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學習

觀察學習是指人們僅僅通過觀察他人(榜樣)的行為及其結果就能學會某種複雜行為,又稱替代學習、無嘗試學習。而班杜拉認為,即人的一切社會學行為都是在社會環境的影響下,通過對他人示範行為及其結果的觀察學習而得以形成的。不必直接做出行為,不依賴於直接強化,具有認知性,不等同於模仿,可提高學習效率。

基本內容

人類學習有兩種基本途徑,一種是以個體直接經驗為基礎而發生的學習,另一種是以人類普遍經驗為基礎的學習,前者班氏稱之為實演學習,後者稱之為觀察學習。他認為人的一切行為技能或方式,最初必然是通過實演學習獲得的。示範作用引起的觀察學習比由反應結果引起的實演學習更普遍、有效。基於此,他將觀察學習涵義界定為一個人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榜樣)及其強化結果而習得某些新的反應,或使他已經具有的某種行為反應特徵得到矯正。

觀察學習又稱為替代學習,是社會認知學習理論的核心。這一理論十分強調榜樣示範的作用,班杜拉認為:(1)榜樣表現出觀察者原本不具備的新的思想和行為模式,觀察者通過觀察也能形成同樣的思維和行為,觀察者能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習得認知技能和新的行為模式。這是榜樣示範的指導作用;(2)榜樣的示範作用可以使觀察者加強或減弱對已經習得的行為的控制度,這是榜樣示範的抑制作用;(3)榜樣的行為還能對觀察者先前習得的有能力做卻未做的行為起社會促進作用,因為原先未這樣做並非出於控制,而是由於動機不充分。人們在看到別人凝視天空後也朝上看,是示範促使行為反應的一個例子,這是榜樣示範的促進作用; (4)榜樣的行為不僅能促使相似行為的發生,他還使觀察者注意到榜樣喜愛的一些物體或環境設施,結果,觀察者後來就會更大程度的使用那些物體。這是榜樣示範的刺激增強作用;(5)看到榜樣表達情感易引起觀察者情感的喚醒,這是榜樣示範的情感喚醒作用。

在詳細分析了榜樣行為的作用後,我們可以發現是由一個有組織的刺激序列組成的。榜樣刺激主要有真實和象徵的兩種類型。真實榜樣包括家庭成員、朋友、同事以及與個體有直接關係的其他人。象徵性榜樣指行為的圖式表征。在當代社會,人們通過大眾媒體在最大範圍內接觸榜樣。在向世界學習的許多方面,象徵性榜樣已經代替了直接經驗的作用。

觀察學習是一個連續的心理活動過程,它包括注意過程、保持過程、運動再現過程和動機作用過程。在四個環節中,首要的注意過程決定著觀察學習的方向及信息的篩選和吸收。在注意過程中,班杜拉認為示範榜樣的性質極大地影響著注意過程。榜樣的性質包括榜樣的複雜性、榜樣的可辨別性和榜樣的個人特徵等。榜樣的複雜性指榜樣的可學性有多大,即太複雜的行為不易被模仿。榜樣的可辨別性指榜樣所作行為中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能夠被突出出來,以使其容易成為注意的對象,使觀察者易於把握榜樣的個人特徵指榜樣的權威性、可信任性及吸引人的程度。此外,觀察者和榜樣之間的關係和相似程度電甚為重要,即榜樣與被試的年齡、性別等越接近,越易被模仿。因而,教師在榜樣的選擇與塑造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榜樣的性質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影響學生,並以此作為榜樣教育的參考和依據。

除了通過注意機制促進觀察學習外,由榜樣結果產生的效應也對行為的學習有巨大的影響力。實際上,人們並不是把觀察到的所有東西都表現在行為上。行為的再現是有條件的,它源於強化在觀察學習的作用。強化有三種形式:直接強化、替代性強化與自我強化三種。直接強化指觀察者所做出發的模仿行為本身受到強化。如教師常通過運用表揚、評分、升級等手段來強化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控制學生的課堂行為,這都屬於直接強化,它的作用非常明顯。替代性強化指觀察者通過看到榜樣(別人)的行為受到強化,在觀察者身上間接引起的強化作用。這是一種間接的強化形式。如學生看到別人的某種行為得到肯定,就加強產生同樣行為的傾向;看到別人的某種行為受到處罰,自己就會避免那樣做。替代性強化所涉及的榜樣的範圍更廣泛一些。直接強化與替代強化都包括環境給予的結果,而自我強化對立與社會給予的結果,並且需要個體有意識地培養。自我強化指個體對自己的行為進行預測,並藉助於反饋信息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調節,進而進行自我獎勵或自我批評。它是通過直接強化和替代性強化手段,使個體逐漸掌握、形成了自我評價的標準,並用它來發揮調節行為的作用。自我強化強調了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是一種高水平的強化形式。

理論類型

班杜拉根據觀察者觀察學習的不同水平,把觀察學習劃分為三種類型:

1、直接的觀察學習,即學習者對示範行為簡單的模仿;

2、抽象性的觀察學習,學習者從示範者的行為中獲得一定的行為規則或原理;

3、創造性觀察學習,學習者從不同示範行為中抽取出不同的行為特點,並形成了一種新的行為方式。

理論特點

第一,觀察學習不一定具有外顯的行為反應。班杜拉認為人們可以通過觀察他人的示範行為,在自己尚未表現行為時就已經學到了如何去做,這樣就可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錯誤。他指出如果只能通過嚐試錯誤的方式去學習,個體的生命都會有危險,例如學習游泳,學習駕駛汽車等。

第二,觀察學習並不依賴直接強化。因為觀察者僅僅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就能學習到複雜的行為過程,因此,不需要親自體驗強化。班圖拉認為強化在觀察學習中並非關鍵因素,沒有強化,觀察學習照樣可以發生。

第三,觀察學習具有認知性。個體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就能學到複雜的反應,這種學習無疑具有認知性。班圖拉認為觀察學習基本上是認知過程。觀察者需要利用內部的行為表象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學習活動必然包含內部的認知過程。

第四,觀察學習不等同於模仿。模仿僅指學習者對他人行為的簡單複製,而觀察學習指的是從他人的行為及其後果中獲得信息,觀察學習既可能包含模仿,也可能不包含模仿。

理論評價

班圖拉指出行為操作主要受三類誘因源所左右。一類是直接的誘因,又稱外部的誘因。如果獲得的行為能導致有價值的結果,人們傾向於操作經由觀察獲得的行為。反之,則會削弱操作這種行為的傾向。這些外部的誘因可採取物質的獎賞、積極或消極的社會評價、愉快或令人難受的感覺刺激等形式。一類是替代性誘因。經由觀察而獲得的行為中,那些對他人有用的行為比對他人無用的行為更易於表現出來。看到他人的成功,能增強自身表現這種行為的傾向,如果他人的這類行為受到懲罰,則減少表現的傾向。還有一類是自我誘因。對自己行為的評價調節著人們表現那些經由觀察而習得的行為。人們更願意表現那些令自己滿意的行為,而放棄那些讓自己生厭的行為

班圖拉認為觀察學習的這四個子過程是緊密相連、不能完全分離的。觀察者如果不能復現示範行為,其原因可能是:沒有注意有關活動;記憶表象中對示範行為進行了不適當的編碼;所學的東西不能在記憶中保持;自身缺乏操作的能力;沒有足夠的誘因驅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