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民族藝術研究所

西藏自治區民族藝術研究所

西藏民族藝術研究所籌建於1983年初,開始名為西藏自治區文化局藝術研究室。1985年10月召開全區第一屆民族文化遺產搶救工作會議,會上成立了全區民族文化遺產搶救領導小組,並決定將藝術研究室更名為西藏民族藝術研究所,兼負全區民族文化遺產搶救辦公室職能。

基本情況

1、機構名稱:西藏自治區民族藝術研究
2、辦公地址:拉薩市北京中路7號(1998年底從西藏自治區文化廳院內搬出)
3、下設機構:所辦公室、西藏《民間舞集成》編輯部、西藏《戲曲志》編輯部、西藏《民間歌曲和器樂曲集成》編輯部、西藏《曲藝志》編輯部、西藏《曲藝音樂集成》編輯部、西藏《戲曲音樂集成》編輯部、《西藏藝術研究》期刊社(藏、漢兩個編輯部)。
4、人員情況:全所編制18人,現有18人,其中藏族13人,漢族5人;其中業務人員13人,行政人員5人;有高級職稱者7人,占總人數的38.8%;中級職稱6人,占總人數的33.3%。

學院簡介

西藏自治區民族藝術研究所為促進西藏地區文化藝術的發展和文藝理論體系的完善而創建的。
西藏自治區民族藝術研究所多年來為蒐集、搶救、整理、研究和發展西藏民族文化藝術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湧現出了一大批以藏族為主體的優秀科研人員和專家,他們先後獲得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科重點科研項目“文藝集成編纂成果”個人一等獎7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集體成果獎7項,個人突出貢獻獎2項;3個國家級“五個一”工程獎,1個文華獎,1個國家圖書精品獎;還獲得自治區“五個一”工程獎,珠穆朗瑪獎等多項殊榮。民族藝術研究所里還有不少專家被聘為國內外相關學術協會的副會長、常務理事、理事、委員等職務,在這些學術領域具有相當的影響。通過他們的勤奮努力,民族藝術的搶救、整理、保護、研究工作碩果纍纍。

研究方向

承擔國家“七五一八五一九五”計畫重點科研項目:編纂10大《文藝集成志》書中的西藏7大藝術集成志書卷和《西藏自治區志·文藝志》;同時負責編纂、出版、發行《西藏藝術研究》藏、漢文版刊物,藏文版為半年刊,漢文版為季刊。承擔國家文化部和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宣傳、社科院、文化廳等交給的科研任務。

科研活動

1、近年來完成的重要課題

(1)①課題名稱:編纂《中國戲曲志·西藏卷》
②課題承擔人:劉志群
③課題內容簡介:西藏藏戲(包括內地來藏的戲曲)歷史淵源發展綜述;大事年表、劇種分布圖;藏戲藝術志略(劇種、劇目、音樂、表演、機構、舞台美術、演出習俗、傳說軼事、書籍報刊、諺語口訣等);藏戲藝術家傳記;附錄四個傳統藏戲劇本和四個改編傳統藏戲劇本及歷史資料。
此課題1984年11月簽定編纂議定書,1987年完成漢文初稿25萬字,總編輯來拉薩對此進行初審並予以通過;1988年6月完成了30萬字的第二稿,經總編和編輯部複審及西藏專家學者終審後,又進行的修改和補充;1990年7月完成了第三稿共86萬字,經國家終審通過;1991年經過總編輯文字加工和技術處理,於1993年12月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1994年3月作為中國十大文藝集成志書的代表作之一,參加了美國洛杉礬國際書展。
(2)①編纂《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西藏卷》
②課題承擔人:旦增次仁等
③課題內容簡介:西藏舞蹈歷史綜述;民族民間舞蹈調查;本卷統一名稱、術語;舞蹈種類(分民間、宗教、宮廷、擬禽、擬獸、祭祀、戲曲、門巴族、珞巴族、僜人、夏爾巴人等)。此課題1986年成立編輯部,1998年寫出歷史綜述,經西藏舞蹈專家審議通過,1999年5月在成都初審,預計2000年7月出版。
(3)①課題名稱:《中國曲藝志·西藏卷》
②課題承擔人:索朗次仁等
③課題內容簡介:西藏曲藝歷史發展綜述;大事年表、曲劇分布圖;曲藝志略:分曲種、曲目、音樂、表演、機構、舞台美術、民間傳說等;曲藝家傳記;附錄歷史資料等。
該課題1987年成立編輯部,1995年寫出框架提綱,1998年寫出實稿,1999年11月在北京初審通過,預計2000年出版。
(4)編輯出版《西藏藝術研究》漢、藏文版雜誌。

