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關老龍

西關老龍

西關老龍分為兩個樂章,第一樂章為“魚龍變化”:在舒緩有序的鑼鼓聲中,由兩人抬著龍門置於場中,四人各擎兩盞魚籽燈在場中上下翻舞滾動,忽明忽暗,忽聚忽散,游來游去,最後聚在場中,魚籽也叫“雲朵”,既可代表老龍被請上岸後聚雲降雨時雲的動態,又可代表魚籽在水中飄忽不定雲遊的舞蹈情景。等到魚籽散開退回四角,這時龍門又鑽出四尾金色鯉魚,表示魚籽變成了鯉魚,四盞魚燈跑出“二龍出水”圖案,衝出龍門之後,好似在大海中邀游,一會兒騰浪跳躍,一會兒穿梭追逐,最後聚在場子中央,在一把煙火中,魚又變成了龍頭魚身的鰲了,鰲游出龍門之後,便在魚群中穿梭遊玩,破浪騰躍,忽而同魚兒嬉戲玩耍,忽而圍魚追逐。游回龍門後,直到一道煙火騰空而起,引出蛟龍為止。

簡介

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二批省級保護項目名錄

西關老龍分為兩個樂章,第一樂章為“魚龍變化:在舒緩有序的鑼鼓聲中,由兩人抬著龍門置於場中,四人各擎兩盞魚籽燈在場中上下翻舞滾動,忽明忽暗,忽聚忽散,游來游去,最後聚在場中,魚籽也叫“雲朵”,既可代表老龍被請上岸後聚雲降雨時雲的動態,又可代表魚籽在水中飄忽不定雲遊的舞蹈情景。等到魚籽散開退回四角,這時龍門又鑽出四尾金色鯉魚,表示魚籽變成了鯉魚,四盞魚燈跑出“二龍出水”圖案,衝出龍門之後,好似在大海中邀游,一會兒騰浪跳躍,一會兒穿梭追逐,最後聚在場子中央,在一把煙火中,魚又變成了龍頭魚身的鰲了,鰲游出龍門之後,便在魚群中穿梭遊玩,破浪騰躍,忽而同魚兒嬉戲玩耍,忽而圍魚追逐。游回龍門後,直到一道煙火騰空而起,引出蛟龍為止。一切是那么的和諧,那么的自然,充分展現了生命的產生、衍變、發展過程,這是很神奇的。

..

第二樂章“龍游天下:在緊鑼密鼓聲中,蛟龍隨著直衝雲天的煙火,在龍門內向外探頭三次,是為“龍門三顯”,躍出龍門後,引龍者舉龍珠起伏轉折,靈活地逗引龍頭按前後左右四個方位飛騰跳躍,稱之為“龍拜四方”。只見蛟龍能鑽、能繞、能滾,時而高聳,似飛沖雲霄;時而低下,象入海破浪,先後表演出“朝天一柱香”、“龍大盤”、“翻江倒海”、“珍珠倒捲簾”、“單鑽”、“雙鑽”等造型,動作複雜,循勢連貫,最後蛟龍躊躇滿志地帶領龍子龍孫游回龍宮。如果說“魚龍變化”只是龍舞的前奏曲,那么“龍游天下”則是龍舞的精華所在,蛟龍或展翼高飛,或昂首長吟,或騰雲駕霧,變幻莫測,多姿多彩,充分體現了龍的騰飛、振奮、開拓、變化等特徵,更加彰顯出龍的至貴至尊,施展出中華民族的巨大生命力和凝聚力,弘揚了一種縱橫紅天,浩然字內的民族大氣,這是很鼓舞人心、催人奮進的。西關老龍的整個表演時間在十分鐘左右,舞龍者為青壯年,分兩組輪番上場,每組7人,2人分執龍頭、龍尾,5人執龍身。1人擎龍珠,4人表演魚籽燈,2人表演海巴,4人表演鯉魚,1人表演鱗鰲,煙火1人,鑼鼓隊由10—15人組成。

歷史淵源

龍舞起源相傳早在黃帝時期,有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裡面出現過人扮演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最早文字氣己載的龍舞,是東漢張衡的《西京賦》,對“魚龍曼衍”之戲中的“海鱗變而成龍”有著精彩的描繪。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它作為炎黃子孫獨特的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澱,已紮根和深藏於每個人的潛意識裡,所以龍舞廣泛在我國流傳。
..

