許甦魂

許甦魂

許蘇魂是20世紀中國共產黨早期從事僑務工作的重要負責人。1927年參加過“八一南昌起義”,失敗後受黨組織派遣進入廣西從事軍運工作,參與鄧小平和張雲逸領導的“百色起義”和建立紅七軍與創建右江革命根據地蘇維埃政權的鬥爭。他是一位為中國革命英勇奮鬥,對黨對人民事業忠心耿耿的優秀共產黨員。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許蘇魂,原名許統緒,又名許進,乳名炎松,出生在一個佃農家裡。在家鄉當店員時他接觸了新思想,後出走南洋,到新加坡一家商店當店員,撰寫文章、創辦華僑工人夜校,宣傳革命,1921年任新加坡《益群日報》編輯。1923年10月以特派記者身份回國採訪,廣泛結交國共兩黨人士。1924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1月,他發起組織了全國華僑協會並任常委,這是在我黨直接影響下成立的第一個全國性的華僑組織,對宣傳組織廣大華僑參加和支援北伐戰爭,做出貢獻。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許蘇魂趕到南昌,參加南昌起義,任革命委員會辦公廳秘書、工農運動委員會委員,協助秘書長吳玉章工作。起義失敗後,他轉移到香港,化名黃子卿,主辦《香港小報》,被查封后離開香港。

1929年8月,根據黨的指示,經越南進入廣西,到張雲逸領導的廣西警備大隊教導隊工作。後被派往右江發動民眾,參加武裝鬥爭,為百色起義作準備。 12月,百色起義成功,建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7軍和右江工農民主政權,許蘇魂任軍政治部宣傳科科長。

1930年7月,紅7軍整編,許蘇魂任19師政治部主任。秋天,紅7軍奉中央命令,從廣西出發、經黔、桂、粵、湘、贛五省邊境轉戰,到達井岡山根據地。改任紅7軍政治部秘書長。1931年3月,紅7軍在永新召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共前敵委員會委員、軍政治部主任。7月,紅7軍到達江西興國,編入紅3 軍團仍任軍政治部主任,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三次反“圍剿”作戰。由於王明“左”傾路線的推行,不久,被撤職。在肅反擴大化中被害。中共“七大”後,為他平反昭雪,追認為烈士。

人物生平

許蘇魂雕像 許蘇魂雕像

許蘇魂,廣東潮安人,1896年出生於該縣庵埠鎮一個貧苦農家。其原名統緒,參加革命後改名蘇魂,寓意靈魂復甦,又曾以許進名字從事軍運及擔任紅軍領導工作。因家境貧寒,七歲時他便幫助父親乾農活、上街賣菜。農閒時方進本村私塾斷續讀書。他勤奮好學,成績優異,常列前茅。  1912年夏天,鄉村瘟疫流行,許父因護理疫病鄉親被傳染後無錢醫治而亡,致全家頓陷崩潰。年僅16歲早已輟學的許蘇魂到鎮裡一家百貨店當夥計。

辛亥革命後,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興起,在南洋華僑集中的僑鄉潮汕地區像《新青年》等進步報刊相繼出現,華僑返鄉省親促進與外界交流日旺,亦推動新文化傳播。年青的許蘇魂受新文化傳播的影響,儘管生活貧困,工作艱苦,他除了維持家計外,省吃儉用,把省下來的錢用於買書買報,刻苦自學,常常手不釋卷,通宵達旦。

鴉片戰爭後,受帝國主義瘋狂掠奪,華南諸省大量農民破產,尤以粵閩籍居多,多數靠賣身下南洋,尋求謀生出路。1916年,20歲的許蘇魂思想日趨成熟,社會的黑暗和個人不幸的遭遇,在他心中埋下對舊社會的仇恨,萌生變革社會的志向。就在這年秋天,他隻身踏上開赴新加坡的海輪,跟隨破產的農民勞動大軍,赴南洋謀求生路。也為了尋求救國救民道路,開始新的鬥爭生涯。

新加坡是20世紀初華僑聚居大埠,經濟最為發達。早在辛亥革命前,孫中山就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新當時尚未立國,與馬來亞為一體)宣傳革命並組織同盟會。當時由筆者先父彭澤民領導的雪蘭俄同盟會因組織參加過黃花崗起義在新馬地區最有影響。

