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辛莊鎮

西辛莊鎮

西辛莊鎮位於孝義市西南邊沿土石山區,距市新城35公里,介於北緯37002/與東經111030/之間。東與本市柱濮鎮轄莊裡、三河口、賀家莊毗鄰,南與靈石縣轄木瓜曲、孫義、岩莊等村接壤,西與交口縣轄桃紅坡鎮的東嶺、橫羅村相連,北與本市陽泉曲鎮的教場、河北、柳灣、仲家山等村,以及西北與交口縣轄郭家掌鄉、溫泉鄉搭界。總面積75平方公里,有耕地41270畝,轄36個村委會,4296戶,16100口人。境內由西北向東南流淌的賀嶺河與西泉河將全鎮隔成三山夾兩溝之地勢。沿河而築的窯西線(交口縣窯科到西泉)、西榆線(西辛莊到驛馬榆樹坪)、梧西線(梧桐到西辛莊)和橫貫全鎮的孝午線,以及通往各村的“村村通”油路,形成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公路網路,交通十分便利。本鎮地下資源以煤炭為主,儲量豐富,煤質優良。氣候較為寒冷,無霜期只有140—150天。主要農作物有玉米、高粱、穀子、豆類、薯類等。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村莊

西泉村 大王莊村 沿家溝村 杜西溝村 郝家灣村

宜官村 辭凡溝村 韓家沿村 西溝沿村 中窪村

夾道村 西歧溝村 吳西莊村 西辛莊村 賀嶺村

下馬寬村 王才堡村 太子裡村 南上莊村 盆子坡村

南莊溝村 劉家沿村 交子裡村 蘆子裡村 莊溝村

興文村 陶口源村 林林窪村 面向塔村 高塘坂村

崔家莊村 槐樹溝村 東莊沿村 四家坪村

梁家沿村 康家沿村

構造

構造指地質構造。西辛莊鎮境內的地質構造基本呈北東、東南向單斜構造,在單斜構造上又發育著次一級的狀、盆狀褶曲,呈緩坡狀起伏。據衛星航測和鑽探結果表明:規模較大的是面向塔背斜,南端位於面向塔村西,軸向北40 延長2.5公里,兩翼傾角5 --10,局部達15 在該背斜西500米處,有一向斜構造,即面向塔背斜,基本與該背斜平行,延長3公里,兩傾角5 --10。此外還有林林窪、太子裡、賀嶺、南莊溝、王才堡等地的背斜構造。

地貌

西辛莊鎮的地理位置介於北緯3702與東經11130之間,整個地形西北高東南低,呈一北東向。全鎮總面積75.38平方公里,折合國土面積113080畝。境內制高點為東莊沿,海拔1157米,次為鳳凰嶺,海拔1100米。全境屬於典型的丘陵土石山區。自古生代後,呂梁山脈相對上升,後期受新生界鬆散岩的堆積,在喜馬拉雅運動的影響下,其地殼持續緩慢差異性上升,侵蝕基準面積相對下降,廣泛堆積有第四系黃土物質,由於黃土本身結構疏鬆,富含鈣質,抗侵蝕能力極弱,在長期地表水營利的作用下,侵蝕堆積頻繁,使得侵蝕性的溝谷急劇發育並下切非常強烈,尤以近代墾植指數不斷增加,地表徑流隨之加大,使下伏基岩裸露,其地面形成了無數羽毛狀30---80米的溝谷地貌單元,即梁地為狹長條形,峁地為丘狀形,溝壑為階梯型,溝底為V形且隨侵蝕度而異。據統計在全鎮國土面積中,2 --6的面積占32%,6 --15的面積占27%,15 --25的面積占26%,25以上的面積占15%。

水文

水文亦稱水資源。

河流

西辛莊鎮境內主要河流有兩條,即西泉河和賀嶺河。西泉河發源於交口縣溫泉鄉傅家莊東南流至靈石縣夏門鎮夏門村匯入汾河。西歧溝至大王莊一段在西辛莊鎮境內,長1公里。流域面積26.1平方公里,最大洪峰流量在400立方米/秒。賀嶺河發源於西辛莊村,東南流至盆子坡,會合王才堡河,再東南流至陶口源,會合蘆子河,再東南流至岩莊入靈石縣境,長16.5公里。

