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螺

角螺

角螺,出處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拼音Jiǎo Luó。來源藥材基源為盔螺科動物管角螺和天狗角螺等的肉。角螺的食物主要是魚缸中附著的藻類,它也可以吃魚缸中殘餘的觀賞魚飼料。厴有質,較厚,梨形,前端尖,棕色,核位於前端外側,生長線粗糙呈皺褶狀。殼面具有粗細相間的螺肋,並被有帶細茸毛的黃褐色殼皮,茸毛脫落後露出淡肉色的殼面。殼口比前種更狹長,殼內面為淡肉紅色,外唇稍厚,邊緣完整;內唇薄,貼附於體螺層上,無臍。

基本介紹

【出處】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

【拼音】 Jiǎo Luó

【英語】 Trumpet shell whelk

【別名】響螺、號螺、海螺

【來源】藥材基源:為盔螺科動物管角螺和天狗角螺等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Hemifusus tuba(Gmelin)[Semifusus tuba Gmelin]2.Hemifusus ternatanus(Gmelin)

採收和儲藏:四季均可捕捉,捕得後取肉,鮮用。

形態特徵

角螺角螺

1、管角螺,貝殼呈號角狀,質堅厚,一般殼高163-180mm,寬90-107mm,螺層約9層,螺鏇部短錐形,其高度不及殼高的1/3。體螺層中部膨大,前端狹長。自螺鏇部第3層開始至體螺層止,每層的肩部膨大,前端狹長。自螺鏇部第3層開始至體螺層止,每層的肩部有1裂隨著螺層鏇轉的結節突起和細密的肋紋,突起和肋紋愈向

前方則愈強大,至體螺層形成三角棘突。殼表被黃褐色殼皮,上有黃褐色或淡棕色茸毛,細密,成縱行排列,死後茸毛易脫落。殼口長大,後部較寬,前溝很長。內面肉色,有光澤。釗唇較厚,於肩角部外擴成棘,邊緣完整;內唇薄,貼附於體螺層上,無臍。厴有質,較厚,梨形,前端尖,棕色,核位於前端外側,生長線粗糙呈皺褶狀。

2、天狗角螺,貝殼長紡錘形,質堅厚,一般高220-305mm,寬 95-110mm,螺約9層縫合線明顯,自上而下逐漸增寬。螺鏇部短,約為殼高的1/3。每一螺層中部擴張,略呈圓形隆起,肩部有較弱的結節。體螺層中部膨大,前端比管角螺更為狹長。殼面具有粗細相間的螺肋,並被有帶細茸毛的黃褐色殼皮,茸毛脫落後露出淡肉色的殼面。殼口比前種更狹長,殼內面為淡肉紅色,外唇稍厚,邊緣完整;內唇薄,貼附於體螺層上,無臍。前溝形成細長的水管溝。厴角質,梨形,棕黑色。較粗糙,有皺褶。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

角螺角螺

1、生活於低潮線附近至10-50m深的泥沙質海底。

2、生活於近海10-70m深的泥沙質海底。

生長與壽命

角螺的壽命不長,一般大約可以活到三年。天氣冷則生長緩慢,水溫熱則生長快速,衰老也快速些。第一年是生長得最快的,以後則會長得較慢,而老了以後,螺殼的顏色會發暗,根據水質的情況,殼上有可能長青苔,也有可能結白垢。

行動與感官

角螺的行動是隨著溫度的上升,而逐漸活躍的。冬天角螺經常一動不動,而季節合適的時候,不僅能夠貼著缸底和缸壁覓食,還能夠讓自己的殼裡充氣,在水中浮動。也經常仰面朝天的到水面遊動覓食。不過無論何時,螺類的運動速度是快不起來的。 角螺的感覺器官不太發達,主要依靠一對觸鬚。而且沒有閉殼蓋,自我保護能力比較差,跟比較兇猛的鬥魚、慈鯛類魚混養時,觸鬚偶爾會被啄掉。不過角螺的再生能力很強,只要將它單獨飼養一段時間,觸鬚還能長好。

習性與食物

角螺對水溫、水質等水文條件並不挑剔,只要注意三點:

1、角螺在水中溶氧量不足的時候,就向上爬到水線處呼吸。

2、水中含有刺激性化學物的時候,角螺會發黃,一動不動,進一步就死亡。

3、角螺需要比較硬的水質,幫助發育外殼。因此可以在水中放入一點珊瑚砂或者貝殼。

角螺的食物主要是魚缸中附著的藻類,它也可以吃魚缸中殘餘的觀賞魚飼料。因此在沒有藻類的情況下,也很容易人工飼養。

資源分布

1、我國分布於東海、南海。

化學成份

角螺角螺

厴主由膠原蛋白組成。

藥理功效

性味

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

滋陰補氣。主腰痛;耳聾

用法用量

角螺角螺

內服:煮食,適量。

各家論述

《中國藥用動物志》:有燥濕、收斂、解毒的功能。主治白帶、頭瘡、下肢潰瘍、中耳炎等。

【摘錄】《中華本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