滿懷追求真理、立志救國救民的青年許蘇魂抵達新加坡後,在謀得某百貨店店員一職立足後,很快結識了領導華僑革命運動的彭澤民並在彭的推薦下擔任當地華僑進步報紙《新國民日報》通訊員。許蘇魂始終是日間工作,夜間揮筆疾書,在報紙上發表大量激進的有革命見解的文章。他心中深埋的求變革、要革命的理想的激情一下子迸發出來。他無情地揭露和鞭韃帝國主義列強和北洋軍閥為“虎狼蛇蠍”,令“河山破碎、民不得安生”。在文章中,他號召廣大海外僑胞為祖國和民族生存而鬥爭。他曾寫道“當母親受到凌辱,是涼血動物可以無動於衷,是熱血男兒當舉起拳頭,拼他個你死我活,愛我中華,乃愛我母親”。許蘇魂這些反帝反封建軍閥和愛國救國觀點,在華僑中特別是青年中引起熱烈反應,產生了廣泛影響。

在勞苦大眾中宣傳革命

許蘇魂紀念館 許蘇魂紀念館

為了團結廣大華工,向他們宣傳革命,1917年夏天,許蘇魂不顧自身貧窮和困苦,以自己的大部分工資和稿費收入作資金,在華工集中地區大坡馬車街創辦一所華工夜校,自任校長,聘請三位兼職教員,免費接收華工就讀。夜校開設《初級白話文》、《中國歷史》、《時事政治》、《華僑與祖國》、《南洋群島之革命運動》、《民族、民權、民生》等課程,對勞苦華工進行識字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夜校於8月開學,首批學員30人,兩年後學員增至200人。勞苦華工在夜校不僅學習文化,還接受革命思想薰陶,不少人成為華僑愛國革命運動骨幹,有些人直接返國參加革命或積極參加當地反帝、反殖民主義鬥爭,更有後來者參加當地抗日游擊隊同日本侵略者作戰。 1918年1月,新加坡華僑店員工會成立,許蘇魂在工人民眾中享有較高威信而被聘為名譽主席。此後,北洋政府同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中日陸軍共同防敵軍事協定》,訊息被華僑曝光,全僑譁然。在許的領導策劃下,5月2日舉行了有數千華僑走上街頭的“挽救國難、抵制日貨”愛國大遊行,全埠華僑愛國氣氛熱烈,是辛亥革命後新加坡華僑的第一次愛國運動。

1919年國內爆發了以反帝反封建為目標的“五四運動”。在這場轟轟烈烈的愛國運動推動下,許蘇魂在華僑青年中發起成立“旅新華僑反帝救國後援會”,組織召集民眾大會,講演時事,舉行遊行示威,聲援國內反帝愛國鬥爭。

十月革命一聲槍響,馬列主義傳入中國,同時,也開始在新加坡華僑中廣泛傳播。許蘇魂是華僑中最先接受馬列主義的愛國者之一。他如饑似渴地學習馬列主義,思想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

1920年秋,許蘇魂返國省親。面對家鄉貧窮依舊的狀況,他著手開展新文化教育事業。首先他說服鄉里士紳,將家鄉私塾改革為新制鳳岐國小,解聘老朽的舊教師,另聘四位有進步思想新教員開展新文化教育。又在家鄉大力宣傳婦女解放,積極籌資創辦鳳岐女子夜校,動員妻子及6個胞妹、堂妹入學,帶動本村及鄰里婦女進夜校讀書,鼓勵婦女走出閨閣廚房做有文化的新女性。有趣的是,為了動員入校婦女剪辮子上學,許趁自己妻子熟睡時先將她的長辮剪成短髮,其他婦女學員紛紛效仿。一時間,鄉里婦女文化教育運動迅速形成高潮,並帶動其它鄉村紛紛辦起各種男女夜校。許蘇魂僅僅利用半年省親時間宣傳新文化教育運動,取得可喜成果。這為日後彭湃領導的農民革命運動迅速擴展到粵東潮汕地區乃至這一地區最早出現紅色蘇維埃政權打下民眾思想基礎。

