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社會科學院

西藏社會科學院

西藏社會科學院位於西藏拉薩市色拉路22號,籌建於1978年12月,1985年8月5日正式成立。下設機構共11個單位,其中有辦公室、政工人事處、科研管理處3個直屬機構,民族研究所(《格薩爾》搶救辦公室設在該所)、宗教研究所、農村經濟研究所(1989年機構改革時與自治區經濟研究中心合併)、當代西藏研究所、經濟戰略研究所5個研究所和藏文古籍出版社、《西藏研究》編輯部和文獻信息管理處(即圖書館)3個業務部門。

人員編制

全院人員編制為127名,現在有113人,其中藏族以外的民族總計14名,藏族(其中藏族占85%以上),科研業務人員81名,其中高級專業人員為19名(8名研究員、1名研究館員含反聘4名、13名副研究員、2名副編審),中級專業人員32名,初級專業人員3名。

職能任務

西藏社會科學院以探索西藏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歷史發展規律和回答西藏經濟建設中的現實問題為根本方向,把解決西藏改革開放和穩定中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作為主要研究任務,從而為自治區黨政領導工作決策提供諮詢和參考。

主要領導

西藏社科院院長次旺俊美西藏社科院院長次旺俊美

院長次旺俊美(1998年由西藏

民族學院院長調任,原院長平措次仁退休),副院長馬久(已退休)、拉姆、車明懷、何宗英(2000年退休)。黨委書記:沈開運(2000年到任,原黨委書記格桑堅村調任西藏自治區編譯局黨組書記兼局長);副書記:次旺俊美(兼院長)。

科研活動

近年來完成的重要課題

(1)①課題名稱:夏格巴《西藏政治史》批註

(2)①課題名稱:《敏卓林寺志》

②課題承擔人:旦白卓美

(3)①課題名稱:《楚布寺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年7月出版)

②課題承擔人:仁欽白桑

(4)①課題名稱:《歷史造就的統一體》

②課題承擔人:《歷史造就的統一體》編寫小組。

(5)①課題名稱:《西藏簡明通史》(該書獲全國圖書獎)

②課題承擔人:恰白·次旦平措、諾章·伍堅。

(6)①課題名稱:《中國西藏現代化發展道路研究》

(7)①課題名稱:《雪域沉思錄》

(8)①課題名稱:《西方哲學辭典》

②課題承擔人:仲布·次仁多傑

(9)①課題名稱:《藏傳佛教宗派綜論》

②課題承擔人:平措次仁等

(10)①課題名稱:《西藏古近交通史》

②課題承擔人:陶長松等

(11)①課題名稱:《西藏體育志·傳統體育》

②課題承擔人:陶長松等

(12)①課題名稱:《色拉寺畫冊》

②課題承擔人:次旺仁欽

目前正在進行的課題

(1) ①課題名稱:《“如意藤”評註》

②課題承擔人:諾章·伍堅

(2)①課題名稱:《西藏本教寺廟志》

②課題承擔人:頓珠、旦增朗傑

(3)①課題名稱:《梵文字典校對及著述後記》

②課題承擔人:旦白卓美

(4)①課題名稱:《“西藏宗教辭典》

②課題承擔人:西尼楚臣

(5)①課題名稱:《藏學志》

②課題承擔人:課題組

(6)①課題名稱:《藏語言文字志》

②課題承擔人:課題組

下設機構

當代西藏研究所

西藏社會科學院當代西藏研究所成立於1996年9月,對外掛西藏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牌子。主要從政治學、社會學、法學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研究當代西藏發展問題;從西藏人口與經濟發展、人口數量與素質、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等方面研究西藏人口、社會保障問題;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探討西藏社會發展中的一些重大問題,並提供諮詢服務。

當代西藏研究所前後共有11名科研人員,其中有1名享受自治區專家津貼的專家;1名博士、2名碩士;4名女性,7名男性;4名漢族,1名白族,6名藏族;2名正高,2名副高,2名助理研究員,5名研究實習員。

近10年來,當代西藏研究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主要有:

