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林電影

西柏林電影

正文

西柏林有很多電影公司,較大的有1947年成立的中央電影公司、1952年成立的西方國際電影公司、1958年成立的宇宙電影公司、1960年成立的里阿托電影公司等。在製片中,這些公司經常請聯邦德國的創作人員和技術人員,並且也利用聯邦德國的發行網發行影片。除上述公司外,還有許多小的獨立公司。一些年輕的非商業性影片的導演主要是靠這些獨立公司出資拍片。在西柏林拍攝的較突出的影片有《尾聲》(1950,導演H.考特納)、《老鼠》(1955,導演R.西奧德馬克)、《什特列捷曼》(1957,導演A.布朗)、《大炮小夜曲》(1958,導演W.施陶特)與《三分錢歌劇》(1963,導演施陶特)、《萊因斯貝格》(1967,導演K.霍夫曼)、《城堡》(1971,導演R.霍爾特)、《大禮帽》(1973,導演U.沙莫尼)、《巴姆貝克的英國勳爵》(1973,導演O.龍策)、《失去的生活》(1975,導演O.龍策)、《兄弟》(1976,導演W.格勒姆)、《兩次戰爭之間》(1978,導演H.法洛基)、《解除職務》(1982,導演B.辛克爾)等等。
60年代末,在政治電影的影響下,特別是在巴黎五月事件的影響下,在西柏林出現一個被稱之謂“柏林學派”的電影流派。他們以工人或者小市民為主人公,試圖探討勞動、就業和社會衝突等問題。他們初期所拍攝的影片多數為紀錄片,大都較粗糙,缺乏技巧,有時甚至還缺乏電影性。進入70年代後,這個學派的主要人物拍攝了一些較成功的故事影片,主要有C.齊維爾的《我很好,媽媽》(1971)、《九月的雪蓮花》(1973)、《筆直的路》(1975),M.呂德克和I.克拉蒂施的《沃蘭茨》(1972)、《工資與愛情》(1973)、《家庭幸福》(1975)、《塔南許特》(1976),M.威魯茨基的《長久的不幸》(1973)、《抱不動薇拉·羅梅克》(1975)等。
自1957年起,在西柏林每年都舉行一次西柏林國際電影節,這是世界較重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1988年,中國影片《紅高粱》獲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金熊獎。
1965年,西柏林成立了電影與電視學院。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