許蘇魂紀念館 許蘇魂紀念館

華僑中最早的共產黨員

1921年春,在“五四運動”的影響下,彭澤民領導的馬來西亞華僑革命運動有很大的發展。彭在孫中山領導下將中華革命黨改造重建成中國國民黨芙蓉總支部,受任副總理兼機關報《益群日報》總經理。該報系馬來亞首份華僑報紙,許蘇魂國內省親返回南洋後即同董方成一道被聘擔任編輯(許、董二人大革命初始先行返國並先後加入中共)。他們二人與包惠僧(中共一大代表)經常同彭澤民一道討論國是,共探救國救民真理,因而成為至交。在他們三人支持幫助下,彭改組了董事會,吸納三人為新董事,清除了以劉常天為首的代表反動軍閥陳炯明在該報的餘黨分子,確立了以擁護孫中山革命大綱為宗旨的辦報方針,重新改造《益群日報》。從此該報以“內容充實、言論正直”,“對帝國主義危害中國常有報導”的新面貌出現,因而銷路大增,在馬來亞華僑中產生廣泛影響。

1923年3月,彭澤民從新馬專程返國到廣州謁見孫中山報告南洋黨務,聆聽政治軍事形勢,直接領受關於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教誨和有關鞏固剛建立的國共合作的指示。短短數月時間多次受孫中山接見與談話後,深感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重獲生機。即時思考到加強革命宣傳,把國內新形勢下的革命運動傳播到海外,以激勵廣大僑胞愛國熱情。是年10月彭澤民決定派許蘇魂作《益群日報》特派記者駐廣州,執行採訪報導國內反帝反封建鬥爭情況,以配合推進海內外革命運動。

許蘇魂返國僅四個月就採訪報導了廣州、上海、北京等地如火如荼的工農民眾和學生的愛國反帝運動。一向追求真理、立志救國的他自然很快結識了國民革命先驅廖仲凱、鄧演達以及李大釗、吳玉章、林伯渠、譚平山等共產黨先驅。在國共合作政治環境下,廣東農民運動興起正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反帝反封建鬥爭正醞釀著新的風暴——震撼全球的省港大罷工,使許蘇魂的思想也產生了飛躍。是年12月,他在給彭澤民的報告函中說“民眾的運動其勢之猛,其功之豐,為弟所未見過”,又稱“布爾什維克的真蒂,為吾人救世之藥方也”。接受了馬列主義薰陶的許蘇魂,此時已成為一名無產階級戰士,於1924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參見中組部、總政治部合編的《軍隊烈士英名錄》72頁),成為華僑中最早的共產黨員,並以個人身份參加國民黨。

國共合作創建革命色彩僑務工作

1924年春,在國共合作政治環境下,許蘇魂受組織委派,化名黃砥,前赴緬甸受命改組國民黨駐緬甸總支部,開闢華僑愛國運動新領域。國民黨緬甸總支部是由同盟會組織發展而成。辛亥革命勝利後,同樣受國內錯綜複雜的政治混亂形勢影響,組織鬆散,黨內左派右派鬥爭激烈。許抵緬後,即以國民黨總支部負責人兼機關報《覺民日報》總編輯身份,一手以組織手段清除抵制孫中山確立的“三大政策”、破壞國共合作的右派分子,一手整頓改造《覺民日報》及下屬的《緬甸新報》,使其發揮宣傳革命工具作用,團結旅居緬甸愛國報人袁任遠(大革命時期返國參加中共及參與“百色起義”領導工作)等愛國分子,利用國民黨總支部組織和旅緬同鄉會僑社等舉辦時事講座,向華僑宣傳“三大政策”,宣傳俄國十月革命及解放勞苦大眾革命道理,還積極發動閩粵籍華僑捐集資金,支援國內反帝愛國鬥爭。許在緬甸工作一年多,成績顯著,被駐緬總支部選舉,代表緬甸華僑返廣州出席國民黨第二屆全國代表大會。在1926年1月召開的國民黨二大最終會議上,許蘇魂和毛澤東、鄧穎超一道被選為國民黨中央候補執行委員。