1、獲獎作品《略論西藏傳統文化的繼承與演變》(陶長松撰寫,載《西藏研究》漢文版1998年第1期),獲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第七屆“入選作品獎”;《統一戰線在西藏的光輝實踐》(陶長松執筆,載《人民政協報》,獲“東升杯”有獎徵文二等獎;《西藏城鎮勞動就業問題研究》(阿旺次仁、郭克范、參木拉撰寫),獲自治區政府調研二等獎。

2、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課題

《當代社會政治穩定問題研究》(陶長松主持、阿旺次仁執筆)1996年11月結項。1997年2月14日,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以《成果要報》(增刊第1期,總第6期)的形式摘要發表了該成果的核心內容,報送中央有關部門和西藏自治區黨委;《西藏城鎮建設問題研究》(陶長松主持和執筆、阿旺次仁參與,調研報告),2003年9月結項;《西藏主要城鎮貧困群體與幫困救助研究》(阿旺次仁主持,陶長松、參木拉、旦增共同參與完成,調研報告),2004年1月結項;《西藏寺廟愛國主義教育社會效益分析》(格桑益西主持、郭克范執筆,內部調研報告),2004年1月結項。

3、參與撰寫有關西藏白皮書

《西藏的主權歸屬與人權狀況》、《西藏人權事業的新進展》和《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陶長松參與撰寫起草);《西藏現代化發展》(郭克范參與撰寫起草)。

4、個人專著

當代西藏研究所現任所長:阿旺次仁當代西藏研究所現任所長:阿旺次仁

《當代西藏兄弟共妻復興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因素》(英文,班覺撰寫,美國凱斯西方儲備大學2001年出版);《藏族服飾史》(漢文,楊清凡撰寫,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藏族傳統文化與當代環境保護》(藏文,達娃次仁、旦增朗傑合著,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

另外,還參與完成自治區政府和自治區有關部門的課題15項;參與編撰書籍16部;參與撰寫外文書刊及調研報告18項;已發表的個人撰寫的論文數十篇,參與翻譯出版書籍和文章11部(篇)。目前正在進行的主要科研項目有《西藏婦聯志》、《西藏中部地區農村生活實地調查》(與其他部門合作)、《甲瑪溝的變遷——西藏中部地區農村生活的社會學調查》(郭克范主持,其他所合作,西自治區政府課題)等。

當代西藏研究所現任所長:阿旺次仁(研究員);副所長:班覺(博士、副研究員),郭克范(副研究員)。

經濟戰略研究所

西藏社會科學院經濟戰略研究所成立於1996年。是根據西藏自治區機構編制委員會《關於印發〈西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機構編制方案〉的通知》(藏機編字69號)要求,以原西藏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的部分人員為基礎,在西藏社會科學院內增設的一個研究所。經濟戰略研究所的主要任務是:對全區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城鎮第三產業的經營狀況,企業資產運營體制進行調查研究,並提出對策建議;研究全區經濟發展戰略、經濟體制改革、產業政策、巨觀經濟形勢、市場流通、內外貿易等,為巨觀決策提供諮詢服務。

經濟戰略研究所的應有編制為15人,分設企業經濟、經濟體制、市場流通3個研究室。目前研究所共有6名研究人員。2名碩士、4名本科。

8年來,經濟戰略研究所承擔並完成了一系列重大研究課題。其中主要有:從1996年開始,一年一度的“全區巨觀經濟形勢分析與研究”,這一研究工作在2002年拓展為“西藏經濟藍皮書”的形式;國家社科基金研究項目《西藏經濟跨越式發展研究》、《西藏資源轉化戰略研究》等;自治區和有關單位委託的重大研究項目《中國西藏扶貧開發狀況》、《西藏自治區城鎮勞動就業問題研究》等;本院安排的重點研究項目《當前西藏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問題研究》、《西藏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低層次理論問題研究》等;與其他研究機構聯合進行的研究項目《青藏鐵路建設效益分析》、《西藏自治區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藏區發展特殊性研究》等。除了完成上述課題項目外,研究所的科研人員還積極地在各種報刊、雜誌上發表個人論文以及參加各種學術交流活動,總計發表論文20餘篇。

