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岙三橋

西岙三橋

西岙三橋在形制與裝飾上有諸多相似之處,初步斷定三橋均為我市極為罕見的原真狀態的南宋石拱橋。

基本信息

概況

西岙古稱西洲,位於長街鎮,距城關約30公里。

寺前橋寺前橋

 

西岙是古村,早在宋初真宗時(998~1022),便有陳姓祖先自福建遷居此地,至今已1000餘年了。西岙山明水秀,人傑地靈,不但造就了南宋丞相葉夢鼎(原名陳吉甫)、兄弟進士鄭霖、鄭發等傑出人物,也留下了古墓、古祠、古橋等眾多遺蹟。
 

西岙古橋

惠德橋

位於村口,西岙溪出口處。在宋代,西岙才俊輩出,人文薈萃,這些文臣武將,為表自己德惠鄉里、澤被後人,故把此橋稱為惠德橋;又因橋在山嶼前,人稱“山嶼橋”;又因橋頂、橋欄由三截組成,又訛稱“三截橋”。

惠德橋惠德橋

特點

惠德橋為單孔石拱橋,長11.5米,寬4.5米,高3.6米,跨度7.5米,兩邊設橫斷工字石橋欄8塊,間隔安放蓮頭石望柱8隻(缺5),抱鼓石4塊,弧形石板縱橫鋪於橋面。橋兩邊還有4隻螭頭龍門石(一說為狻猊,一說為 ),有鎮水避邪之用。螭頭朝外兩隻開口,朝內兩隻閉口,當地村民傳說,“開口”是囑咐外出的人要做好事,不做壞事,功成名就後要不忘家鄉,及時回歸;“閉口”意指回家後要守國法,遵俗規,和睦鄉鄰。

惠德橋造型優美,結構十分精緻。不但整體上看去線條流暢,布局和諧,而且其細節更令人嘆為觀止。四條龍門柱柱端雕刻的4隻宋代風格的小石獅,耳小、眼凸,鼻與上下唇在同一平面上,與宋永裕陵的石獅如出一轍;欄板石望柱,拱券與拱券,均有緊密的榫接;橋邊的“圭角素雲”紋歷歷可數,優美雅致,據考證,“圭角素雲”的如意雲紋裝飾是宋代家具和建築中常用的底角裝飾。

祠前橋

祠前橋祠前橋

位於村中,西岙村宗祠御題“四大名宗”的前面,故稱祠前橋。橋長6.3米,寬3.3米,跨徑5.5米,高3.5米。橋頂無橋欄,橋面上也刻有“圭角素雲”紋飾。橋拱邊用橫條拱石錯縫拼接而成。橋的南面有一座國內罕見的百姓合祀的宗祠,據《西洲陳氏宗譜》記載,祠堂是南宋度宗皇帝為褒獎西岙村四位“生同乎里,仕同乎朝”的大臣葉夢鼎、鄭霖、周成童、王良寵而特別下令建造的,時在南宋鹹淳年間。那是西岙村最輝煌的年代。

寺前橋

位於村後集福寺古道。橋長10米,寬3米,高5米,跨徑6米。橋頂亦無橋欄,橋牆四角的龍門石雕刻著蓮花、梅花和海棠花等等;線上條優美的5節拱券石之間,填有4塊券臉石,有關資料表明,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所繪的虹橋,也採用了這種拱券石與券臉石交合的構造。弧形的拱券石與橋面下的橫條拱石交錯構築,增強了石拱橋的穩固性。

寺前橋寺前橋

西岙三橋在形制與裝飾上有諸多相似之處,初步斷定三橋均為我市極為罕見的原真狀態的南宋石拱橋。據了解,我市現存最早、且未作整體大修的宋代古橋有4座,即寧海的惠德橋、鄞州的史彌遠墓前橋、慈谿的後溪橋和鄞州的東吳府前橋。西岙三橋是西岙鼎盛時期的文化遺產,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
西岙古橋的“石橋釣月”為古村八景之一,有詩為證:
夜靜冰輪漾碧波,
石樑坐釣興如何,
綸竿臨水涼生乎,
風露漫天冷逼蓑,
界破蟾光余老樹,
驚回鷗夢是清歌,
夜深重到須攜酒,
對此分明李白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