上個世紀20年代的大革命時期,南方革命氣氛濃郁,海外華僑反帝愛國熱情亦為之一振。國民黨“二大”會議上左派同共產黨人精誠合作,挫敗國民黨“西山會議派”為代表的極右派陰謀,維護“三大政策”。在大會決議中,通過了彈劾“西山會議派”,對右派骨幹分子予組織處罰的決定,從而伸張正義,狠狠打擊了國民黨右派囂張氣焰,維護了幾被摧毀的國共合作。大會還通過了華僑代表提出的“以實力保護華僑”的提案,採納了關於設立僑務局、華僑協會等機構建議,這無疑對團結海外華僑力量,深入支持國民革命產生極其有利影響。隨後在“二大一中”全會上,彭澤民被任命為中央海外部長,許蘇魂為秘書長。在中共支持下,甫上任的彭、許二人緊密合作,首先對原海外部進行徹底改組,剔除以林森為首的右派勢力,吸納了30名共產黨員和一批愛國華僑青年參加工作,黨內選舉了許蘇魂為中共海外部總支部書記。至此,國共合作的海外部領導權牢固掌握在革命者手裡,國共合作機制在彭、許兩位國民黨左派和共產黨人親密合作下健康地運行著。彭澤民、許蘇魂兩人的名字,經常出現在向海外僑胞的通電和號召革命的文告中,彭、許二人的身影經常出現在各種集會上或者是在同右派勢力針鋒相對的鬥爭場面中。值得一提的是受彭澤民委託,許蘇魂負責出版的海外部機關刊物《海外周刊》作為反擊右派喉舌,報導革命真實情況以正視聽,成為權威性革命刊物而受廣大華僑歡迎。短短15個月時間即出版了45期,其中在廣州出版35期,遷武漢後出版10期。當國民政府出師北伐時,海外部立即成立“華僑北伐後援總會”,在海外遍設分會。許蘇魂任宣傳部長,促使籌餉與宣傳並進,積極配合彭澤民親任籌款部長工作。在許領導的宣傳部推動下,霎時間幾乎全球各地華僑報刊,衝破當地限制,大力宣傳北伐,揭露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罪惡,報導北伐進軍訊息。

海外部後因蔣介石、汪精衛先後背叛革命而結束,從1926年2月到1927年7月中旬雖然存在僅18個月,但它創造了中國革命初期富有革命色彩的僑務工作。無論組織華僑協會、宣傳革命、宣傳反帝反封建鬥爭,組織華僑反對惡勢力、保護華僑自身權益,動員海外華僑以實際行動聲援省港大罷工以及反對破壞“三大政策”、反對分裂和後來支持北伐戰爭等一系列鬥爭,彭澤民、許蘇魂兩人始終一起衝鋒陷陣。在國共合作的旗幟下,他們並肩引導廣大海外華僑參加和支持革命,認識中國共產黨在推動國民革命所起的作用,也使運行了18個月的海外部成為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典範。大革命失敗後,彭澤民、許蘇魂又相遇在南昌,參加了讓反革命震驚的“八一南昌起義”。

參加“八一南昌起義”

1927年7月,掌握國民黨中央大權的汪精衛公開暴露其反革命面目,與蔣介石聯手鎮壓革命,徹底毀壞孫中山推動的國共合作,大革命至此失敗。7月14日,汪精衛主持會議,推行“清黨方案”,排除共產黨人參加國民黨中央主席團。彭澤民對此堅決反對。但終因勢單力薄,“方案”被汪反革命集團為首右派強行通過。彭憤然離開會場,想到反革命集團向共產黨人開刀危機在即,緊急將會議結果通告吳玉章、林伯渠等共產黨人後,連夜向在病中的許蘇魂通報。許蘇魂強撐著身體,召集海外部全體共產黨員及愛國華僑,協助彭澤民採取緊急措施,遣散海外部全體人員並每人發100大洋做旅費,督促他們緊急疏散。許作為中共國民政府特別支部書記,還及時向國民政府內的共產黨員傳達汪精衛已叛變革命的訊息,讓同志們及時安全轉移,使一批共產黨員和進步青年免遭厄難。許自己卻因緊張勞累過度而昏倒。就在7月16日清晨,反動軍警首先搜捕國民政府和中央黨部的共產黨員,被軍警兇惡的吵罵聲驚醒的他沉著機智地跑進機關食堂穿起廚工服,假扮成伙夫躲過了反動派的搜捕並安全抵達南昌參加八一起義。