經濟戰略研究所現任副所長:王代遠(助理研究員)。

農村經濟研究所

西藏社會科學院農村經濟研究所成立於1996年,其前身是原西藏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的綜合研究室和財政金融研究室。

西藏社會科學院農村經濟研究所是專門從事西藏農村問題研究的學術機構。主要任務是以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方法為基礎,同時吸收和借鑑國內外其他先進的理論方法,探索西藏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律。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西藏農牧業經濟、農牧區發展、農牧民收入等“三農”問題;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農村經濟組織與制度;農村產業結構與區域經濟;農村生態、環境和資源問題;農村貧困問題和發展策略;農村經濟跨越式與可持續發展;農牧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等。農村經濟研究所的主要科研任務是承擔國家、自治區、西藏社會科學院、地方各級政府和一些國際機構所安排和委託的各種調查、研究課題,為上級黨委、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的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農村經濟研究所現有7名科研人員,其中副研究員2名、助理研究員3名、研究實習員2名。

農村經濟研究所在農牧業經濟、農牧業產業化及農牧區發展規劃研究等領域具有較強的科研實力。農村經濟研究所自成立以來,先後承擔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自治區科技廳軟科學資助項目、自治區職能部門及自治區社會科學院的十幾項重大科研課題,在各類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編撰出版各種專著、文集14部(本),平均每年完成80多萬字的學術論文、調研報告、資料綜述等。

近年來承擔完成的大型課題有;《中國西藏扶貧開發狀況》、《西藏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西藏農村經濟跨越式發展研究》、《關於對白朗縣調整農村經濟結構有關典型的調研報告》、《西部大開發中西藏生態環境建設戰略研究》,等等。

農村經濟研究所現任所長:倪邦貴(副研究員);副所長:多慶(助理研究員)。

民族研究所

西藏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成立於1997年,下設《格薩爾》搶救辦公室(即西藏自治區《格薩爾》研究中心),主要從事藏族(包括西藏境內門巴、珞巴等其他少數民族)的歷史、語言、文學、民俗等,以及《格薩爾》史詩的搶救和研究工作,是西藏社會科學院傳統學科研究和學術交流的重要平台。現有科研人員15名,其中2名研究員、5名副研究員、2名實習研究員和1名《格薩爾》說唱藝人。

20世紀90年代中期,西藏社會科學院根據自治區社會和經濟發展情況,將原民族歷史研究所、語言文學研究所(均為1980年成立)和《格薩爾》搶救辦公室(1984年成立)合併組建為民族研究所。該所成立後將傳統學科研究和以傳統研究為現實服務定為其兩大學科發展方向,並把多元一體歷史文化中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的關係史、藏族和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在歷史上政治、經濟、文化、語言等方面的親密關係作為主要研究領域、密切關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現實問題,積極參與重大現實問題的調查研究,努力服務於西藏社會穩定與經濟發展的決策需要。

20多年來,通過全體科研人員的辛勤工作,民族研究所在不同學科領域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該所科研人員以藏漢、英文種編著的學術著作(專著、譯著)有《歷史造就的統一體》、《西藏地方歷史基本知識》、《歷代噶瑪巴傳》、《西藏民間體育及遊藝》、《協噶教法史英譯本》、《當代西藏文學作品評論集》、《瓦協英譯本》、《詩學概論》、《門追林寺志》等15部,參與編著《西藏封建農奴社會制度研究》、《民族文化大觀·藏族卷》等8部;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數百篇;多次承擔國家、自治區和國外基金會所安排和委託的重大科研項目;完成多項重要調研報告。

民族研究所與國外學術機構有廣泛的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關係。民族研究所的專家學者先後多次在奧地利、英國、法國等國作訪問學者,舉行學術講座,並出訪德國、法國、美國、義大利、瑞士、挪威、比利時、日本等10多哥國家,與各國學術研究機構和學者進行學術交流。2003年月在英國牛津大學召開的國際藏學會議上民族研究所所長巴桑旺堆研究員被選為國際藏學會理事。,

