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思豪

許思豪

許思豪,生於1955年,上海人 。著名書法家,自1965年拜著名書法家李天馬為師 ,於1982年加入中國書法家協會上海分會 ;上海商業優秀企業家 。 現任上海書法家協會理事 、上海市書法家協會篆隸委員會副主任 、海上蘭亭書法院副院長 、上海海派書畫研究會副會長 、上海筆墨博物館館長 、中國文房四寶協會名譽副會長 。上海新世界(集團)副總裁、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筆墨公司董事長 、中國寶玉石協會副會長、上海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會長。 曾主編出版《李天馬書法集》,出版專著《金文拾貝》、《草書縱橫》、《手工藝創意產業》、《章草傳薪》、《章草概論》 。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許思豪,著名書法家,生於1955年,上海人 。自1965師從著名書法家李天馬學習書法 ,於1982年加入中國書法家協會上海分會,1994年成為中國書法藝術研究院藝術委員會會員,1999年成為上海書畫研究院兼職畫師。作品多次參加上海書法展覽和中日、中韓書法交流展。2000年主編出版《李天馬書法集》;2006年出版《金文拾貝》,2008年出版《草書縱橫》,2009年出版《手工藝創意產業》,2012年出版《章草傳薪》,2014年出版《章草概論》 。精通各體書法,尤善金文、行書、章草、大草。

許思豪曾擔任上海玉石雕刻廠副廠長,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所長,上海工藝美術總公司總經理,上海老鳳祥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上海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會長,上海寶玉石協會副會長。

許思豪現任上海書法家協會理事 、上海市書法家協會篆隸委員會副主任 、海上蘭亭書法院副院長 、上海海派書畫研究會副會長 、上海筆墨博物館館長 、中國文房四寶協會名譽副會長 。上海新世界集團副總裁、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筆墨公司董事長 、中國寶玉石協會副會長、上海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會長。

師承關係

許思豪自1965年師從著名書法家李天馬學習書法 ,為李天馬入室弟子。許思豪年僅十歲時即從李氏發蒙,朝夕臨池,寒暑不輟。從初習李天馬之楷書以作奠基,後上窺秦漢唐宋,下探明清諸家,觀瀾索源,搜葉尋根;視野宏闊,根基純正。正是在系統的訓練和精深的效法中,許思豪才探幽析微,登堂入奧。

許思豪 許思豪

臨帖

臨九成宮

許思豪臨歐陽詢《九成宮》 許思豪臨歐陽詢《九成宮》

臨孝女曹娥碑

許思豪 許思豪

臨姨母帖

許思豪 許思豪

臨平安帖

許思豪 許思豪

臨寒切帖

臨頻有哀禍帖

許思豪 許思豪

臨豹奴帖

許思豪 許思豪

個人作品

楷書

許思豪楷書作品 許思豪楷書作品

小楷

許思豪小楷書法作品 許思豪小楷書法作品

行書

許思豪行書作品 許思豪行書作品

草書

章草

許思豪章草作品 許思豪章草作品

金文

金文 金文

專著評價

《金文拾貝》

黃德寬評價:"與甲骨文一樣,書法愛好者臨摹一些釋文明確的青銅器銘文尚可一試,而直接用金文進行書法創作,書寫唐詩宋詞,就不那么簡單了。因為迄今為止我們所能釋讀的金文數量有限,而且屬於時代較早的兩周時代,唐詩宋詞乃至後代詩詞中的許多字,在金文資料中並不存在,創作時無所憑藉。如果我們不能突破這個難題,金文作為古老的文化遺產就不能從晦澀難懂的領域裡走出來,金文與詩詞相結合的書法創作就很難完成,書法家為廣大民眾創作喜聞樂見的古文字藝術作品的期盼也就難以實現。現在出版的許思豪這部金文書法創作作品集——《金文拾貝——集金文書詩詞百首》,是對突破這個難題的一次十分可貴的探索,是金文書法藝術創作的一次頗為成功的實踐。創作金文書法作品需要同時具備三個條件:其一,熟悉金文及其有關特點和構形規律;其二,具有書法家的藝術功底;其三,肯坐冷板凳,有鍥而不捨、持之以恆的精神。一般來說,熟悉金文的人,未必懂得書法;懂得書法的人,未必熟悉金文;既懂書法又懂金文的人,未必肯下苦功夫。許思豪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基本具備了這三個條件。他自1965年拜著名書法家李天馬先生為師,1982年,當他還是27歲青年時就已經是中國書法家協會上海分會會員。2001年他主編出版《李天馬書法集》,用匯集天馬先生書法精品的方式紀念先生,其精神可嘉。多年來,思豪默默耕耘,不務虛名,不為利祿所誘,不滿足於在草書、行書、楷書方面已經取得的成績,勇敢地向金文領域拓展,寒暑十六載,費盡心血,終結碩果。"

