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為六絕句之二

戲為六絕句之二

《戲為六絕句之二》是唐代詩人杜甫所著的一首七言絕句詩,出自《杜少陵集詳註》。表達了詩人反對好古非今的態度。

原文

戲為六絕句之二

杜甫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注釋

本詩選自《杜少陵集詳註》

1戲為:戲作。其實杜甫寫首詩態度是很嚴肅的,議論也是可取的。六絕句:六首絕句。

2王楊盧駱: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這四人擅長詩文,對初唐的文學革新有過貢獻,被稱為 “初唐四傑”。

3 體:這裡指詩文的風格而言。當時體:那個時代的風格體裁。

4哂(shěn):譏笑。

5爾曹:你們這些人。

譯文

王楊盧駱開創了一代詩詞的風格和體裁,淺薄的評論者對此譏笑是無止無休的。待你輩的一切都化為灰土之後,也絲毫無傷於滔滔江河的萬古奔流。

分析

《戲為六絕句》是杜甫針對當時文壇上一些人存在貴古賤今、好高騖遠的習氣而寫的。它反映了杜甫反對好古非今的文學批評觀點。其中的“不薄今人”、“別裁偽體”、學習“風雅”、“轉益多師”(兼采眾家之長)等見解在今天也還是有借鑑意義的。本詩是《戲為六絕句》中的第二首,詩中既明確地肯定王楊盧駱“初唐四傑”的文學貢獻和地位,又告誡那些輕薄之徒不要一葉障目而譏笑楊王盧駱,他們的詩文將傳之久遠,其歷史地位也是不容抹煞的。

基本信息

杜甫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世界文化名人。經歷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過程。因此,與詩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對國家的憂慮及對老百姓的困難生活的同情。

杜甫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至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任華州司功參軍。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遺,因直言進諫,觸怒權貴,被貶到華州(今華縣),負責祭祀、禮樂、學校、選舉、醫筮、考課等事。杜甫又被尊稱為“詩聖”,與“詩仙”李白並稱“大李杜”。他所寫的詩,被人稱為“詩史”。 到華州後,杜甫心情十分苦悶和煩惱。他常游西溪畔的鄭縣亭子(在今杏林鎮老官台附近),以排憂遣悶。他在《題鄭縣亭子》、《早秋苦熱堆案相仍》、《獨立》和《瘦馬行》等詩中,抒發了對仕途失意、世態炎涼、奸佞進讒的感嘆和憤懣。

儘管個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無時無刻不憂國憂民。時值安史之亂,他時刻注視著時局的發展,在此期間寫了兩篇文章:《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冠形勢圖狀》和《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五首》,為剿滅安史叛軍獻策,考慮如何減輕人民的負擔。當討伐叛軍的勁旅——鎮西北庭節度使李嗣業的兵馬路過華州時,他寫了《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的詩,表達了愛國的熱情。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年底,杜甫暫離華州,到洛陽、偃師(均在今河南省)探親。第二年三月,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今河南安陽)之戰爆發,唐軍大敗。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中,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的愛國行為,感慨萬千,便奮筆創作了不朽的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並在回華州後,將其修訂脫稿。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夏天,華州及關中大旱,杜甫寫下《夏日嘆》和《夏夜嘆》,憂時傷亂,詠嘆國難民苦。  這年立秋後,杜甫因對污濁的時政痛心疾首,而放棄了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西去秦州(今甘肅省天水一帶)。

杜甫在華州司功任內,共作詩30多首。 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與杜牧是遠房宗親,同為晉朝滅孫吳的大將杜預之後裔(杜甫為杜預二十世孫)。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雖然杜甫在當朝不為世人所知,但經過後世的研究,他的作品最終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作品集為《杜工部集》。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稱他的詩為“史詩”。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遊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安祿山與史思明)爆發後,他流亡顛沛,竟被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kuí)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杜甫死後,按其遺願.,和其祖父同歸葬在洛陽市東約23公里的偃師縣杜樓村。

他的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的詩篇流傳數量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

杜甫與杜牧是遠房宗親,同為晉朝滅孫吳的大將杜預之後裔(杜甫為杜預二十世孫)。杜甫的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曾祖父杜依藝曾任鞏令一職。祖父是初唐詩人杜審言官至膳部員外郎且有自己的自傳。父親杜閒有奉天令一職。青年時期,杜甫曾遊歷過今江蘇、浙江、河北、山東一帶,並兩次會見李白,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