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遼國

西遼國

西遼(1124年~1218年)是古代契丹族建立的國家。亦稱黑契丹,哈剌契丹,第二個契丹王朝。西遼的建立者耶律大石是遼朝開國君主耶律阿保機的八世孫,字重德。西遼的開國君主耶律大石建國號為“遼”,以表示沿承遼朝,因區別於耶律阿保機所建的大遼,而被稱為西遼。 西遼帝國正式建立。隨後耶律大石向西域、漠北、中亞等地區擴張,建都於虎思斡魯朵(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瑪克東南布拉納)。在1141年的卡特萬之戰,擊敗塞爾柱帝國聯軍後稱霸中亞,威名遠播至歐洲。突厥語和西方史籍稱之為哈剌契丹(Qara Khitay)或喀喇契丹。高昌回鶻、西喀喇汗國、東喀喇汗國及花剌子模先後臣服於強盛期的西遼。耶律大石死後,歷經蕭塔不煙、耶律夷列、耶律普速完三代君主後,到耶律直魯古時期,由於長期對外戰爭,使西遼的國力走向衰落,最終被屈出律篡國。蒙古帝國崛起後,於1218年西遼被大蒙古國所滅。 西遼滅亡後,契丹貴族波剌黑前往波斯的克爾曼,於1224年建立了起兒漫王朝,又被稱為“後西遼”,這也是契丹人在歷史上建立的最後一個政權,於1306年被伊爾汗國所兼併。

簡介

西遼,存在於公元1132~1218年,是古代契丹族建立的一個朝代,亦稱黑契丹,哈剌契丹。
西遼國由大遼國貴族耶律大石在金國滅遼後,於西北地區召集殘部建立。後逐漸擴張到中亞地區,首都設在虎斯翰魯朵,一時成為中亞強國。公元1218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軍隊滅亡(見本書“姓氏略考-耶律姓”)。
在西遼國時期,臣子、民眾稱呼皇帝、乃蠻、克烈等首領為“局兒罕”,亦有史籍稱為“局爾罕”、“古爾漢”、“菊兒罕”,漢意為“眾部之主”、“全體之君”等。
受西遼國政體的影響,在蒙古大軍滅亡西遼國之後,蒙古札答蘭部的首領扎答蘭·札木合就曾經被推舉為“局兒罕”。
西遼國滅亡後,其王族後裔中有以“局兒罕”為漢化姓氏者,稱局氏。後來的蒙古札答蘭部中也有冠漢姓為局氏者。

政治制度

西遼政權應該保留了遼的政治體制,特別是兩面制。這從記載中的官名可以得到驗證。政府分南北兩面,北面官僚主要管轄遊牧民族,南面則管轄農耕民族,這應該和遼朝北部管轄契丹諸部,南面管轄漢民是一致的。另外具有漢民族特點的諡號廟號也一直保留。西遼的語言,巴托爾德說是漢語(也包括契丹語)。官方敕令由漢文與回鶻文,波斯文書寫。他們仍然保持耶律與蕭世婚習慣。
對於新征服的疆土,一般採取的措施是給予較大程度上的自治,有的屬國派遣總督常駐,有的並無常駐官員,投降的屬國君主腰間要掛一銀牌,以示臣服,定期派遣使節前往徵收賦稅和檢查情況。屬國也都有各自的軍隊。耶律大石時期對屬國臣民的賦稅也很輕,大約為每戶一個金幣。在地方行政上,不實施封建制,不讓將軍領軍多於一百騎。例外的是東黑汗國,它的汗被廢,只剩下一個土庫曼•伊列克的名號。由耶律大石在八剌沙袞(Balasagun)親自統治。
對西遼、花剌子模進貢三萬金第納爾。西遼國的重心是哈薩克與吉爾吉斯一帶的草原,民族有葛邏祿,康里,烏孫,不受統治的有阿蘭,欽察。定居民族有畏兀兒,塔吉克與半定居的土庫曼。

宗教文化

西遼上層似乎使用漢語。宗教信仰比較自由,各種宗教都有流行,如佛教、薩滿教、伊斯蘭教、摩尼教和景教等。景教在錫爾河以北流行,猶太教徒主要活動於撒馬爾罕。
屬國的宗教文化,特別是伊斯蘭文化,得到了比較好的尊重。但已不是唯我獨尊,因此出現了阿赫馬德•阿薩維的改革運動,爭取突厥人入教。1992年在吉爾吉斯坦出土的西遼錢幣使用阿拉伯文。

後西遼國

西遼國國滅後,契丹貴族波剌黑在今伊朗東南部立國,歷80於年。伊朗歷史上稱為克爾曼王朝(起爾曼王朝),大約在今天的克爾曼沙阿,呼羅珊一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