2、目前正在進行的課題

(1)《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西藏卷》
(2)《中國民族民間歌曲集成·西藏卷》
(3)《中國曲藝音樂集成·西藏卷》
(4)《中國戲曲音樂集成·西藏卷》
(5)繼續編輯出版《西藏藝術研究》漢、藏文版雜誌。

3、近年對外學術交流情況簡介

1986年結合西藏拉薩恢復雪頓節活動,本所舉辦了各地藏戲情況交流和學術討論會。同年8月正式成立了五省區藏戲研究學會。1987年該所舉辦了五省區藏戲研究學會第二次年會,於8月23日至28同在拉薩進行了藏戲觀摩和藏戲學術研討活動,大會收到10篇藏戲論文,有20餘人在研討會上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1999年12月26日至2000年2月26日,所長旦增次仁帶領西藏7名表演藝術家隨中國大陸藝術家代表團應邀赴台灣進行文化交流和演出。

4、盛世修志,編纂《七大藝術集成志書》

在西藏歷史上,各種民族民間藝術都沒有文字記載,只是以民眾或民間藝人的口頭傳唱方式流傳下來的,所以“人走藝亡”的情況十分嚴重,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瀕臨失傳。
八十年代初以來,根據國家的統一部署和要求,自治區和地市相繼成立了搶救民族文化遺產領導小組,由國家和自治區撥出專款,配備車輛、設備等,對全區民族民間文化遺產進行大規模、有組織、有計畫、系統地普查、蒐集、整理、研究和編輯出版。
經過20多年的努力,使西藏許多瀕臨滅絕的民族民間文化得到全面搶救和有效保護。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去年,全區採訪民間藝人10000多人次,收集各種照片10000多張,各種錄像資料100多盤,錄音帶500多盤,各種音樂、歌曲、曲藝10000多首,文字資料1000萬字,發表有關藏民族傳統文化學術論文1000多篇,出版民族文化研究專著30多部。
其中,由劉志群研究員主編的《中國戲曲志·西藏卷》有86萬字,包括藏戲的起源、發展、演變、形式、內容、特點、音樂、唱腔、身段、服飾、道具以及表演習俗、團體機構和人物傳記等,對西藏民族戲曲史,甚至整箇中國戲曲史都是一個重大貢獻。
由丹增次仁研究員主編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西藏卷》有104.8萬字,錄有50個西藏代表性舞種,彩色圖片70張,舞蹈動作圖1000多幅,舞曲300多首,歌詞500多首,可歸納為民間歌舞、宗教舞蹈和宮廷樂舞三大類。它包括西藏舞蹈的起源、發展、流傳、分布、演變、形式、內容、特色、服飾、道具、樂器、手勢、步伐、造型等,將對今後藏族舞蹈的創作、表演、教學、研究起到積極的促進和推動作用。
由國家一級編劇索朗次仁編纂的《中國曲藝志·西藏卷》有68.5萬字,包括了林仲、仲諧、古爾魯、堆巴諧八、喇嘛瑪尼、百、折嘎、夏、扎年彈唱、藏語相聲等西藏十大曲藝品種的歷史沿革、表演形式、表演特點、表演習俗、表演場所、服飾道具、人物傳記等,並附有100多幅彩色圖片和服裝道具圖,50多首曲譜。
由劉志群研究員編纂的《中國戲曲音樂集成·西藏卷》有90多萬字,內容包括藏戲唱腔(門巴戲)531段,鼓鈸譜51段,大戲和小戲唱腔音樂3個,還有大量人物介紹等。
由白曲研究員主編的《中國曲藝音樂集成·西藏卷》有125萬字,內容包括西藏八大曲藝音樂的歷史沿革、表演形式、表演內容、表演特點、表演習俗和表演場所等,還有不同流派和風格的曲譜500多首和若干圖片。
由格桑曲傑研究員主編的《中國器樂集成·西藏卷》共130多萬字,有20多種宗教、民間、宮廷等樂器的曲譜600多首,而每個樂器的歷史發展,演奏內容、演奏方法、表演形式,樂器的製作手法和材料都有翔實的文字說明以及圖片,對西藏器樂的發展、創新和研究提供了科學依據,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由格桑曲傑研究員主編的《中國民歌集成·西藏卷》有140多萬字,內容包括:農業類、牧業類、建築類、副業類等歌曲1200多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