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天山道士不遇

這首詩是李白早年的作品。描繪了一幅色彩鮮明的訪問道士不遇圖。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聲中, 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 溪午不聞鍾。
野竹分青靄, 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 愁倚兩三松。
訪戴:【出處】:1.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釋義】∶後因稱訪友為"訪戴"。 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縣。李白早年曾在山中大明寺讀書,這首詩大約是這一時期的作品。
全詩八句,前六句寫往“訪”,重在寫景,景色優美;末兩句寫“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轉。
詩的開頭兩句展現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寫所聞,泉水淙淙,犬吠隱隱;次句寫所見,桃花帶露,濃艷耀目。詩人正是緣溪而行,穿林進山的。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連忘返,且讓人聯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處世外桃源,超塵拔俗。第二句中“帶露濃”三字,除了為桃花增色外,還點出了入山的時間是在早晨,與下一聯中的“溪午”相映照。
頷聯“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是詩人進山的第二程。詩人在林間小道上行進,常常見到出沒的麋鹿;林深路長,來到溪邊時,已是正午,是道院該打鐘的時候了,卻聽不到鐘聲。這兩句極寫山中之幽靜,暗示道士已經外出。鹿性喜靜,常在林木深處活動。既然“時見鹿”,可見其幽靜。正午時分,鐘聲杳然,唯有溪聲清晰可聞,這就更顯出周圍的寧靜。環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與首聯所寫的桃源景象正好銜接。這兩句景語又含蓄地敘事:以“時見鹿”反襯不見人;以“不聞鍾”暗示道院無人。
頸聯“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是詩人進山的第三程。從上一聯“不聞鍾”,可以想見詩人距離道院尚有一段距離。這一聯寫來到道院前所見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見融入青蒼山色的綠竹與掛上碧峰的飛瀑而已。詩人用筆巧妙而又細膩:“野竹”句用一個“分”字,描畫野竹青靄兩種近似的色調匯成一片綠色;“飛泉”句用一個“掛”字,顯示白色飛泉與青碧山峰相映成趣。顯然,由於道士不在,詩人百無聊賴,才游目四顧,細細品味起眼前的景色來。所以,這兩句寫景,既可以看出道院這一片淨土的淡泊與高潔,又可以體味到詩人造訪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懷。

賞析

戴天山:又名大康山、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縣。
這首詩是李白早年的作品。李白早年在戴天山大明寺讀書。後來,李白因坐永王李璘事入獄,流放夜郎,遇赦,漂泊潯陽、金陵、宣城、歷陽等地。杜甫在成都於肅宗上元二年(761),因“近無李白訊息”,寫了一首《不見》詩懷念李白,擔心他在外會闖禍,盼他早日歸還“匡山”故鄉。詩曰:“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次年,李白便死於安徽當塗。
李白早年即富有才華,他在大匡山讀書時,就描繪了這樣一幅色彩鮮明的訪問道士不遇圖。道士姓名,不得而知。通篇著意於寫景,真實自然,並生動形象地再現了道士世外桃源的優美生活境界。
全詩分為三個層次,前四句為一個層次,五、六兩句為二個層次,最後兩句為一個層次。前四句是寫詩人拜訪道士途中聽耳聞目睹。詩人沿著小溪而行,沿路兩旁。桃花盛開,花瓣上掛滿露珠。這說明詩人一大早,就出門而行。小溪流水淙淙,與狗吠之聲,響成一片,形成了一種別有情趣的樂章。道士的處所,路程還不近呢。詩人從早走到中午時分,尚且沒有聽見道士敲鐘的聲音,只見樹叢的深處,不時有麋鹿出沒。這兩句的妙處,暗示道士不在道院,為最後兩句設下伏筆。以上四句.把道士遠離人間鬧市的那種清新幽靜的環境,逼真地摹寫出來。前兩句寫狗吠聲聲,溪水淙淙,桃花含露,是詩人早上的所見聽聞。“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兩句,是寫中午時分的耳聞目睹。時間不同,地點各異,詩人所描寫的見聞,也各不相同。在這裡,時間和空間感。異常清晰。
頸聯“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是詩人進山的第三程。從上一聯“不聞鍾”,可以想見詩人距離道院尚有一段距離。這一聯寫來到道院前所見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見融入青蒼山色的綠竹與掛上碧峰的飛瀑而已。詩人用筆巧妙而又細膩:“野竹”句用一個“分”字,描畫野竹青靄兩種近似的色調匯成一片綠色:“飛泉”句用一個“掛”字,顯示白色飛泉與青碧山峰相映成趣。顯然,由於道士不在,詩人百無聊賴,才游目四顧,細細品味起眼前的景色來。所以,這兩句寫景,既可以看出道院這一片淨土的淡泊與高潔,又可以體味到詩人造訪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懷。
結尾兩句“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詩人通過問訊的方式,從側面寫出“不遇”的事實,又以倚松再三的動作寄寫“不遇”的惆悵,用筆略帶迂迴,感情亦隨勢流轉,久久不絕。 前人評論這首詩時說:“全不添入情事,只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活。”(王夫之《唐詩評選》)“無一字說道士,無一句說不遇,卻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訪道士不遇。”(吳大受《詩筏》)道出了此詩妙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