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武氏檄

計武氏檄,原名為《為徐敬業討武瞾叫檄》。作於公元684年。是唐初詩人駱賓王晚年參加孫李敬業起兵反對武則天稱帝時的一篇檄文。該文慷慨陳詞,先聲奪人,將武則天置於被告席上,列數其罪。藉此宣告天下,共同起兵,起到了很大的宣傳鼓動作用。

簡介

光宅元年(684),武則天廢去剛登基的中宗李顯,另立李旦為帝,自己臨朝稱制;正想進一步登位稱帝,建立大周王朝,這就引起一些忠於唐室的大臣勛貴的憤怒。身為開國元勛英國公李績嗣孫的李敬業,以已故太子李賢為號召,在揚州起兵,建立匡復府,自任匡復府上將、揚州大都督。駱賓王被羅致入幕府,為藝文令,軍中的書檄,均出自他的手筆,本文即作於此時。
這篇檄文立論嚴正,先聲奪人,將武則天置於被告席上,列數其罪。藉此宣告天下,共同起兵,起到了很大的宣傳鼓動作用。據《新唐書》所載,武則天初觀此文時,還嬉笑自若,當讀到“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句時,驚問是誰寫的,嘆道:“有如此才,而使之淪落不偶,宰相之過也!”可見這篇檄文煽動力之強了。

原文

偽周武氏者,人非和順,地實寒微。昔充太宗下陳,曾以更衣入侍。
洎手晚節,穢亂春宮,潛隱先帝之私,陰圖後庭之嬖。入門見妒,蛾眉不
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踐元後於星翟,陷吾君於聚囗;加以
虺蜴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人神
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猶復包藏禍心,窺竊神器。君之愛之,幽之於
別宮;賊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嗚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虛侯之已亡。燕
啄王孫,如漢作之就盡;龍囗帝後,識更庭之遽衰。敬業皇唐舊臣,公侯
家子,奉先君之承業,荷朝廷之厚恩。
公等或居漢地,或葉周親;或膺重寄於話言,或受顧命於王室;言猶
在耳,忠豈忘心?一抔不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托?請看今日之城中,竟
是誰家之天下!

注釋

(1)武曌(音照):即武則天。徐敬業:唐功臣徐績之孫。684年在揚州起兵反武,兵敗被殺。
(2)地:指武家的社會地位。
(3)下陳:代指姬妾。武后曾為唐太宗的才人。
(4)更衣:換衣,指用不光彩的手段得寵。
(5)洎:音計,到。春宮:即東宮,借指太子。
(6)翬翟:音灰狄,野雞,皇后禮服有翬翟的圖案。
(7)聚麀(音攸):父子亂倫共妻。
(8)虺蜴:音灰易。毒物。虺是毒蛇,蜴指蜥蜴。
(9)殺姊屠兄:武氏曾殺武家兩侄一侄女。
(10)鴆:音振,指毒藥。史書未載武氏弒君鴆母。
(11)霍子孟:霍光。朱虛侯:劉章。均西漢功臣,霍光輔立幼主,劉章誅滅呂氏。
(12)燕啄皇孫:漢成帝後趙飛燕,爐殺許多皇子。
(13)龍漦(音離):龍的涎沫。傳說夏朝衰落,有雙龍降臨宮庭。夏帝將龍涎藏於木盒。到周厲王時,龍涎流出,化為玄黿,一宮女感而有孕,生褒姒。
(14)家子:長子。
(15)袁君山:東漢末年的袁安,痛憤外戚專權。
(16)三河:河東、河內、河南三郡,借指政治中心。
(17)玉軸:指戰車。
(18)海陵:今江蘇泰州市。漢代曾在此置糧倉。
(19)班聲:馬嘶鳴聲。
(20)喑嗚、叱吒:讀印烏、斥詐,厲聲怒喝。
(21)周親:至親。
(22)顧命:君主臨終的遺命。宣室:皇帝齋戒之處。
(23)一抔(音剖)之土:一捧土,借指墳墓。
(24)送往事居:往指已故的高宗,居指被廢的中宗。
(25)勤王:援救王室。