西關老龍又叫筒子龍,它作為一種民間龍舞藝術,雖然沒有歷史資料記載,但在當地有一個民間傳說:唐朝貞觀年間,有一年天下大早,李世民微服到三原體察受災民情,一路上看到百姓因缺水而雙眉緊皺,面無喜色,清河的水也已見底,心中十分憂慮。走到龍橋鎮清河岸邊,見有一畫鋪,便進去歇歇腳,看到畫鋪中堂掛有一幅龍圖,那龍畫御鴦雲駕霧,活靈活現,美中不足是沒有畫眼仁,於是李世民提筆道:“願蒼龍得睛復生,布雲施雨,攜我安撫天下黎民百姓,固我社稷江山。”說罷便飽蘸筆墨畫上了眼仁,那龍點睛後,變成真龍騰空而起,聚雲施雨,不一會兒,降下了傾盆大雨,解救了百姓乾旱之苦。百姓無不稱頌唐王李世民“畫龍點睛”的恩德。從此,為了得到龍的庇佑,年年風調雨順,三原每年在耍龍前,都要到清河邊上舉行隆重的點睛儀式,邀請權威人士或德高望重之人前來為龍點睛,隨著時代的變遷,西關老龍已經由最初的祭祀活動演變到今天的歡慶娛樂活動,並且成為三原春節元宵佳節社火活動之首。

基本特徵

1、故事精彩、寓意深刻。表演的水生魚、魚變鰲、鰲成龍、龍輝煌這么一個過程,栩栩如生地展現了蛟龍的產生、成長與壯大,實際上是通過舞蹈表演,敘述了生命的產生、衍變與發展的精彩故事,既富有科學意義,又富有神奇色彩;既有藝術魅力,耐人尋味,又非常鼓舞人心,催人奮進。
西關老龍西關老龍

2、舞姿高雅,講究技巧。表演者的舞蹈動作非常靈活,整個表演過程中盤、滾、游、翻、跳、跑等無所不有,舞姿在變化中又非常講究技巧,隨著“翻江倒海”、“朝天一柱香”等一個又一個優美的舞蹈造型的出現,給人們帶來了不盡的美的享受。

3、鑼鼓煙火,蔚為壯觀龍舞表演中多燃煙火助興,氣氛熱烈,尤其是採用鑼鼓打擊聲樂伴奏,場面十分壯觀,鑼鼓聲樂助龍威,蛟龍借鑼鼓聲勢張揚龍的神聖風彩,達到了鼓樂與龍舞藝術的完美結合,讓人心曠神怡。

4、風格粗獷,特色鮮明。西關老龍繼承了秦漢遺風,並在其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特色,這些特色深深植根子民間、鄉土味極濃,龍舞表演充分展現了關中愣娃的質樸、實在、粗獷、豪邁的性格特點。

相關器具及製品

1、道具
魚籽燈(也叫雲朵)、鯉魚燈、鰲燈和龍燈、龍珠(也叫火丹子)。龍燈用竹蔑和鐵絲分別紮成龍頭、龍身和龍尾,白布按規格做好,繪上龍鱗而成龍衣,蛟龍一般是7拐,龍頭、龍尾各為一拐,中間龍身共五拐,龍身全長17米左右,用麻繩綁縛而成,蛟龍造型巨長,神態威嚴,因其龍身成圓筒形狀,故號稱“筒子龍”。

2、服飾

..

表演者身著古裝,雄姿英發,男子頭系黃色三角巾,身穿黃色花對襟上衣,黃色或紅色中式褲,女子或紅或綠宮女裝,則更加色彩艷麗。

3、樂器
民間樂器在龍舞表演過程中有重要作用,主要有

傳承譜系

西關老龍源於三原,脈傳譜系沒有歷史記載,但是它又屬於民眾性的娛樂活動,在師承關係上也就少有純粹的“一脈相承”,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不完全統計,民國和建國初期的代表性藝人為馬秉義,現在為孫學義李木特等。

瀕危狀況

l、人才的組織與培養:由於西關老龍表演及其道具製作植根於民間,需要民間藝人有豐富的藝術素養和全面掌握龍舞道具製作工藝,並有多年的功力。然而,曾於民國時期出生的馬秉義等70歲以上老藝人全部謝世,而他們的後代繼承者幾乎無人,對於這一鄉土味濃郁的民間龍舞藝術,現在的年輕人願意繼承和學習的更是少之又少,從而出現了人亡藝絕的尷尬局面。
..