水庫

20世紀70年代初,王才堡村組織施工建起一座庫容量百萬立方米的小型水庫,後因泥砂淤埋現已廢變為塘壩。

植被

西辛莊鎮境域的植被群落和種類分布範圍較為複雜。一般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石質山地,自然植被以山地灌叢河灌木草叢類植物為主,其次為次生林木植物。其覆蓋度在30%左右,植物主要為灌叢樺 樹種。灌木草叢類植物分布部位低于海拔1000米以下,草叢為禾本科草類與混生灌木雜生。草木植物為:苔草、牡羊草、鐵桿嵩、黃百草、野古草、萎陵菜、歪頭草、花 野豌豆、野菊花、針茅、玉竹、石竹、梨蘆等。灌木植物為:胡枝子、醋柳、虎榛子、黃梨玫等。

在農田占用的區域內,自然植被只有在非耕地和農田溝坡,為旱生植物群落。在水份條件較差的陽坡處,以草本植物群落為主,如牡羊草、艾 、狼尾草等;在水份條件較好的陽坡處,著生以鐵桿 、萎陵菜為主;在東西向溝坡一般為稀疏草灌混合植物群落,主要有牛技子、木瓜羽茅、紫豌豆、茵陳等;在陡壁或懸崖處,常見有酸棗、枸杞、胡技子、文冠果等灌木植物,並著生有稀疏的草本植物。此外,在鎮境內還有天然牧草地和人工草地9134.10畝。

礦產資源

井田

西辛莊鎮境域的礦產資源主要是煤炭,全鎮有四個井田。即王才堡井田,總計地層厚118米,煤層厚8.96米,含煤7.09%。其中太原組地層厚80米,煤層厚7.61米,含煤3.55%。賀嶺井田,總計地層厚122米,煤層厚8.3米,含煤6.2%。其中太原組地層厚80米,煤層厚7.42米,含煤9.28%:山西組地層厚42米,煤層厚0.88米,含煤2.1%。辛莊井田總計地層厚121米,煤層厚9.8米,含煤8.4%,其中太原組地層厚80米,煤層厚8.85米,含煤11.06%;山西組地層厚41米,煤層厚0.95米,含煤2.32%。南上莊井田太原組地層厚80米,煤層厚7.2米,含煤9%。

儲量

西辛莊鎮境域各井田各級煤儲量和總儲量分別為:辛莊井田A+A 級儲量5018.5萬噸,A +A+B級儲量10364.9萬噸,A +A+B+C級儲量17830.7萬噸。賀嶺井田A+A 級儲量2855.4萬噸,A +A+B級儲量13496.3萬噸,A +A+B+C級儲量21275.4萬噸。王才堡井田A+A 級儲量3468.1萬噸,A +A+B級儲量9328.7萬噸,A +A+B+C級儲量38871.2萬噸。南上莊井田A +A+B級儲量116.2萬噸,A +A+B+C級儲量9808.4萬噸。全鎮井田A+A 級儲量11342萬噸,A +A+B級儲量33306.1萬噸,A +A+B+C級儲量87795.7萬噸。

煤質

西辛莊鎮境域4個井田的11、9煤層均為肥煤。其各煤層的含硫量變化規律是太原組高于山西組,太原組煤層為高硫煤,不宜單獨煉焦;山西組煤層為中、低硫煤,有機含量0.14—0.91%,經洗選後,全硫含量小於1%,符合煉焦要求,其灰分都在44—46之間,各井田瓦斯量低,為一級瓦斯礦井。

古蹟遺存

宋宣皇聖母陵

據明萬曆朝《汾州府志》和清乾隆朝《孝義縣誌》記:“宋·宣皇聖母陵,在孝義縣西南鄉60里的王才里”,即今王才堡村。

宋太祖趙匡胤建隆元年(960年)八月,冊謚祖父趙敬謂“間恭睿太上皇”,祖母劉氏冊謚“簡穆皇太后”。宣皇聖母即間穆皇太后。另外,趙匡胤還冊謚父親趙弘殷謂“宣祖”,宣皇聖母即是宣祖的母親。

宣皇聖母陵址,位於王才堡村內。墓高3.5米,直徑7米,墓呈圓狀型。村委為了保存古墓,投資5萬餘元,用石塊和水泥砌成花紋壁面,古墓的表層得到了加固,使古墓更加古風韻致。1999年,趙族後裔從海外歸來,專門去王才堡村祭祀先祖。