民族研究所現任所長:巴桑旺堆(研究員);副所長:次仁平措(副研究員)。

宗教研究所

西藏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籌建於1980年,1981年成立哲學宗教研究所,1988年改名為宗教研究所。宗教研究所現有8名研究人員。其中,3名碩士,5名本科;2名研究員、4名副研究員、1名助理研究員、1名研究實習員。主要研究方向為藏傳佛教、苯教和宗教哲學三大領域。

在已故著名學者波米·強巴洛追先生及黃文煥、馬久、何宗英(其後三位領導後任本院副院長)等歷任領導的主持下,宗教所全體科研人員共同努力,取得了一系列成績。近年來,宗教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

12本專著——《拉薩地區寺廟簡志》、《聶榮縣寺廟志》、《雪域沉思錄》、《藏族哲學的理智》、《西方哲學詞典》、《新思維浪潮——探求藏傳佛教的思考》、《藏族文化與知識經濟》、《語言概論新探》、《阿里史話》、《苯教五行算法》、《藏族傳統文化與野生動物的保護》、《楚布寺志》等。

6本譯著——《雅拉香布山下的文明》、《昌珠寺史事大觀》、《蔡公堂寺通史》、《倉央嘉措道歌》、《松贊乾布傳略》(以上5部皆為藏譯英)、《西方藏學專家苯教研究論文集》(英譯藏)等。

4本合著——《西藏封建農奴制社會形態》、《西藏宗派宗論》、《西藏森巴戰爭》、《宗教知識手冊》等。

另外還完成有調研報告20多篇、譯文30多篇、課題任務40餘個及230多篇用藏漢英文撰寫發表的論文。

宗教研究所的專家學者積極參與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編目的整理和編撰工作,已整理完成8000多個條目(近200餘萬字),並保質保量地完成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搶救、整理藏傳佛教典籍實施方案》(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合作)的大型調研報告(約20餘萬字)。近年來,宗教研究所的專家學者發揮自身優勢,與國外藏學研究機構進行了廣泛的學術交流,曾與美國哈佛大學、維吉尼亞大學、英國牛津大學、法國巴黎大學、德國慕尼黑大學、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日本大谷大學等進行學術交流和講座。

宗教研究所今後將要完成的主要課題有:《苯教儀軌比較研究》、《苯教史》、《進化的藏傳佛教哲學》、《拉薩四大林歷史》等專著及《第四、五、六世班禪的節選傳》、《大譯師拜若雜鈉傳》、《因明學》等譯著(藏譯漢)。

宗教研究所現任副所長:次仁加布(研究員)、西尼崔臣(研究員)、仲布·次仁多傑(研究員)。

文獻信息管理處

西藏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管理處的前身是西藏社會科學院資料室,始建於1979年,1981年改稱資料情報研究所,1997年機構改革時更名為文獻信管理處,為中國社會科學信息學會團體會員單位,下設採購流通室、藏文分類編目室、漢文分類編目室、情報研究室、聲像資料室、報刊閱覽室及西藏學漢文文獻編輯室等部門。現有工作人員15名,大專學歷以上9名,副研究館員1名,副編審1名,館員10名,助理館員3名。

文獻信息處是西藏社科院收集、整理、保管、研究、提供各類圖書、資料和信息情報的專門機構,是西藏地區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和藏學研究的資料中心。根據各學科研究需要,圖書館收藏古今中外有關西藏(藏族)的一切書刊文獻以及聲像資料。該館主要服務對象是本院科研人員,同時為自治區領導和決策部門以及外單位的科研人員提供服務。服務項目包括:書刊借閱,開架閱覽,拍攝、錄製聲像資料,提供圖書、報刊、藏學專題索引、諮詢及情報、信息服務等。

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文獻信息處的圖書館已基本建設成為具有地區特色、民族特色和學科特色的專業圖書館。館藏哲學社會科學和藏學的書刊文獻資料近24萬冊(件),其中漢文圖書10萬冊,藏文圖書資料6萬部(函),期刊202種,報紙29種,報刊合訂本近8萬冊。