2、西關老龍藝術團體的一蹶不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前,西關老龍還一直是三原社火活動的主要娛樂形式,但是從八十年代中後期起,我國經濟開始轉向市場經濟,西關老龍藝術團體難以適應,一蹶不振,直到現在仍因資金的嚴重缺乏難以重振旗鼓。

3、現代文化娛樂形式的多元化衝擊。而今人們的文化娛樂和欣賞活動呈現出多元化,再不像過去那么單一,如電視、電影、網路等時尚文化形式,吸引了人們的眼球,而像西關老龍這種古老的民間藝術,本來活動就少,就更加很少有人再去理會,生存空間就更加狹小,過去那種動輒幾個村甚至個幾千村演出的場面不再復現。

4、現代社會的急速發展在某種程度上的衝擊。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青壯年大都出外打工經商,根本沒有時間去培訓、學習龍舞藝術,也難得欣賞龍舞藝術,因此,他們在告別田園生活的同時,也告別了龍舞藝術。

主要價值

1、中華民族是一個充滿智慧的民族,數千年來龍的傳人、炎黃子孫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不斷續寫龍的神話,不論歷史朝代如何更換,還是外來民族軍事和文化上的入侵,而龍文化自始至終都一脈相承,從不間斷,至今仍在延續。三原西關老龍作為中華民族民間龍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漢代百戲“魚龍曼衍”的基礎上,根據自身所處環境經過自然的演變,和藝術上的不斷創新,不斷豐富,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靈魂。它在最大程度上展現龍的形象,顯示龍的神力,既可以看到蛟龍騰飛盤鏇,英姿颯爽的舞蹈動作,又可以聆聽到震撼心弦的鑼鼓聲樂,通過鼓樂與龍舞的完美藝術結合,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強大的旺盛生命力,真正體現了勞動人民無窮無盡的創造力。
2、龍舞藝術遍及中華大地,源遠流長,經久不衰,三原西關老龍與最早記載的“魚龍曼衍”一脈相承,而且更為豐富,更為精彩,如果說漢代盛行的“魚龍曼衍”,只是由“海鱗變而成龍”,展示了龍的成長和衍變過程,已經讓人感到神奇,那么三原西關老龍則是在“海鱗變而成龍”的基礎上,完全展示出蛟龍的壯大與輝煌,蛟龍的騰飛、振奮、開拓、變化得以充分地表現,不但讓人感到神聖,而且催人奮進。這完全為三原所獨有了,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號稱“筒子龍”的西關老龍,還具有濃郁的秦風秦韻,和南方龍比較而言,南方龍具有龍頭和龍衣,沒有龍骨,舞動起來,小而輕巧,而三原西關老龍不但有龍頭和龍衣,而且還有龍骨,似真龍,能鑽、能繞、能滾、舞動起來,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更能彰顯龍的至貴至尊,施展出中華龍的巨大生命力和凝聚力。
3、三原西關老龍無論是舞蹈的內容、形式,還是活動的時間與組織形式,都與農耕生活緊密結合,並體現中華民族“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的思想,還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敦厚樸實的性格和大拙大巧的審美意趣,它既繼承了漢唐時期質樸、粗獷與厚重的風格,又吸取了明清以來戲劇道具的工藝造型的特徵,真正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脈相承,體現了中華民族文明淵源的完整性,總而言之,作為中國民間藝術寶庫里的一塊瑰寶,西關老龍以其展現中華大地濃郁的鄉土文化氣息,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對增強社會凝聚力,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穩定,對促進各地文化的交流,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4、西關老龍在道具製作上,是老藝人嘔心瀝血的傑作,他們大都沒有文化,對龍的認識,其文化素養的積累主要受民間傳說、民風民俗的影響,細心觀察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在蛟龍創作中不但取其神韻,還在外形上精雕細刻,象龍頭、龍鬚、龍鱗等,製作和描繪都栩栩如生,活靈活現。1983年,由三原老藝人製作的蛟龍道具,已被中國國家文化部藝術檔案庫收藏,西關老龍也被專家譽為“活的出土文物,活的化石”。
5、西關老龍作為中國龍文化的一種延續,它見證了中國龍文化的發展演變史,也濃縮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的民間藝術精華,雖然在當今社會文化娛樂活動多元化的局面下,已成為昨日黃花,但是它保存的不同歷史時期的人文信息,卻對於研究中國龍舞發展史,讀取古代先民創造的優秀藝術元素,以及見證中華民族文化所具有的頑強生命力都有著深遠的意義。