譯文

那個非法把持朝政的武氏,不是一個溫和善良之輩,而且出身卑下。當初是太宗皇帝的姬妾,曾因更衣的機會而得以奉侍左右。到後來,不顧倫常與太子(唐高宗李治)關係曖昧。隱瞞先帝曾對她的寵幸,謀求取得在宮中專寵的地位。選入宮裡的妃嬪美女都遭到她的嫉妒,一個都不放過;她偏偏善於賣弄風情,象狐狸精那樣迷住了皇上。終於穿著華麗的禮服,登上皇后的寶座,把君王推到亂倫的醜惡境地。加上一幅毒蛇般的心腸,兇殘成性,親近奸佞,殘害忠良,殺戮兄姊,謀殺君王,毒死母親。這種人為天神凡人所痛恨,為天地所不容。她還包藏禍心,圖謀奪取帝位。皇上的愛子,被幽禁在冷宮裡;而她的親屬黨羽,卻委派以重要的職位。嗚呼!霍光這樣忠貞的重臣,再也不見出現;劉章那樣強悍的宗室也已消亡了。“燕啄皇孫”歌謠的出現,人們知道漢朝的皇統將要窮盡;孽龍的口水流淌在帝王的宮庭里,標誌著夏後氏王朝快要衰亡。
我李敬業是大唐的老臣下,是王公貴族的長子,奉行的是先帝留下的訓示,承受著本朝的優厚恩典。宋微子為故國的覆滅而悲哀,確實是有他的原因的;桓譚為失去爵祿而流淚,難道是毫無道理的嗎!因此我憤然而起來乾一番事業,目的是為了安定大唐的江山。依隨著天下的失望情緒,順應著舉國推仰的心愿,於是高舉正義之旗,發誓要消除害人的妖物。南至偏遠的百越,北到中原的三河,鐵騎成群,戰車相連。海陵的粟米多得發酵變紅,倉庫里的儲存真是無窮無盡;大江之濱旌旗飄揚,光復大唐的偉大功業還會是遙遠的嗎!戰馬在北風中嘶鳴,寶劍之氣直衝向天上的星斗。戰士的怒吼使得山嶽崩塌,雲天變色。拿這來對付敵人,有什麼敵人不能打垮;拿這來攻擊城市,有什麼城市不能占領!
諸位或者是世代蒙受國家的封爵,或者是皇室的姻親,或者是負有重任的將軍,或者是接受先帝遺命的大臣。先帝的話音好象還在耳邊,你們的忠誠怎能忘卻?先帝的墳土尚未乾透,我們的幼主卻不知被貶到哪裡去了!如果能轉變當前的禍難成為福祉,好好地送走死去的舊主和服事當今的皇上,共同建立匡救王室的功勳,不至於廢棄先皇的遺命,那末各種封爵賞賜,一定如同泰山黃河那般牢固長久。如果留戀目前的既得利益,在關鍵時刻猶疑不決,看不清事先的徵兆,就一定會招致嚴厲的懲罰。
請看明白今天的世界,到底是哪家的天下。這道檄文頒布到各州郡,讓大家都知曉。

作者小傳

駱賓王(約640—?),婺州義烏(今浙江省義烏縣)人。早慧,七歲能賦詩,有“神童”之譽。早年隨父遊學於齊魯一帶,有志節,以詩文著稱,與當時著名文士王勃、楊炯、盧照鄰齊名。曾在道王李元慶幕府中供職,後又歷任武功、長安兩縣主薄。此間曾隨軍到過西域,及宦遊於蜀滇一帶。唐高宗永徽年間官至侍御史,因上書言政事而獲罪入獄,並貶為臨海縣丞,乃怏怏棄官而去。討武失敗後,下落不明,有說投水而死,有說在靈隱寺出家為僧。駱賓王懷才不遇,一世落魄,但其詩文卻頗有成就。他善為五言詩,七言歌行尤為擅長,其中不乏托物寄興,直抒胸臆的佳作。這些都奠定了他作為“唐初四傑”之一的地位。駱賓王的詩文,早在唐中宗時,就有人為之搜采結集,僅存一百餘篇。其詩文集名稱甚多,至明胡應麟始命名為《臨海集》。清陳熙晉箋注《駱臨海集》,最稱完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