該館先後從拉薩地區、日喀則地區、青海塔爾寺、四川德格印經院、覺囊等地收集了各種版本木刻書籍若干萬部(函),從印度、不丹、錫金、尼泊爾等國購進在國內基本失傳的藏文古籍300多種525部(函);收藏有原西藏地方政府的舊公文、檔案14700餘件。藏文主要典藏有:不同版本的大藏經《甘珠爾》、《丹珠爾》、《苯教大藏經》、《普東文集》等大部頭多卷套書。還藏有法國巴黎圖書館贈送的《敦煌古藏文寫卷》等書籍。

除以上外,還典藏有大量的漢文及其他文種的有關民族學、民族史、宗教學等多學科的多卷本套書。主要典藏有:殿版《二十四史》、文淵閣《四庫全書》及縮微膠捲、《四部叢刊》、《圖書集成》、《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中國邊疆叢書》、天一閣藏《明代方誌選刊》、乾隆版《大藏經》、《敦煌寶藏》、《明南藏》、《現代佛教叢刊》、《西藏學漢文文獻叢書》、《西藏學漢文文獻匯刻》、《西藏學漢文文獻別輯》及《西藏學參考書》等。漢文古籍占中文館藏總數的50%以上。

另外,館內還收藏一批故宮明、清檔案館館藏的明清時期有關西藏縮微檔案膠捲;各種學術活動、講座、歷史宗教活動為內容的錄像帶60多盤;有關西藏的寺廟、壁畫、唐卡(捲軸畫)、佛像、佛教歷史人物等圖片資料2000餘張以及《明報》、《申報》、《良友畫報》、《東方雜誌》和《中央日報》等解放前出版的幾種刊物。

該處工作人員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前提下積極參與科研工作。編制工具書(書本式目錄)30餘本;編輯出版西藏學漢文文獻叢書200多種500多冊;另出版《色拉大乘洲》畫志、《1949~1989年館藏報刊有關西藏的資料分類索引》、《西藏圖書館事業及其作用概述》、《試談唐蕃會盟碑的歷史意義及其它的研究價值》等專著和發表十餘篇論文,分別獲得了國家和院內的各類科研成果獎勵。

近幾年,文獻信息管理處狠抓圖書館現代化建設,著手建立以藏學內容為主的書目和報刊篇明目錄資料庫,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在今後的工作中將進一步再接再厲,為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和藏學研究事業,做出新的貢獻。

文獻信息管理處現任處長:次旺仁欽;副處長:瓊華、韋素芬。

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

西藏自治區是以藏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地區,藏文古籍數量浩繁,種類繁多,其內容包括政治、經濟、歷史、軍事、宗教、哲學、、文學、語言文字、醫藥、天文、歷算、工藝、地理、體育等。這些珍貴的典籍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更好地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遺產,並在我區的三個文明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遵照黨中央和國務院關於“整理古籍,把祖國寶貴的文化遺產繼承下來,是一項十分重要的,關係到子孫後代的工作”,“少數民族古籍是祖國寶貴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搶救整理少數民族古籍,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的指示精神,西藏社會科學院於1885年5月21日向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呈報了《關於整理、出版藏文古籍實施方案的報告》,同年根據自治區人民政府的批覆,成立了“藏文古籍整理、出版工作領導小組”。與此同時,西藏人民出版社亦於1985年7月26日向國家出版局呈報了《請求成立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並授予社號的報告》。1986年9月9日國家出版局下發了“同意進行藏文古籍出版社的籌建工作”(出綜字第771號)的檔案。自此,藏文古籍出版社正式籌建。期間,還成立了西藏自治區藏文古籍工作領導小組和藏文古籍叢書編輯委員會。由原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多吉才旦擔任西藏自治區藏文古籍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由拉巴平措、恰白·次旦平措任副組長;由王鑑(自治區出版局)、格桑卓嘎(自治區檔案局)、江央(自治區文管會),以及拉薩市宗教局、日喀則地區文化局、古籍出版社各一名負責同志擔任領導小組成員。藏文古籍叢書編輯委員會由恰白·次旦平措、東嘎·洛桑赤列、多吉傑布、霍康·索南邊巴、古籍出版社的業務負責人員以及主要業務人員組成。

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經過近3年的建社籌備後,1989年國家新聞出版署下發(89)新出圖字第146號檔案,“同意正式建立藏文古籍出版社”,同時提出了“該社主要工作範圍為整理出版西藏和平解放前的藏文書籍、古代木簡及金石文字”,“制定長遠的選題規劃和年度的出書計畫……注意提高出書質量,辦出特色”的要求,明確了出版範圍和任務。