“八一南昌起義”是以中國共產黨領導、國民黨左派參加的向國民黨反動派打響第一槍的革命暴動。7月下旬開始,周恩來正領導著起義準備工作。周恩來與許蘇魂早已在廣州相識,他們曾是鄰居,但從事著不同的領導工作。周恩來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時曾邀許蘇魂到軍校向學員作《南洋群島之革命運動》報告。周十分了解許的刻苦、博學、睿智和文字功夫,因此指定他為前敵委員會秘書並參與南昌起義宣傳、布告及起義後將成立“國民革命委員會實施政綱”等重要檔案的起草工作。許和吳玉章等人一道日以繼夜地工作,為前委起草了一系列重要檔案,圓滿地完成了起義前的檔案準備工作。

“八一南昌起義”令國民黨反動派大為震驚,蔣、汪立即調集大軍趕來討伐。起義軍在敵我力量十分懸殊情況下於8月3日至6日分批撤離南昌向廣東進軍。到達廣東揭陽地區時受廣東軍閥朱培德數倍於己的敵軍包圍,部隊被打散,起義軍損失巨大。許蘇魂跟隨部隊向福建轉移。10月3日,周恩來在揭陽縣流沙主持前委會議,決定部分領導及文職人員暫時疏散,許蘇魂和吳玉章、郭沫若等即經汕頭赴香港隱蔽撤退。

許蘇魂隱蔽到香港,寄宿在彭澤民家達半年多。繼“南昌起義”、“廣州起義”失敗後,中共廣東省委機關暫設在香港繼續領導地下革命活動。許化名黃子卿主辦《香港小報》,工作十分艱苦,上午到報社上班,下午到香港《大公報》校對《香港小報》樣板和跟蹤付印,晚間撰寫文章並審稿。由於《香港小報》揭露了南京政府背叛孫中山“三大政策”,勾結帝國主義勢力進行反共反人民的罪惡,在中下層市民中受到歡迎,發行量不斷增加,影響並隨之擴大,但也引起國民黨反動派和港英當局的注意與恐慌。1929年8月,港英當局查封了《香港小報》,逮捕了許蘇魂。他在被關押期間,雖然受盡折磨,但始終堅貞不屈並且沒有暴露自己身份,保護了組織、保護了同志。經彭澤民多方托人疏通、努力營救,港英當局因證據不足終將其釋放,但仍勒令驅逐他出境並限其一周內離港。

出獄後的許蘇魂,化名許進,在黨組織安排下,彭澤民親自予以資助和送別,經越南進入廣西,到李明瑞部隊開展兵運工作,為即將由鄧小平、張雲逸領導的“百色起義”做準備工作。其時李任司令的廣西軍及時任廣西省主席的俞作柏尚未與中共決裂,願意繼續國共合作並願接受我黨派幹部到廣西工作。

參加“百色起義”和創建紅軍工作

許蘇魂輾轉進入廣西抵南寧後,在張雲逸同志領導下被分配到李明瑞的廣西軍教導總隊任政治教官,同我黨派該部任教官的同志一道開展革命活動。他們對學員開展政治宣傳教育,秘密發展黨員,為準備起義和創建根據地培養幹部。

1929年秋,許蘇魂參加由鄧小平主持的中共廣西第一次代表大會。會議決定武裝農民、推翻國民黨政權、建立工農兵蘇維埃、大力發展軍運工作。許蘇魂首次見到鄧小平,並在會後被派往張雲逸任總隊長的警備大隊新編第四大隊工作,以為武裝起義作組織準備。根據鄧小平部署,由我黨掌握的警備第四、五大隊和教導總隊由張雲逸率領開到右江地區開展武裝鬥爭。此後,部隊與韋拔群等領導的農民自衛軍匯合,在鄧小平、張雲逸領導下,在左右江地區進入了創建紅軍、建立紅色蘇維埃政權的新階段。