所獲榮譽

西關老龍從20年代八十年代末以來所參與重大活動及獲得的各類獎項。
(1)、1985年在電影《太極神功》中表演龍舞。
(2)、1989年參加陝西省第二屆藝術節及世界旅遊日表演,獲得特等獎。
(3)、1990年參加陝西省迎亞運會活動。
(4)、1992年參加鹹陽市民間藝術節並獲得特等獎。
(5)、1994年參加清明節黃帝陵祭祖活動。
(6)、1997年參加鹹陽市民間藝術展演並獲一等獎。
(7)、2005年參加鹹陽市民間藝術展演並獲一等獎。

保護計畫

目前資金投入情況:
2007年縣政府已將搶救保護西關老龍列入財政預算,每年投入專項資金10萬元,目前到位資金5萬元。

己採取的保護措施:
1、法律保護措施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5)18號)等法律法規的有關條款,西關老龍作為一種民間藝術遺產,應受到法律保護。

2、其它措施
①《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陝西卷)和(鹹陽卷)、《三原縣誌隊《三原縣文史資料》等叢書,已經將西關老龍收編,載入史冊。

②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對西關老龍進行了三次普查、補充、並錄製:1981年國家文化部藝術研究院薛飛院長在省市民舞專家李開方、陳菊珍的陪同下已走訪三原西關、魯橋等村莊,對當時的“筒子龍”龍舞藝術進行了普查,為以後的“筒子龍”藝術成熟起到了重要作用;1990年縣文化館老館長馬文興又到三原各地普查匯總,三原縣已有包括大灌區西關老龍、小灌區魯橋筒子龍、塬區馬額雙龍舞在內的六條“筒子龍”;2007年6月開始,縣文體局、文化館組織專業人員對西關老龍及相關音像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和複製。

保護內容:

(1)制定保護政策
恢復成立三原縣西關老龍協會,在智慧財產權歸屬其協會的情況下,採取財政撥款、社會集資、個人投資的方式,實施其保護政策。

(2)資源普查
全面開展普查工作,將普查所獲資料進行歸檔,存檔與原有的資料一起進行編排存入資料庫,並通過網際網路進行宣傳。

(3)人才保護和培養計畫
對老藝人和藝術骨幹予以一定的生活補助或獎勵。

..

為確保西關老龍的延續和發展,採取聘請國內民舞專家學者來三原講學、指導,或者在當地教育部門的支持下,從國小生抓起,在學校進行課餘訓練基本動作。

(4)研究工作
成立三原縣西關老龍藝術研究工作室。工作室設在縣文化館,配備專業人員進行研究,並指導龍舞藝術快速的崛起。

(5)籌建陳列室
目前,西關老龍的道具及相關資料、照片等全分散在負責人和藝術骨幹的家裡,待經費落實後,在村上設立陳列室,統一管理。

所在區域及其地理環境

三原縣位於關中平原北部,介於北緯34°34'-34°50',東經108°47′-109°10'之間,縣城在境內偏西南的清河轉彎處,距鹹陽40公里,西安市36公里。

三原縣建於北魏,至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因境內有孟侯原、白鹿原和豐原而得名,轄14個鄉鎮,人口為38萬,上地面積576.9平方公里。

三原古為京畿之地,境內原隰相望,沃野千頃,水利得天獨厚,盛產糧棉蔬果,有“衣食京師,億萬之口”的美譽,同時又是秦中馳道的故址,為關中通往延、榆、甘、寧的必經之所,故有“京兆屏衛”、“衢道)乙邊,吭扼三疆”之稱謂。乃至明清,三原文風之盛駕於全省,商業貿易僅亞於長安,故有“小長安”之稱。獨特的自然條件和人文環境,為三原留下了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歷史文化遺蹟,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32處而被專家譽為“活的出土文物,活的化石”的西關老龍龍舞藝術就產生於此地,1990年三原縣被定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筒子龍王主要分布在三原縣塬區和大小灌區,以西關東村、西關西村、大巷村、南道村為代表,因這些村地處三原縣城西關,故名“西關老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