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剪紙

襄汾剪紙是山西襄汾的一種民俗文化,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首先是吸取了“蒲劇之鄉”豐富的戲劇人物臉譜和皮影人物刻畫的特長,並借鑑刺繡、國畫、木板年畫以及圖案裝飾等兄弟藝術之營養,融合貫通,互相借鑑,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襄汾人物剪紙,是先輩們辛勞動和美好心靈的投影與寫照,也是先輩們智慧和才華的結晶。

襄汾人物剪紙的風格和藝術特色

主題內容

襄汾人物剪紙中的民情、風俗之作,多是體現喜慶、吉祥、長壽、勤勞等內容,反映了勞動人民希求幸福生活的精神需要。而較多的要算戲劇人物。這是因為戲劇是反映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風情和倫理道德,甚受勞

七旬老人情牽北京 妙手剪紙獻禮奧運七旬老人情牽北京 妙手剪紙獻禮奧運
動人民所鍾愛。而且也極容易被剪紙藝人所接受並充分表現在剪紙的藝術形式中。同時,戲劇人物剪紙所以如此繁盛,也充分說明襄汾是“蒲劇之鄉”、“皮影之鄉”的歷史事實。表現手法

襄汾人物剪紙的手法,是本著誇張與求實,寫意與裝飾相結合進行創作、刻畫

八仙過海八仙過海
的。其構圖繁茂豐富,線條細膩流暢,人物造型生動俊逸,畫面安排錯落有致,寫意風味極濃,變形並不失其真實,誇張不脫離主題,內容與裝飾雙方襯映,主題人物刻畫生動鮮明。其手法常運用“陽剪”與“陰剪”相結合的技巧,其面部用“陽剪”,強調了“面”的造型,線、面對比以“面”襯托“線”,使形態更鮮明。而且更注重刻畫人物面部的技巧。面部大都以全側面、單眉、單眼來表達人物的性格、性別與面部表情。男人眉的中間向上彎個小半圓的弧形,女人的眉則是從額頭一彎延於鬢髮之下,形成一個大半圓,眼睛的后角從眉下端穿行而過,隱沒於鬢髮之間,以區別男女性情、生性的不同特徵。其他如帽、盔、冠、帶、發、髻、服飾、衣著
才女才女
等男、女之間都有嚴格而特定表現手法。如男人頭頂有各種冠戴很少有免冠之首,而女人頭頂髮髻分上下兩組,上髮髻居於頭頂偏後,下髮髻留在後腦頂和項上之間 , 各類戲曲人物主要以四瓣或五瓣梅花圖案裝點服飾,對戲劇人物動作的變化,人與物 (道具)的結合以及人與人的相依、重疊等,均採用半朵梅花點綴於銜接之處加以區別。又有在剪紙中慣用的“鋸齒紋”、“半月牙紋”、“圓點”、“橢圓點”、“正方點”、“正圓點”、“三角”、“十字”等幾何紋樣,都是先輩們在創作中為了富有變化、點綴氣氛而採用的,而對勞動人民大眾中的農夫、車夫以及男女兵士均不採用梅花圖案點綴。而只用“半月型、鋸齒、正方型”等幾何紋裝飾,這是藝術創作中階級觀念的流露與再現,也是藝人們階級烙印的必然產物。性格刻畫

襄汾人物剪紙絕大多數是戲劇中人物的“生、旦、淨、醜、末。”在人物刻畫與裝飾技巧上,又有獨特表現手法。古裝戲劇人物富有傳統特徵,對生、旦、淨、醜、末。”在人物刻畫與裝飾技巧上,又有獨特表現手法。除在頭飾和服飾上按戲劇情節加以刻畫、裝飾外,一般均同於上述男女面部表情表現手法,但“淨”、“醜”表現各有區別,“淨”的面部刻畫是:在眼下邊與鬢須之間劃一條弧線,在弧線中部再劃一個半月小圓圈,如《三顧茅廬》中的張飛,《二進宮》中的徐彥昭等。對“紅生”則在眉與額之間,向上劃一條弧線,如《三茅廬》中的關羽,《高平關》中的趙匡胤等。“醜”角塑造更為簡單,只用一條線把眼與鼻圈起來,以示圈內是白色。如《蝴蝶懷》中的董威,《櫃中緣》中的陶氣等。這些簡潔、明快、精巧洗鍊的塑造手法,充分說明襄汾人物剪紙,相似於戲劇、皮影,因為皮影的“淨”與“醜”基本上是以傳統戲劇臉譜進行刻畫而又簡化的,而襄汾戲劇人物剪紙的“淨”與“醜”則以最概括、最簡練、最集中的筆意進行刻畫,實為襄汾剪紙藝人傳統技法的絕招,令人拍案叫絕。