北漢劉宣王陵

清乾隆《孝義縣誌》記:“北漢劉宣王陵址在城西南鄉60里下馬寬村”。劉宣王墓址位於下馬寬村北側柏山,墓址呈圓型,高1.5米,直徑5米。清光緒六年(1880年)《孝義縣誌》記:劉宣王陵“在縣西鄉六十里。相傳有突厥祠墓,居民以其能致風雨,歲時祭禱,值冬雪情致倍佳”。前劉宣王墓地,柏樹叢生,風景秀麗。抗日戰爭爆發後,柏樹漸被砍光,墓址無人顧理。

清涼寺

清涼寺位於孝義市西辛莊鎮下馬寬村,距離市中心西南35公里。該寺始建於北宋,元、明、清各代都曾進行過不同程度的擴建和維修。現保存基本完整,2004年8月孝義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7月呂梁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清涼寺南北長175米,東西長54米,占地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344平方米。寺院整體建築布局嚴謹宏大,左右對稱,中軸線排列有:山門(樂樓)、正殿、東西偏殿、送子觀音殿、登板樓(四大天王殿)、大雄寶殿、鐘鼓樓、地藏王殿與十八羅漢殿、七佛殿與五王殿、禪堂院、藏經樓共五進庭院,計有殿堂房舍108間,全部殿堂均為磚券拱成的無梁殿。
山門面闊五間,長30米,進深10.7米,上築有樂樓。一進庭院為正殿院,深29.3米。北為正殿,面闊五間,寬22.6米,重檐進深8.6米,其中出檐1.6米,內奉佛像五尊;正殿外前方有佛閣,寬5.6米,進深3.1米,內奉彌勒佛塑像,朱柱彩梁,上繪有山水畫,佛閣立柱旁鑲有雙龍戲珠及松鶴等木刻;正殿下方有地洞入口高2.7米,寬1.61米,磚券拱成;地洞兩側各有行龍壁龕一個,綠邊蘭底鑲金龍;正殿前方有東西偏殿各7間,每間偏殿寬3.5米,通高4.2米,進深7.9米,其中出檐1.6米,拱高3.4米。正殿與偏殿出檐上都鋪有琉璃瓦及吻獸。
二進庭院為送子觀音殿,面闊三間,寬15.3米,通高4.7米,拱高3.6米,進深8米;送子觀音殿東西各有偏殿三間(15.3*8)平方米,地洞由正殿後鑽上地面,再由送子觀音殿中進入地下到達四大天王殿。
三進庭院為大雄寶殿院,進深36米,寬27米。北為大雄寶殿,面闊三間,寬12.1米,通高4.7米,進深7.6米,拱高3.6米;大雄寶殿西為地藏王殿,面闊三間,寬12.1米,進深7.5米,通高4.7米,拱高3.6米。大雄寶殿東為十八羅漢殿,面闊三間,寬12.1米,進深7.5米,通高4.7米,拱高3.6米。大雄寶殿院東側為十八羅漢殿和五王殿共10間(7.2*36)平方米,大雄寶殿院西側為七佛殿和送子觀音殿共10間(7.2*36)平方米,南為登板樓即樂樓(24*6.7)平方米,樂樓東側為鐘樓(9*7.5)平方米,西側為鼓樓(9*7.5)平方米。登板樓地面下為由地洞進入的四大天王殿,四大天王殿東西各有兩間(6.5*8)平方米。
四進庭院為禪堂院,共有3所院子,分別8間、9間、11間,禪堂院之間有門洞相連。
五進庭院為藏經殿,共兩層。下面一層面闊五間,寬21.3米,進深6米,拱高3.4米,由西側台階經門洞到上面一層,面闊三間,寬12米,立柱6根,斗拱出檐,進深9.5米,其中出檐2.7米,通高4.6米,拱高3.4米。
寺內曾藏有石碑三十多枚,但在“破四舊”及“文化大革命”時期被村民搗碎,現僅餘碑的bixi底座一對,現保存完整,石龜長1.5米,寬0.87米,高0.45米,做工精巧,神態生動,為石刻中精品。

張四姐廟

崔家莊村建有張四姐聖母廟。張四姐個人詳情無證稽考,據民間流傳的《張四姐大鬧溫陽縣》搗官府殺惡富濟百姓的行為推斷,張四姐是位農民起義軍中的巾幗英雄。《張四姐大鬧溫陽縣》的故事在呂梁山區幾乎家喻戶曉,膾炙人口。張四姐廟為四合院廟院,占地約2500平方米。正殿坐北面南,為無梁磚灰結構。整殿內有張四姐聖母塑像,殿東側有馬王爺塑像,傳說是四姐的坐騎。廟院東西梁廂各建廈窯洞四孔,中間為戲場,廟院坐南面北有樂樓(戲台)。山門口外東側有拴馬樁,傳說為張四姐坐騎使用。拴馬樁用石材鍥成,樁頭與樁頸部分雕刻售像,樁柱呈四方型,高約三米。歷經年累月分吹雨淋,已滿柱疤痕,但它仍屹然而立,保存於今,成為崔家莊村鄉土文化中的一道靚麗風景。