林明傑評價:“一種已經“死亡”2000多年的古文字,在許思豪筆下又“活”了過來。許思豪出版的《金文拾貝》裡面有他用金文抄寫的100首古今名家詩詞。這貌不驚人的100件金文書法作品,耗去了他17年的光陰和心血。”“許思豪的恩師——學者、書法家李天馬在臨終前表示希望許思豪能攻克以金文進行書法創作的難題。許思豪不知深淺地應承下來了,並立志用金文書寫詩詞百首。金文是遺存於西周和東周青銅器上的一種古文字。它上承甲骨文,下啟戰國秦漢文字,是中國文字發展史上重要的一環,但其古奧艱深,晦澀難懂,即使學養深厚的書法家也會望而生畏。大多書法家僅僅停留在臨摹一些釋義明確的金文句子。迄今為止,出土的周代青銅器約5000件,銘文字數共達76200個,其中不重複字2800個。這些字中有一些在後來的歷史長河中繁衍演變成了現代漢字,也有一些則失去傳承。僅以唐詩宋詞時代來說,漢字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並衍生出許多新字,其詩詞的文字量要遠遠超過金文所擁有的數量,湊齊一首詩,如大海撈針。在得到黃德寬、裘錫圭兩位教授指點後,許思豪理順了金文通向現代漢字的脈絡,找到了一些古文字衍變、孳生、通假的規律,破解許多從現成金文中無法直接找到的文字之謎,終於完成了恩師李天馬的遺願。”

解放日報報導:“《金文拾貝——集金文書詩詞百首》一出版就好評如潮,有人說是填補了空白;也有人說是一種創舉。許思豪卻認為“如果能通過《金文拾貝》這種藝術的形式,喚起人們對古文字、傳統文化的記憶,才是最大的成功。””

《草書縱橫》

蕭海春評價:“《草書縱橫》出版了,這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金文拾貝》,形成了姐妹篇。《金文拾貝》是用鐘鼎文書寫古今詩詞百首,《草書縱橫》是用草書書寫百首詩詞。著名教授、古文字學專家黃德寬先生在《金文拾貝》的序言中說過,那百篇金文作品“為金文書法創作填補了一個空白”,我頗為贊同。而今,這百篇草書作品,實為中國書壇所罕見,與百篇金文相映成輝,相得益彰,更是難能可貴。中國的書法,古文字的創作與草書的創作歷來是比較困難的兩個領域。金文的書法創作,難在文字考證和書寫正確;草書的創作,無論是獨草還是狂草,難在技法和意境。當然,草書也有書寫正確的問題,不過這是基礎階段就要解決的問題。”“草書的技法和意境,自古以來有過許多的論述,簡而言之有二:其一偏愛於技法,主張學習技法、運用技法、傳授技法;其二偏重於意境,強調筆意、強調神韻、強調境界。在我看來,草書的技法和意境,須臾不可分離,兼者為上,分則為下。如果僅僅游弋於技法之間,不懂得對學問的追求,不懂得情感的抒發,不懂得境界的升華,那么就會在理論上迷失方向,在實踐上陷於盲從;如果沉湎於意境,不懂得筆法的技巧,不懂得結構的變化,不懂得章法的布白,同樣在理論上會陷於空洞,在實踐上誤入歧途。所以,技法若無意境為魂,徒為工匠;意境若無技法為基,徒為空談。前者為形,屬於表象,功力可達;後者為神,屬於內涵,學識始能。許思豪深諳此道,孜孜以求,在《草書縱橫》的創作中,探求技法,攀登意境。就技法而論,功夫紮實,就意境而論,縱橫自如,作品在恣意間透出豪氣,倜儻中尚存靜逸,深沉里洋溢靈動,實堪稱道。”“許思豪的《草書縱橫》與《金文拾貝》聯袂出版,是對我國書法藝術創作所做的富有意義的嘗試,也是上海書法界在草書和金文創作方面的重要突破。許思豪的努力和成果,不僅會得到書法界的廣泛認同和鼓勵,還能為廣大書法愛好者所喜聞樂見。我殷切期待他以此作為起點,一如既往,再接再厲,百尺竿頭,更上一層。”

