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肝煎

解肝煎,中醫方劑名。出自《景岳全書》卷五十。具有疏肝理氣,化濕暢中之功效。主治肝鬱氣滯之胸脅脹滿疼痛,泄瀉,胎動不安。1.《景岳全書》:暴怒傷肝,氣逆脹滿陰滯。2.《葉氏女科證治秘方》:肝氣滯逆脹滿之胎動不安。3.《醫門八法》:氣瀉。肝木克土,牌氣受傷,遇怒則瀉。臨床套用於治療急性胃腸炎和小兒厭食。

基本信息

歌訣

解肝半夏厚朴湯,白芍陳皮砂仁幫。

組成

陳皮、半夏、厚朴、茯苓各一錢半(9g),蘇葉、芍藥各一錢(6g),砂仁七分(4.5g)。

用法用量

水一鍾半,加生薑三五片,煎服。

功用

疏肝理氣,化濕暢中。

主治

肝鬱氣滯之胸脅脹滿疼痛,泄瀉,胎動不安。

1.《景岳全書》:暴怒傷肝,氣逆脹滿陰滯。

2.《葉氏女科證治秘方》:肝氣滯逆脹滿之胎動不安。

3.《醫門八法》:氣瀉。肝木克土,牌氣受傷,遇怒則瀉。

方義

解肝煎方中陳皮理氣,茯苓治胸脅逆氣,脘腹脹滿,厚朴除滯氣,半夏味辛以散氣結,芍藥質潤以柔肝,砂仁行氣增強散結之功,生薑以助本方疏散條達之力。諸藥合用,共奏疏肝解郁之功效。適用於肝炎因痰氣鬱結所致之胸脅逆氣、脘腹脹滿、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者。

運用

臨床套用於治療急性胃腸炎和小兒厭食。

加減化裁

如脅肋脹痛,加白芥子一錢;如胸膈氣滯,加枳殼、香附、藿香之屬。

附方

名稱:解肝煎

組成:白芍、茯苓、法半夏、厚朴各12g,蘇葉、陳皮、砂仁各10g,白酒500ml,冰糖50g

用法:每次服10ml,早、晚各服1次,飯前空腹服

主治:適用於更年期肝脾氣機瘀滯,精神抑鬱,情緒不寧,胸脅脹痛,脘悶噯氣,食欲不振等

出處:《精選男性藥酒1200例》

功用:舒肝理脾

製法:將以上各藥共研成粗末,裝入紗布袋內,紮緊袋口,放進清潔的酒罈內加白酒密封浸泡,12天后開封去藥袋,藥酒過濾;冰糖加少許清水熬成糖汁,摻入已濾藥酒中,混勻即可飲酒

名稱:解肝煎

組成:陳皮45g,半夏45g,厚朴45g,茯苓45g,蘇葉3g,芍藥3g,砂仁2g,生薑3片

用法:水煎服,每日分6服

主治:肝胃郁滯證,胃炎、腸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

出處:《兒科選方用藥技巧》

功用:醒脾化濕,行氣降逆

名稱:解肝煎

組成:陳皮、半夏、厚朴、茯苓各二錢半,蘇葉、芍藥各二錢,砂仁七分

主治:暴怒傷肝,氣逆脹滿、陰滯

出處:《時方妙用時方歌括景岳新方砭十藥神書註解》

製法:水一鍾半,加生薑三五片,煎服

名稱:解肝煎

組成:陳皮、蘇葉各6g,茯苓、半夏、厚朴、白芍各9g,砂仁3g,生薑2片

主治:暴怒傷肝,氣機失調,情懷不暢,氣逆脹滿,痰食停滯

出處:《中醫歷代良方全書》

功用:化痰解郁,理氣消脹

製法:水煎服

名稱:解肝煎

組成:陳皮、半夏、厚朴、茯苓各4.5g,荷葉、白芍藥各3g,砂仁2.1g

主治:暴怒傷肝,氣逆脹滿,飲食呆滯

出處:《中醫歷代良方全書》

製法:加生薑3-5片,水煎服

名稱:解肝煎

組成:陳皮、半夏、厚朴、茯苓各45g,蘇葉、芍藥各3g,砂仁2.1g

用法:加生薑3片,水煎服

主治:肝膽氣鬱,脅肋脹痛

出處:《老年病方藥精華》

功用:梳肝理氣,化濕暢中

重要文獻摘要

原方選錄

《景岳全書下冊》:“解肝煎主治:暴怒傷肝,氣逆脹滿陰滯等證。如兼肝火者,宜用化肝煎。處方:陳皮、半夏、厚朴、茯苓各一錢半,蘇葉、芍藥各一錢,砂仁七分。用法:水一盅半,加生薑三五片,煎服。如脅肋脹痛,加白芥子一錢。如胸膈氣滯,加枳殼、香附、藿香之屬。”

方論選錄

《謙齋醫學講稿》:“本方名為解肝,實際上除白芍養肝、蘇葉兼能芳香舒氣外,均屬化濕行滯,調理脾胃之品,適應於土壅木郁的證候。因脾胃濕阻氣滯影響肝氣條達,必須著重中焦治本,故方中不用柴胡疏肝而用蘇葉,取其能舒肝鬱,亦能和牌胃,脾胃健運則肝氣自暢。故解肝的意義在於解肝之圍,而不是直接治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