正殿兩旁設有走廊通往後院。後院居中坐窯洞3孔,供奉財神等俗神。

舊時,四姐聖母廟逢年三月十七日(農曆),有娘娘廟會三日。“文化大革命”運動中,廟內各尊神像均被毀損,戲台改建成國小教室,殿堂成了“公社”社員的磨麵坊。

張四姐廟,現金存有幾面石碑,其中有斷截成兩塊的碑文記載:聖母廟曾在宋、元、明時期有過修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集鄰村四社和商賈殷富的捐銀200餘兩,動工大修,煥然一新。依次殘碑推究,四姐聖母廟在北宋前已建。那么,本廟是五代十國建的,還是盛唐時期建的,有待進一步考證。

順義樓

據《 》記,明朝前,西泉村設有望勝樓,清時改稱順義樓,因樓上立有真武帝君尊像,因此民眾習稱真武十字樓。鑒於真武君居樓上,庶民居樓下,村名順然稱樓底村。

宋時,溫泉縣轄西泉村,駐有重兵,築高台便於將軍遠眺溫泉戰事,稱望勝樓(台)。到了明嘉靖七年(1528年),在原望勝樓(台)的基礎上,推倒進行改建擴建。順義樓三層結構,高15米。一層為磚砌拱礅十字窯孔口,通穿四大街;根據石磚相銜,呈正方形,長、寬約6米、十字窯孔洞寬3.5米;十字洞口上方的廊檐,砌嵌石刻字匾:東洞口“齊翼”,南洞口“賓月”,西洞口“拱乾”,北洞口“朝陽”。二、三層木質構築,四柱托頂,四角斗拱,中向四側拔高,翼角葷飛,頂部覆蓋五彩琉璃瓦,檐斗拱排脊獸,垂鉤銅鈴,流金溢彩。整體建築,風格獨特,氣勢軒昂,呈現出古蹟的光華,順義樓朝東向,建有樂樓,並建有道士講經的到場。

明嘉靖八年(1529年), 州知州為順義樓撰文碑記。清雍正二年(1724年),修葺。

1966年,“文化大革命”運動初期,在破“四舊”風潮中,“革命造反派”將順義樓二、三層摧毀殆盡。現金的順義樓,只留底層殘礅,讓人看後萬分痛惜。

普濟寺

普濟寺座於康家沿村金斗山上。舊時,金斗山寺院金碧射日,山間松柏繞密,整個寺院高低起伏,錯落有致,構思巧妙。

1936年(民25年)1月,以毛澤東為總政委,彭德懷為總司令的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東征時,在孝義西部山區與閻錫山軍隊激戰,是年3月10日,毛澤東帶領指揮部人員登上金斗山普濟寺,指揮兌九峪鎮(今名兌鎮村)戰鬥。

普濟寺建於北漢時期,五層殿堂組成,本寺院由梁家沿、康家沿、高塘坂等18村共建。一層院有如來佛殿,10眼窯孔連成無梁殿堂,其中8眼窯口有洞檐、圓欄、吻獸等,山門面東。二三層院有閻王、地王殿,10孔窯無梁殿堂兩側,建有鍾、鼓樓,山門面西。四層院有二郎神殿,八角樓閣,樂樓(戲台),台口北向,面對殿堂。逢年三月十日廟會三日,寫戲鬧社火,山門朝南。五層院有窯洞9孔,存放祭祀儀仗和祭器等物。民國初期,寺院有僧人20餘人,主持張清泉(53歲入寺院,古城鐵匠巷村人),弟子法號淨升(交口縣人)。抗日戰爭期間,寺院漸毀。現金已成了光禿禿的黃土山丘。

古代,境內各村社建寺廟甚多。明成化年間,西辛莊村建觀音堂;明萬曆期間,杜西溝村建王馬廟;清康熙九年(1670年),賀嶺村建龍王廟、文昌樓等。其餘村社普遍建有玉皇廟、龍王廟、馬王廟、河神廟、送子娘娘寺等。上述古廟古蹟,今已無存,多數改為學校校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