《章草傳薪》

周志高評價:“章草自唐宋之後,逐漸沉寂。 “概自趙宋後,章草始日亡”,確實指出了章草尷尬的歷史處境。就當前的書壇而論,研習章草的人並不多。以章草為書體的創作也日趨見少。章草繼承和發揚的問題已經非常迫切地擺在我們面前。《章草傳薪》作者許思豪先生是我們上海書協理事、上海書協篆隸專委會副主任,這本專著是他多年來研究章草的豐碩成果。其成果之一是用章草書寫了古今詩詞一百首,創作出豐富多彩的章草作品,凝結著對章草優秀書法傳統的繼承和發揚,體現了其融古出新的章草風格。其成果之二是洋洋數萬字的“章草手記”。這些“章草手記”凝結著作者對章草的研究心得。在“章草手記”中,作者對章草的筆法、結構作出了前所未有的提煉和概括,將章草的書法實踐提高到書法理論的層次;作者對章草歷史流傳的著名的漢簡木牘、碑帖墨跡作出了精闢的分析點評,對章草的優秀傳統作出了系統和概要的介紹;作者對歷史上在章草領域作出過重要貢獻的書法家作了簡介,使我們對章草傳承的歷史脈絡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作者還對章草的一些重要理論問題,如“章草的運筆”“章草的運墨”“章草的創新”“章草的境界”等等,作出積極有益的探索,作出了簡明扼要的闡述。這些“章草手記”還與創作的章草作品放在一起,使我們不僅看到了章草的創作,還可以通過閱讀“章草手記”去體會作者的內心思考和創作背景。“手記”既是作品旁白,又為作品增色,不失為本書的可圈可點之處,堪稱是書法實踐與書法理論研究的巧妙結合。這樣的章草專著正彌補了當前書壇的空白。還值得一提的是《章草傳薪》與作者前幾年出版的《金文拾貝》和《草書縱橫》是姐妹篇。這三本專著所寫的都是古今詩詞一百首,詩詞的內容也一樣。正可以參考金文(鐘鼎文)、今草與章草的不同書體在書法創作中的套用。當前的上海書壇,十分需要有一批扎紮實實的研究成果,十分需要有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創作作品,十分需要創造出能夠潛心學習、相互交流、繼承創新的良好氛圍和環境。風物長宜放眼量,中國書法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作品是硬道理,唯有好作品才有歷史流傳的價值。歷史是最公正、最無私、最無情的鑑定師。在歷史鑑定師那裡,所有的頭銜、炒作和吹捧都無法僥倖,都不可能開到後門。《章草傳薪》的出版,是對我國書法藝術創作的有益嘗試,也是上海書法界章草理論和實踐方面的重要突破。"

王琪森評價:“章草,上承秦之古隸,下開漢之今草。張懷瓘在《書斷》中曾說:“章草即隸書之捷,草亦章草之捷。”因此,章草在中國書法藝術發展史上,具有繼往開來、汲古來新的里程碑意義。然而,從書體性質來看,章草系久遠高古年代的書體。從書寫特徵來評判,章草是介於古隸與草化之間的變體。這就為書寫及研究上帶來了相當的難度。許思豪不僅以深厚的功力、精到的筆墨用章草書寫了古今詩詞百首,而且以深入的研究、嚴謹的考證,系統地梳理了章草的發展脈絡及古今流變。可謂是書論相通、藝理相暢,是一部章草書法與研究的上乘之作。”“許思豪對章草三大名帖《急就章》《出師頌》《月儀帖》用功精勤,心摹手追。正是這種系統的訓練和精深的效法中,許思豪才探幽析微,登堂入奧;筆底騰踔,指上波磔,使他的章草書寫獲得了書壇的推崇。”“《草訣歌》中曾明確地指出:“目未寓章草,落筆名荒唐。”章草,具有獨特的筆墨表現系統和嚴謹的線條結構形態。亦即章草的書法圖像,有著相當精要的方式和自身的程式。正是經過了數十年時間的積澱和無數次筆墨的探尋,許思豪對章草運筆的認知、結構的熟諳及氣勢的揮灑,已瞭然於胸,馳騁於筆。綜觀這百首詩詞的書寫,運筆圓潤儒雅,點畫婉約豐麗,線條遒勁朴茂,提按使轉從容不迫,疾澀變化純任自然,充分展示了章草筆法“圓轉如篆,點捺如隸”的特徵。可見其線條意識是相當自覺地把控,筆法理念又是相當的開放變通。在結構上,許思豪以遵循章草橫向展開,波磔搖曳為前提,然後充分利用其草法連綿、筆勢貫通的特點,拓展其結構空間和間架造型,使之疏密有致而博約朗逸,靜中有動而動中有變,頗有化機與天趣。然而,筆法與結構最終還是以內涵氣韻的傳導為要義,亦即書境的營造與展示。對此,許思豪是深思力行而心嚮往之的。其氣韻神采平和雅致,格調形質淡定渾穆,既沒有博人眼球的超強勢,又沒有故作姿態的拗造型,而是心閒手敏,意勝於法,彌散出濃郁的書卷氣,可謂是格古而意新,韻勝而度高。”“書聖王羲之當年就倡導“書須存思”。書法者,亦應是思考者。許思豪在這方面有著高度的理論自覺與審美思考探索。他在史認的層次上從經典入手,全面研究了章草的源流,以體會《急就章》為索源之起點,辨析了該帖的流傳經過,從“松紅本”到明拓殘本。其後是解讀《月儀帖》《出師頌》《漢簡》等,頗有藝理的闡發和學術的論述。在此基礎上,從古到今,再論析當代章草大家王遽常、李天馬、鄭誦先的筆墨特徵與風格建樹。在技法認知上,他結合自己的書學實踐,對章草的運筆、運墨、創新及境界作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歸納,力戒“奴書”而“融古出新”,立論精闢而義理自樹,這亦是許思豪 “章草傳薪”的真諦所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