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電生理檢查

眼電圖是測量在視網膜色素上皮和光感受器細胞之間存在的視網膜靜電位。 圖2--28是個正常受檢者的EOG描記圖形。 d波:是ERG的一種撤光反應。

 (一)眼電圖(electro-oculogram,EOG)
眼電圖是測量在視網膜色素上皮和光感受器細胞之間存在的視網膜靜電位。根據在明、暗適應條件下視網膜靜止電位的變化,可反映光感受器細胞的光化學反應和視網膜外層的功能狀況,也可用於測定眼球位置及眼球運動的生理變化。視網膜的電反應是來自結構複雜的視網膜神經網狀組織。視網膜感光上皮為正電位,色素上皮方向為負電位,二層間電位差可達60mV。正電位可向前傳到角膜,負電位向後傳到鞏膜後面。當眼球轉向內眥角時,正極的角膜移近內眥角而負極的後極移近外眥角。反之向外眥角轉動就得到相反的結果。於暗、明適應條件下在被檢者內、外眥角各置一電極所檢測到的電流隨眼球的轉動而變化,記錄下來的電位就是眼電圖
EOG的記錄原理
操作記錄法:
目前只有使用較間接的方法,在內、外眥角皮膚上各置一氯化銀電極,患者頭部固定,眼注視一個在30度內作水平移動的紅燈。因為眼球的電軸跟隨眼球的轉動而改變,所以內、外眥角電極的電位也不斷變化,比較明、暗適應下的這種變化並將此電位加以放大及記錄,即得眼電圖。
分析方法:
圖2--28是個正常受檢者的EOG描記圖形。上為右眼,下為左眼,中間的方形波代表1毫伏的定標電位。圖中共分30小段,每小段代表每分鐘取樣記錄的結果,表示眼球以1次/秒的頻率運動被記錄下的圖形。
圖2-28 正常EOG圖形
以定標電壓的高度去測量每小段中的波形,並取其平均值,共取30個數值,分別代表每分鐘的靜止電位量。若以縱座標代表靜電位量,橫座標代表測定時間,便可作出EOG的電位一時間曲線,簡稱P--T曲線。(2-29)
圖2-29 正常EOG的P-T曲線
從P--T曲線觀察在15分鐘的暗適應過程中,靜止電位逐漸下降至最低點,然後又逐漸上升。在後15分鐘的明適應過程中,靜止電位逐漸上升。至最高點,而後又逐漸下降。從P--T曲線可求得下列5個基本數據:
1.暗谷電位:在暗適應過程中測得最小靜止電位。
2.暗谷時間:從檢查開始至暗谷電位出現的時間。
3.光峰電位:在明適應過程中測得最大靜止電位。
4.光峰時間:從打開背景光開始至出現光峰電位的時間。
5.Q值:光峰電位除以暗谷電位(即光峰電位/暗谷電位)其商即為Q值。
EOG的正常值
在文獻中由於各家測試的條件和方法不盡相同,特別是明適應過程中的背景光強度不一,所以EOG的各數據都有很大的差異,但Q值相近似。Arden(1962)公布的Q值為2.23±0.232,湯識美都子(1978)測定的Q值2.26±0.37。我國李海生在1980年測定,定為Q值正常範圍3.00~1.85;3.10~3.5,1.80~1.50可為異常;暗谷時間正常值為6~12分,大於12分為異常。光峰時間為6~10分,大於10分為異常。
臨床套用
EOG異常只表明視網膜第一個神經元突觸前的病變,也即視網膜最外層的病變。它的價值是能較客觀的反映出器質性病變。
(1)視網膜色素變性,某些藥物性視網膜病變、脈絡膜缺損、脈絡膜炎、維生素A缺乏、夜盲、全色盲、視網膜脫離等眼病,在光亮照明下EOG的上升值可以較低或完全不上升。
(2)對某些視網膜感光上皮遺傳變性患者,在年幼時還未出現臨床症狀前也可查出異常,甚至對這些疾病的基因攜帶者也可查出EOG低於正常。
(3)對年幼不合作患者或眼球震顫者也可進行EOG檢查。
(二)視網膜電流圖(electro-retinogram,ERG)
視網膜受到迅速改變的光刺激後,從感光上皮到兩極細胞及無足細胞等能產生一系列的電反應。視網膜電流圖就是這些不同電位的複合波。正常視網膜電流圖有賴於視網膜色素上皮、光感受器、外網狀層、雙極細胞、水平細胞、無足細胞、Müller細胞及視網膜脈絡膜血循環等的正常功能。這些因素中的一種或多種受累都可導致ERG異常,所以視網膜電流圖主要是反映視網膜外層的情況。小的損傷,如黃斑區的病變,因為受累的感光上皮為數很少,ERG不出現反應;視神經萎縮,因受累的部位主要是在神經節 細胞,ERG正常,亦不出現反應。
