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腔

西安高腔

西安高腔形成於浙江衢州,因衢州古稱西安而得名。

簡介

西安高腔形成於浙江衢州,因衢州古稱西安而得名。它是在弋陽腔影響下形成的地方戲,最遲形成於明代嘉靖年間,以衢州為中心,流傳於浙江的溫州金華及江西東南部、福建西北部等地。

歷史發展

西安高腔起源於民間,流行於民間,有《槐蔭樹》、《合珠記》、《蘆花絮》等一批傳統劇目。它原來僅以鑼鼓伴奏,清道光後與崑腔、亂彈合班演出,受崑山腔和亂彈腔的影響,在保留原音樂特徵的前提下加入管弦、昆笛、板胡、提胡等樂器,也有了簡單過門。現存的西安高腔唱腔上"大吼大叫",表演上"大蹦大跳",舞美上"大紅大綠",樂器上"大鼓大號",鄉土氣息濃厚,在劇目、行頭、唱法、行當體制、演出程式等方面基本上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古南戲的風貌,對南戲研究具有重大意義和價值。
近代以來,因戰亂不斷,西安高腔流散於民間。解放後,地方政府對西安高腔進行了搶救,保存了大量相關資料,上演了部分劇目。但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西安高腔觀眾流失嚴重,人才稀缺,出現青黃不接的局面,再次面臨新的生存危機,這一狀況迫切需要有關方面加以重視,認真對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