西藏自治區藏文古籍出版社自1986年籌建、1989年正式成立到今天,在近19年的時間裡。歷屆社領導班子和業務人員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古籍出版工作的方針政策,堅決貫徹落實江澤民同志提出的“整理出版古籍、繼承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服務”的基本方針,以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加強民族間文化交流,繼承和發揚祖國的寶貴文化遺產為宗旨,以搶救、蒐集、整理、出版了《娘氏家族傳》、《噶列文法難釋》、《西藏史籍五部》、《噶妥司圖遊記》、《西藏簡明通史——松石寶串》、《苯教鼻祖敦巴辛饒全傳》、《苯教甘珠爾丹珠爾》等深受廣大讀者和國內外藏學界歡迎的藏文典籍,其中《西藏簡明通史——松石寶串》榮獲國家圖書獎、藏文古籍出版社曾被授予全國民族團結先進集體的光榮稱號。迄今為止,“雪域文庫”出版的典籍達40餘種,約40餘萬冊。

藏文古籍出版社現有8名工作人員,其中研究員1名,副編審3名,助理編輯2名,見習編輯2名。

藏文古籍出版社現任社長:格桑益西(研究員);副社長:巴桑次仁(副編審)。

西藏研究編輯部

《西藏研究》(藏、漢文版)是由西藏社會科學院主辦的以藏學研究為特色的綜合性學術刊物。 創刊於1981年(藏文版為1982年)。創刊初期的《西藏研究》是西藏社科院資料情報研究所(現已改名為文獻信息管理處)下屬的一個部門。經過三年的試刊後, 1985年從資料情報研究所分出,成為單獨的縣級機構。《西藏研究》也從1985年第一期開始改為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季刊。從創刊到2004年底,藏文版已出92期,漢文版已出93期。

西藏研究西藏研究

《西藏研究》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弘揚藏民族傳統文化優秀遺產,推進藏民族走向現代化為宗旨, 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致力於把政治價值觀與學術良知、學術品位統一起來,倡導問題意識和批判精神,鼓勵學者以歷史問題研究推進現實問題研究,以現實問題研究帶動藏學基礎理論研究,貫徹唯物主義歷史觀和方法論,高度重視刊物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政治導向性和學術價值性的有機統一,是人們了解西藏現實情況的一面鏡子和考察西藏歷史的一扇視窗,是促進西藏哲學社會科學和藏學研究的一個平台,在藏學界享有良好的聲譽。《西藏研究》設有政治、經濟、歷史、宗教、民俗、文化、語言文字、教育、藏醫、曆法、藝術、文物、考古、爭鳴、文學、建築、書評、國外藏學、人物介紹、名勝古蹟等20多個欄目。除此之外,還根據需要及時開闢各種專欄或專刊、特刊。

《西藏研究》以探索性、評判性和前瞻性為靈魂,力戒假、大、空的風派學風,尊重歷史、貼近現實、服務決策,力拒人情稿和關係稿,嚴把質量關,立足西藏實際,服務於西藏的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使刊物保持了較高的學術品位和學術價值,在同類學術期刊中獨樹一幟。《西藏研究》先後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西藏自治區民族團結先進集體”,並連續獲得“全國百家重點社科期刊”稱號和“國家期刊獎”、“雙高獎”等多種國家最高殊榮。

《西藏研究》編輯部的全體編輯人員,在長期默默無聞地“為他人作嫁衣”的同時,還積極從事學術研究活動,如2003年,大家在圓滿完成藏漢兩種文版的編輯、出版任務前提下,積極參與承擔和完成了院裡的一些科研項目及其他任務:如撰寫了《西藏通鑑·遠古卷》(約20萬字);在《西藏研究》和《西藏藝術研究》等刊物上發表了6篇論文(約10萬字);參加《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西藏文化建設》等兩項課題;在《西藏研究》和《中國藏學》等刊物上發表譯文8篇,由外單位委託翻譯3篇。2004年,也同樣在完成本職編輯任務的前提下,參加了“中印邊界東段研究”課題,查找資料20萬字;在各種刊物上共發表了9篇論文,約9萬字;翻譯4篇論文。有的參加了全區譯著評選工作,有的還長期擔任西藏大學客座教授。