將一電極放置在角膜上,另一電極放置於最靠近眼球後部的眶緣部分,當視網膜受到光刺激時,通過適當的放大裝置將視網膜電位變化記錄下來,即為視網膜電流圖。近年由於記錄技術的進步,在ERG原有主要成分基礎上,又先後發現了一些新的成分。圖2--30是現代ERG成份示意圖,按其出現的次序分別稱為早感受器電位(ERP)、明視a波(as)、暗視a波(as)、明視b波(bp)、暗視b波(bs)、c波和d波。
圖2-30 ERG成分示意圖
ERG:主要來源於視錐細胞外段的質膜與質膜相連線的盤膜上。
a波:是一負波,它主要由光感受器電位構成。潛伏期短的a波稱ap,主要來自視錐細胞的電活動,代表視錐細胞的功能。潛伏期長的a波稱as,它主要來自視桿細胞的電活動,代表視桿細胞的功能。
b波:b波是繼a波之後的一個正相波,它起源於視網膜雙極細胞層和Müller細胞。
c波:是ERg 成分中潛伏期和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個正相波。現在認為它主要起源於視網膜色素上皮。
d波:是ERG的一種撤光反應
ERG的病理改變,可表現在ERG中各峰值的延遲、ERG成分的缺損、ERG各峰幅度的病理性改變(增大或減少),根據Karpe 的研究,ERG的病理性改變可為六型,如圖2--31 所示。
圖2-31 常見的病理性ERG
1.過低型:主要指b波的振幅低於正常值的30%以上。
2.負b 波:b波降支低於基線,正常眼亦可出現。
3.負波型:a波相對較大、較寬,b波振幅很小或消失,見於視網膜內層病變。
4.c波型:a、b波很小或消失,c波特別高大。
5.無波型:ERG各種成分消失於基線上。
6.過高型:b波的振幅超過正常的30%。
臨床套用:
視網膜電流圖在臨床上常用於視網膜循環障礙疾病、遺傳性視網膜變性(如視網膜色素變性等)、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視網膜脫離、眼外傷(如視網膜鐵質沉著症以及交感性眼炎等),夜盲、青光眼、白內障、色盲等疾病的診斷。
(三)視誘發電位(visual evoped potential,VEP)
VEP代表第三神經元即神經節 細胞以上視信息的傳遞狀況。其檢查的目的是用以推測自視網膜到大腦皮質之間傳導纖維的健康狀況以及視皮質功能活動狀況。當視力喪失患者的EOG和ERG檢查都正常時,則病變在神經節 細胞以上到大腦皮質之間。在此段落的病變除視野檢查外,VEP是唯一有效的檢查方法。
VEP的刺激訊號有閃光與圖形兩種。如病人不能保持合作或視力極差者,可用閃光剌激,可以測出枕葉皮質是否接受到從視網膜來的信息,稱閃光VEP(簡稱F--VEP)。其基本波形如圖2--32,如果患者的視網膜電流圖正常而要鑑定患者視力障礙是否起源於大腦皮質,則此刺激必須經過大腦皮質分析而感覺到的。皮質神經元對線條的刺激反應比閃光更明顯。因此可以使用棋盤或斜線圖案結構作為刺激,稱圖形或結構VEP(簡稱P--VEP)。其基本波形如圖2--33。
圖2-32 閃光VEP的基本波形
圖2-33圖形VEP的基本波形
操作方法:
病人在暗室內,有效電極置於枕葉頭部皮膚,無效電極置於耳垂或其它部位,接受的VEP信號圖象經電子計算機疊加平均處理,由放大器在示波器上顯示。
臨床套用:
(1)視力客觀測定  用於兒童及不能言語者,通過此測定還可以研究人視力的發育、詐盲的鑑別和客觀視野的測定。
(2)黃斑區病變在大腦視皮質區,來自視網膜黃斑中心凹神經元分布的約占一半,因此,特別能反映視網膜中心凹區域的病理生理狀態。
(3)視神經疾患 視神經炎急性期,VEP可能消失,通常陽性峰潛時延遲。多發性硬化病(脫髓鞘病變)則更為明顯。亦有人用閃光VEP來發現尚未表現症狀的視路病變和伴用圖形VEP,以確定視野缺損部位。
(4)弱視可作鑑別診斷的依據。癔病性弱視者,其VEP正常。斜視性弱視者在兩眼對比中,可因VEP變化而早期發現。
(5)對於顱腦損傷後功能或器質性視覺障礙者,亦可作出判斷。由於意識方面引起,即心理性者,其VEP正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