1929年12月1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百色起義”終於勝利舉行,隨即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及右江蘇維埃政權。張雲逸任紅七軍軍長,鄧小平任軍政委,李明瑞任紅七軍及隨後成立的紅八軍總指揮,許蘇魂被任命為紅七軍政治部宣傳科長。

“百色起義”後,許蘇魂隨紅七軍轉戰廣西、貴州,殲敵數千,粉碎了國民黨反動軍隊追剿。許領導開展政治宣傳工作配合部隊作戰富有成效。特別是1930年初,許蘇魂陪同張雲逸軍長進入貴州苗族地區時,由於他的政治宣傳工作先行,展開耐心說服工作,苗族同胞打開了寨門讓紅軍通過,也因此在苗山播下了革命火種。

然而,當時由李立三掌控的黨中央仍然執行在南方武裝奪取城市,保證以武漢為中心的“一省與數省首先勝利”的“左”傾冒險主義路線。是年中秋節剛過,紅七軍接到中央命令,要求離開右江根據地,攻打柳州、桂林等城市,在廣東北江地區建立根據地,阻止廣東軍閥向北增援,配合中央紅軍攻打武漢。

1930年9月22日,紅七軍攻克南丹縣後進行改編,全軍編為19、20、21三個師,軍長仍是張雲逸,政委鄧小平,李明瑞仍任總指揮,許蘇魂任19師政治部主任。至11月間,紅七軍又攻下全縣。由於執行了李立三錯誤路線,導致紅七軍丟掉了右江根據地,不僅沒有打下大城市,而且使紅七軍人員損失很大。此時部隊情緒有些不穩,而執行“立三路線”的中央代表鄧崗及原政治部主任陳豪人卻藉故離開部隊。前委緊急決定,任命許蘇魂為紅七軍政治部主任,並決定在粵湘桂邊境活動。在極其困難情況下,許擔負起全軍政治宣傳、思想教育、組織建設工作的領導職責。

從1930年9月起,紅七軍經過黔、桂、粵、湘、贛五省歷時半年多,輾轉12000里,大小戰鬥百餘次,歷盡艱辛,終於1931年3月到達中央蘇區。但損失也不少,由廣西出發時6400人減少到2600人。許蘇魂經歷了嚴酷戰爭鍛鍊,從一個一般幹部迅速成長為軍隊的領導幹部和有經驗的政工幹部。抵達蘇區後,紅七軍在永新召開第二次黨代會,由許蘇魂、張雲逸、李明瑞、許卓等領導人主持大會,紅三軍團政委滕代遠傳達黨的六屆三中全會精神,大會清算了李立三“左”傾機會主義路線錯誤,選舉了新的前委,許蘇魂、李明瑞、許卓、葉季壯、袁任遠等被選為新的前委委員。紅七軍二次黨代會後,在張雲逸指揮下與紅獨立一師和紅20軍配合取得“安福大捷”,消滅韓德勤一個團後與紅三軍團會師,合編為紅三軍團,張雲逸任軍團參謀長兼紅七軍軍長,許蘇魂仍任紅七軍政治部主任。據紅七軍老幹部、原裝甲兵政委莫文驊將軍所著《紅軍第七軍簡史》記載,正當紅七軍在紅三軍團指揮下為保衛中央蘇區浴血戰鬥之際,1931年9月,中央派“左”傾機會主義分子葛躍山到紅七軍任政委。葛污衊紅七軍主要領導系“軍閥殘餘”、“七軍的人沒有一個靠得住”,由葛主持組成並大權獨攬的“肅反委員會”,團級以上幹部都受到審查和迫害。在葛大搞“肅反擴大化”行動中,許蘇魂、李明瑞、佘惠等紅七軍主要領導幹部慘遭殺害。優秀的華僑早期共產黨員許蘇魂被害時年僅35歲,革命因此遭受了不應有的損失。

追認為革命烈士

1945年中共“七大”以後,黨中央根據廣大紅七軍幹部戰士的強烈要求,為許蘇魂、李明瑞、佘惠等同志平反昭雪,恢復名譽,公布實情,追認為革命烈士。並載入由中央組織部和總政治部合編的《軍隊烈士英名錄》,以紀念他們為中國革命事業所建立的歷史功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