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鄉

西江鄉

西江鄉,位於漢川市最南端,東與武漢接壤,西與仙桃市毗鄰,國土面積87平方公里,總人口4.4萬,境內交通發達,東端北河村處於宜黃高速公路出口、新北公路終點和三一八國道交匯處。鄉政府駐西江,人口45631人,面積78平方千米。轄30個村委會:五星、紅星、紅光、大橋、高橋、長河、陳台、前進、高豐、紅旗、挖溝、全心、光明、前豐、紅衛、打雁、新農、江集、永豐、北河、聯眾、團結、進力、聯合、新生、全勝、華豐、民建、和平、齊心。

基本信息

鄉鎮經濟

西江鄉西江鄉種植業
全鄉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五湖六垸,盛產糧、棉、油、魚、蓮,有“襄南魚米之鄉”的美譽。改革開放以來,西江鄉在狠抓糧棉生產的同時,不斷調整和最佳化農村產業結構,初步形成了以糧棉為主體,水產、蔬菜、禽畜、養殖多業並舉的經濟格局,已建成“雙百棉”基地2萬畝,“噸糧田”基地2萬畝,萬畝水產基地和萬頭牲豬養殖基地。年產糧食2300多萬公斤,棉花5萬擔,鮮魚300萬公斤,蔬菜2000萬公斤,蓮籽83萬公斤。工業生產形成了以加工製造業為主的油脂、精米、塑膠製品、建材等系列產品。2001年全鄉財政收入463萬元,農村人均純收入2613元。

鄉鎮建設

西江鄉西江鄉美景
全鄉有柏油路30公里,開通千門程控電話,建成了電視差轉台、西江影劇院,西江、北河、江集、新農四個水廠。北河經濟小區已完成公路、電力、通訊、排水、街道“四通一平”建設。西江鄉正成為漢川市南大門一顆璀璨明珠。

為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2004年,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長掛帥的漢川市農村公路建設指揮部,下發了《漢川市農村公路建設實施方案》,並召開了農村公路建設動員大會,把農村公路建設擺到了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明確責任,落實任務,從而掀起了漢川市農村公路建設的高潮。 在農村公路建設中,各行政村兩委班子,以及廣大農民付出了艱辛努力。為籌集路基建設資金,他們本著一事一議原則,或拿出集體積累,或採取自願原則,以各種形式籌集資金。五年來,共建設路基448公里,投入路基建設資金3300多萬元。 市交通部門在農村公路建設中,承擔著重要職責,他們在做好調查研究基礎上,本著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統籌兼顧,科學發展的原則,嚴格執行基本建設程式,嚴格履行項目法人職責,積極爭取國家資金和上級資金,五年來累計爭取用於農村公路建設資金兩億一千六百多萬元,通過其他方式籌集的資金達4500多萬元,強有力地支持了全市農村公路建設。五年來,累計建設農村公路800多公里,其中,縣鄉公路340多公里,村路210多公里,村屯巷路230多公里。累計投入農村公路路面資金三億八千萬元,使全市201個行政村通上了油路或水泥路,全市行政村油路或水泥路“通村率”達到67、2%。極大地改善了村屯面貌,推動了小城鎮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

自然資源

西江鄉西江鄉資源
西江鄉資源豐富,工農業生產條件優越。耕地95.0萬畝,養份高,耕作性能好,農作物品種586個; 林地18.7萬畝,森林覆蓋率15.3%,樹種68個,湖河荒灘草場21.5萬畝,宜於放牧;境內有大小河渠685條,大小湖泊13個,塘堰1253個,水域總面積40.4萬畝。位於中部的刁汊湖面積14萬畝,是孝感市第一大淡水湖。漢江穿境內長93公里,年平均徑流量414.6億立方米。過境漢北河是一條人工運河,渠流面積6339平方公里,境內長40.6公里,年平均徑流量19億立方米。現有淡水養殖水面24.5萬畝,養殖品種82個,水產品年產量超過7萬噸。主要礦產有岩鹽、高嶺土、石灰石、石英岩和煤,儲量豐,品位高,含多種化學成份和伴生礦物質。

發展規劃

一、加快農業結構調整

西江鄉西江鄉旅遊
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要以抓工業的思維來抓農業,用發展企業的理念改造農業經營模式。一是調整農業生產布局。要抓好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突出特色,擴大規模,形成品牌。二是搞好農產品轉化增值。重點是從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培育農副產品加工的龍頭企業,引進一批國內外知名農產品加工企業和品牌,帶動本地鄉鎮經濟的發展。三是支持中介組織發展。各級政府應該鼓勵為農業服務的中介組織的發展,尤其應該支持鄉鎮商貿企業的發展,使農業成果成為社會的財富,引導和推動農業走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社會化服務、一體化經營之路,從而提升鄉鎮經濟的總體實力。

二、突出產業發展重點

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確立民營經濟的發展主體地位,按照“抓大促小帶中間”的思路和方法,促進民營經濟的整體提升和群體拓展。“抓大”就是督促和引導規模企業,實施強強聯合,以龍頭優勢輻射帶動民營經濟整體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鼓勵支持更多的農戶介入務工經商,壯大民營經濟群體規模,擴大富裕面。“帶中間”就是通過龍頭企業帶動小業戶群體的發展,促動中小企業在現有基礎上增強技術創新能力,發揮優勢,揚長避短,在某一產品、某一環節上做優做強,提高市場競爭能力。

三、抓好招商引資

增強發展動力。要增強招商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變招商引資為招商“擇”資,切實做到“四個結合”:一是與資源優勢結合,在突出特色精深加工上做文章。根據本鄉鎮在農副產業礦產等方面的特點,引進精深加工企業、資源開發企業,突出特色。二是與產業優勢結合,在延伸產業鏈、培植產業集群上做文章。圍繞現有骨幹企業、優勢產業,引進與之相配套的生產、行銷、服務企業,延伸產業鏈,形成集群效應。三是與區位優勢結合,在擴大開放、重點引進上做文章。鄰近城市、鄰近大型工礦企業的鄉鎮要在城市配套發展、服務企業上多做文章。四是與國企改革結合,在盤活存量、吸引增量上做文章。引進有實力的投資主體,盤活企業閒置資產,同時還要千方百計啟動鄉鎮民間資本,激發本地民眾的創業熱情。

四、深化機制體制改革

西江鄉西江鄉改革
促進鄉鎮協調發展。一是繼續推進鄉鎮機構體制改革。研究制定鄉鎮機構改革的配套政策和制度,創新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和工作效率,努力建立服務型政府。二是加快財政體制改革。財政要把降低農民負擔、提高農民收入、增加各級財政對農村公共服務資金的投入作為主要切入點,加快建立規範的轉移支付制度。三是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規範政府投資行為,完善投融資管理,營造有利於投融資要素合理流動的市場環境。

五、強化服務功能

推進新農村建設。一是加快農村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搞好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積極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清潔能源,大力開展村莊綠化,最佳化美化村容村貌。二是加強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強化各級政府對農村義務教育的保障責任,完善縣、鄉、村三級農村衛生服務網路建設,積極發展農村通訊事業,建設農村文化活動場所,倡導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三是健全農業社會服務體系。圍繞農業產前、產中、產後服務,構建以科技服務、信息服務、銷售服務為主體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四是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建立勞務輸出基地,搞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