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堂[山西省長治市觀音堂]

觀音堂[山西省長治市觀音堂]

觀音堂位於山西省長治西北郊5公里處的梁家莊。它是一座明代建築的廟堂。觀音堂坐北朝南。進門並不見廟堂,只看到一座小土丘,芳草淒淒,野花爭放。西面有一小拱橋,兩池漏水,過小橋人中門,青磚鋪地,一片空闊,仍不見廟堂。往東不見天王殿。 頗有峰迴路轉、空靈幽深之感。天王殿是觀音堂的前殿。說是殿,其實早就前後辟門用作過道了。兩側設鐘鼓樓,拾階而上,登樓遠眺,四野盡收眼底。出天王殿,南北各有配殿三間,左右對峙,懸山頂式屋頂布局嚴謹。後殿便是觀音殿。殿門正上懸一塊雕花大匾,是明萬曆十-年冬,兵部侍郎郜欽所書“觀音堂”三個餾金大字。觀音殿內自然是敬奉觀音菩薩的。

建築

觀音殿南北兩側塑有十八羅漢,東西各九尊。有的面目猙獰、青面獠牙,有的寧靜端莊、溫文爾雅,神態各異。有趣的是那位“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的大肚彌勒佛--這位釋迦牟尼佛的法定接班人、佛國的未來佛,不知為何自降身份混跡在十八羅漢席位的角落裡,一手扯金童,一手樓玉女,坐在那裡自得其樂。十八羅漢上麵塑的是二十四諸天。他們是佛國里的護法神。這些神仙當中有百姓熟悉的四大天王、送子娘娘,還有閻王爺等等。其中送子娘娘的故事最為傳奇:據說她原先是個有身孕的牧羊女,由於受人欺騙流產,便發誓要吃光人間小兒。後來她轉生為藥叉女, 生了500個孩子,每天靠吃別人的孩子為生。如來佛得知此事,便藏了她一個孩子,她十分悲傷,要求佛祖還她孩子,佛祖說:你有500個孩子還心疼,可你吃掉人家的孩子就不心疼嗎?藥叉女如夢方醒,幡然悔悟,當即畈依了佛門。百姓因她是個多產母親,便將她敬作送子娘娘。而對她的“失足”經歷卻寬容大度,避而不問,也算是“佛恩浩蕩”吧。再上便是十二圓覺菩薩,也就是佛祖的親傳弟子、佛門的少壯派。他們果然與眾神不同,個個道貌岸然,法像尊嚴,令人肅然起敬。殿內正中的橫樑上端塑著三尊小像,中間是釋迦牟尼佛,左為老子,右為孔子,把中國古代社會所信仰的各方神聖齊集一堂,佛道縫合,堪稱一奇。除此之外,廟宇四壁及柱、梁、架上處處塑滿了天富聖境、桂殿蘭閣、瓊樓玉宇及三教各界人物,大小近千尊塑像無不神態各一,栩栩如生。最令人稱奇的是這些塑像僅靠背後橫柱連線,四面懸空,加之祥雲綴繞,頗有天宮仙境之感,令人嘆為觀止。出觀音殿,殿門左側有一小石碑嵌入壁中,記錄了空殿始末。據載:萬曆九年(公元1581年),潞安府長治縣太平鄉衡漳都二里梁家莊農民梁水祿,因家中貧困準於為生,只得將自己賴以生存的十二畝土地賣掉,得二千五百錢。鄉鄰常朝潤買了這塊地。鄉人集資於萬曆十年動工修建了這座觀音堂。院落正中有一棵古松樹,高數丈,挺拔偉岸,華蓋如雲,樹幹兩人合抱方可勉強圍佐。夕陽西下,晚風乍起,貼乾而聽,枝葉瑟瑟,仿佛在訴說-個久遠的故事。撫摸斑剝的樹幹,依稀可辨認出歷史留下的深深印痕。

觀音

觀音堂[山西省長治市觀音堂] 觀音堂[山西省長治市觀音堂]

菩薩在佛國里的位置僅次於佛,又叫“大士”。他們的職責是協助佛普渡眾生到極樂世界去,了卻一切煩惱,永遠歡樂。觀音又稱觀世音,是佛界裡第一位菩薩,又叫“觀自在”、“觀音大士”。唐代因避諱李世民名諱,略去“世”字,稱之為觀音了。“觀世音”是說芸芸眾生受苦受難時,念誦其名,菩薩就會“觀”到這個聲音,立刻去解救。也許就因為如此,觀音菩薩在中國百姓中恐怕要比釋迦牟尼--如來佛--還廣為人知。 明代作家吳承恩寫的《西遊記》中,只要唐僧師徒有難,觀音必定伸手相救。也許是明文傳“神”吧,觀音菩薩的形象越來越高大了。在眾多的寺廟裡,觀音大多是亭亭而立,玉樹臨風,一手持柳枝,一手托淨瓶。或者跌伽而坐,雙手合十,面目端莊,伊然大家神聖。而這裡的觀音卻風姿獨俱。她坐在蓮台之上,面和目慈,身體徽微前傾,目光俯視,左臂自然伸直,左腿下垂,腳踏麟麟獸尾部,右腿彎曲,腳踏樣雲,右手很悠閒地搭在膝上。似乎她不是個神仙.倒像是個回娘家探親,走累了的俊俏媳婦,正坐在路旁的石頭上小憩。這與在她左右兩側半伽而座,單掌立胸,一派莊嚴、虔誠、肅穆的文殊、普賢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保護

2001年06月25日,觀音堂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