《西藏研究》現有專職編輯10人。其中碩士研究生3人,本科5人,大專2人;編審1人,副編審(副研究員)4人,編輯3人,助理編輯2人。

《西藏研究》漢文版現任主編:王學陽(西藏社科院副院長),副主編:保羅;藏文版主編:貢噶;編輯部副主任:倉覺卓瑪。

通信地址:拉薩市色拉路22號西藏社會科學院,郵編:850000,《西藏研究》為季刊,16開,正文132頁,國內外公開發行,全國各地郵局發行,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代理國外總發行,國內代號:68-7,國外代號:Q1074,定價:8.00元(人民幣);8.00元(美元);刊號: ISSN1000-3CN54-1006/G

科研管理處

西藏社會科學院科研管理處(曾稱科研規劃處),自本院建院以來幾經撤併、重組,現行建制設於1997年,現有工作人員7名(含援藏管理幹部1名)。

科研管理處的職責為:負責擬定全院科研事業發展規劃、計畫,並監督實施;起草有關科研工作方面的文稿;審核科研業務經費,管理科研設備;承擔各學會的管理和各種學術會議、活動的組織工作,負責對外學術交流的聯繫、接待,處理來訪、來信;負責各類科研成果檔案、各種學術活動檔案的建立、整理和管理。

另外科研處還負責本院業餘英語培訓班管理工作。該培訓班系經國家外專局推介,由美國英語學會提供師資,自1987年試辦,1997年獲國家“社會力量辦學許可證”。自此歷時7個學年,先後聘請外籍師資30人次,結業學員2000餘人次,堅持“保證辦班質量,社會效益第一”的“引智”工作宗旨與方向,贏得社會各界廣泛讚譽。由於本院涉外學術合作、交流成效顯著,我院榮獲我區唯一“全國聘請外國文教專家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科研管理處現任處長:次仁班覺;副處長:張昊鵬、晉美多吉、措姆。

政工人事處

其前身是政治部,1996年機構改革時更名為政工人事處。主要職責是:負責院紀檢監察、機關黨建、組織人事、思想教育、工資福利、安全內保、職稱評聘、養老、失業、醫療等統籌保險、計畫生育、群團組織、離退休人員的管理和服務等工作。該處現有工作人員4名。

現任處長:卓碼拉姆;副處長:文清源、結昂。

辦公室

西藏社會科學院於社科院籌建建院之初設立,主要擔負著協助院領導協調院機關各處室及研究所工作,負責院機關文秘、檔案、財務、資產管理以及行政後勤等工作,負責對外接待和聯絡工作。曾為院長辦公室建制,在1996年機構改革中,建制為辦公室,編設了秘書科、行政科兩個區級辦事機構。下設秘書科(下轄檔案室、打字室)、行政科(下轄水電、保衛)、財務科、駕駛班、工會(虛設部門)等部門。

辦公室現有人員24人,除正、副主任外,有行政科長1名,財務科長1名,主任科員1名(財務工作)、副主任科員1名(文秘工作)。

現任辦公室主任:唐海洲;副主任:多布傑。

交流情況簡介

十多年來,西藏社會科學院先後接待了來自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法國、英國、德國、挪威、奧地利、紐西蘭、匈亞利、瑞士、義大利、泰國、尼泊爾、香港、台灣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一百多個團體近500人次的學術交流考察和訪問活動,並與美國、奧地利、挪威、法國等進行較廣泛的學術合作。此外,還參加或組織了數次國際學術討論會,先後派30人次科研人員赴國外開會、學習、訪問、講學;同時與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學術機構建立了圖書交換關係;也與國外一些大學、科研機構合作進行科學研究。

近十年來,西藏社會科學院多次舉辦或參與舉辦有關西藏歷史、語言、文學、民族、宗教、哲學等單學科或多學科的藏學學術討論會或全國性、國際性的大、中型學術會議30多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