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範語言學探索

規範語言學探索

《規範語言學探索》是2003年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戴昭銘。

內容簡介

昭銘在學術研究中的突出特點是喜作形而上的理論思辨,對哪怕是一個極為平常的問題也要細問窮追到近乎鑽牛角尖的程度。這種充分顯示出特立獨行的態度有時使人感到未免過分,似乎是在故作驚人之語,但是在仔細研讀他的文章之後,卻又不得不為他周密的思考、精審的辨析和由此達到的深邃見解而心折。不過當面對難題,尚無把握解決的時候,他也決不漫誇海口,強不知以為知。我認為這是一個學者應有的(儘管也是難能的)學術品格。因此當十年前我們接受“七五”規劃中有關漢語規範問題的科研課題時,我作為課題負責人就根據這些了解而把理論探討部分安排給他。現在看來這種安排是合適的,本書的出版就是證明。此中的大部分篇章就是昭銘從事語言規範理論研究的成果,這些成果為解決相關的問題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比如80年代中期,社會上語文套用的混亂現象異常嚴重,語言學界關於語言規範化問題的爭論也非常激烈。但是對於什麼是規範化、什麼是規範的對象這兩個基本問題,即便是主張規範化的人也並非十分明確,一般都認為規範化就是匡謬正俗,規範的對象就是語文錯誤。昭銘綜合古今中外語言演變的歷史和語言規範研究的得失,寫出《規範化——對語言變化的評價和抉擇》一文,首次提出規範的對象是語言的變化,規範化就是對語言變化的評價和抉擇,從而否定了單純匡謬正俗的規範工作模式,提出新型的動態規範觀念和動態規範模式。從理論的角度將這兩個問題提出來並加以解決,這對於語言學界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它提高了語言規範工作的科學性、可操作性和可信程度;對於昭銘個人來說,這也同樣有重要意義,因為它使昭銘在其後所寫的一系列論文、所提出的一系列論斷,無論是理論性的、史論性的,還是套用性的,都能據此而自成體系,而不是零敲碎打的隨感而發。上述論文和另一篇《語言習慣、約定俗成和語言描寫》在語言學界曾產生廣泛影響並引發了一場相關的討論,使我國在語言規範理論方面達到了國際上相應的高度。在八九十年代之間我國的語言規範問題研究中,昭銘在理論上的探索及其學術價值已獲語言學界的承認,有關內容已被寫入邵敬敏、方經民所著《中國理論語言學史》一書中。

目錄


導言:規範語言學研究論綱
一 言規範本體論
二 范語言學課題論
三 范語言學內涵論
●理論編
規範化——對語言變化的評價和抉擇
一 言的可變性和規範的可變性
二 用法的合理性和語言規範的描寫性
三 言的變化和言語錯誤
語言規範化價值論和方法論
一 值論:規範性研究和描寫性研究的統一
二 法論:約定俗成和語言控制的統一
語言習慣、約定俗成和語言
——本體論和方法論續
一 言規範和語言習
二 言規範和約定俗成
三 言規範和語言描寫
●史論編
雅正:中國古代語文規範理論的核心範疇
一源遠流長的“語文神聖”觀念
二“雅正”規範觀的形成
三“雅正”規範觀的發展
四“雅正”規範觀的僵化
五“雅正”規範觀和“匡謬正俗”規範模式
通俗化大眾化:中國現代語文規範的理論旗幟
一 俗變雅和從雅到俗:語文演變的二律背反
二 音字運動和國語運動:為白話文奠定語言基礎
三 話文運動和大眾語運動:通俗化旗幟的空前高揚
四 言文學運動:通俗化的歧途
中國當代語文規範的理論和實踐論析
一“社論”和《講話》:政府行為和專家行為的配合
二 里程碑: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
三 碩的收穫和嚴重的不足
四 時期的語文規範工作
●套用編
疊架形式和語言規範
一 型和用例
二 文評價疊架形式的總原則
三 架和羨餘
四 氣、節律的因素
五 是否是”問題
附:呂冀平先生給《語言文字套用》編緝部的信
資訊時代的語文規範化問題
一 文規範化在資訊時代的重大意義
二 息時代的我國語文規範水準問題
三 信息處理有關的語言文字規範標準問題
方言土語、語言風格和語言修養
一 糊尺度:從有分寸到無分寸
二 論誤區:方言土語可以造就作家風格
三 言制高點:文學巨匠的語言修養
文學語言的規範和“反規範”
一 范、反規範、突破規範
二 語言規範的局限還是語言的局限?
繁體風、“識繁寫簡”和語文立法問題
一 體風問題
二 識繁寫簡”問題
三 文立法問題
語言文明和道德建設
附錄:論語言規範譯文
後記
新版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