特殊表現手法或特技手法

有襯托表現手法,對運用圖案花紋襯托主題思想,伴隨人物活動的道具,這樣的剪紙,在創作過程中也充分給予運用,達到精心描繪和巧妙安排的藝術效果。如《藏舟》一劇中的舟船,借用傳統水紋圖案,用陰剪的手法刻繪在船隻的下邊,看上去如船在浪中運行。又如《槐蔭樹》劇中對槐樹的處理,是以浪漫主義的手法,誇大幾片槐葉,分布於七仙女與董永之間及其頂端,既彌補了畫面中的空白,又達到了剪紙豐滿的構圖要求,達到主題思想與藝術形式的高度統一。

變形與構圖的表現手法

變形是以突出主題,合誇張,為把一劇一畫的中心主題加以突出,運用“變形”的浪漫主義手法進行有變化的創作,如《走親戚》中的新郎,《無影簪》中的妲己等,皆把人物的頭誇大為全車的一半,使變形加誇張又不失其寓意,反突出了主題思想;再如在人物剪紙創作過程中,構圖與畫面緊緊依附於主題,使主題思想突出鮮明,如《三顧茅廬》一劇,則是以剪紙的“獨幅”形式進行構畫,劇中的孔明與劉、關、張三兄弟,以兩組分別進行表現,達到“三請”的主題思想,藝人們把孔明的茅廬巧妙地安排在三兄弟的頭頂上,從誇大的窗欞中突出這位經倫滿腹氣度不凡的風雲人物,又體現了劉、關、張求賢若渴,不惜屈降門下的胸懷,既予示出時間和劇情的變化,又湊成了構圖的完美統一,堪為襄汾人物剪紙的精品。
襄汾剪紙人物的源流

生活

藝術是反映時代生活的產物。襄汾剪紙特點是以人物為主,而且絕大多數作品又是以戲劇人物為主。而戲劇人物的衣著裝束及其陪襯,更能探測出時代的早晚和特徵。因此從這點推理,從戲劇人物的衣著裝束里,去探究、尋覓襄汾剪紙的歷史源流。襄汾是晉南戲劇比較發達的地域之一,早在金元時代就有民間鐃鼓戲的出現,到元代是鼎盛時期。元代戲劇四大名家之一的鄭光祖就是襄汾人。鄭光祖創作了大量元雜劇劇本,並以他通曉樂曲的天賦,利用民間雜戲鐃鼓戲樸實單純的形式,配以平陽人激越高昂的噪調,改造為蒲州梆子最早的前身“勾腔”,被稱為“蒲劇之祖”。襄汾剪紙人物的服裝、頭飾、髮髻、鞋襪、綁裹等,都與元代風俗習慣相互有關;而且襄汾剪紙人物的裝束又與明代宮廷君、臣、奴婢,民間的農工商學的衣著幾乎完全相同,是與時代的脈搏息息相連,反映了時代的脈絡和信息。襄汾剪紙戲劇人物中有頭上梳著翹髮髻的小腳女人,戴瓜皮帽腦後拖著長辮的男人,還有荷槍持刀掌軍號的女兵。無疑是宋元明至清末民初的寫照。由此可以推斷襄汾剪紙最早可能出現於宋金時期,盛行於元代,歷經明、清、民國延續至今。距今約有將近700—1000年的歷史。

木板年畫

襄汾剪紙人物的另一個源流是木板年畫。襄汾歷有“年之鄉”的稱譽,早在金元時期原襄陵、太平兩地雕刻、印刷木板年畫的行家已聞名於世,明清時代襄陵、太平的木板年畫作品已享譽三晉以至冀、豫和蒙古等地,可與天津楊柳青年畫媲美而銷行各地。現存丁村民俗博物館的《四美圖》,畫中四美女形象優美瀟灑,儀態風流婉麗,灑脫中顯得莊重,婉麗中透出自若,是現存木板年畫的精品,經專家鑑定,是我國年畫鼎盛時期的金代作品。襄汾剪紙人物的剪裁製作,實際也可說是木板年畫的翻版,剪紙人物是吸取年畫人物的形象脫胎而來,儘管一是用紙剪,一是用木雕,但人物的形象、態勢是互相影響、互相摹仿的。清代襄汾剪紙著名世家南梁 (鄧莊鎮的,不是陶寺鄉的)侯朝志的老房脊樑板上有:“道光十一年三月廿二日,主木人侯朝志,男長科、長有、長德……”的記載。據調查侯朝志建此老房時約四十歲左右,他的剪紙創作生涯約在清乾隆末年或嘉慶初年或稍後。除剪紙創作外,也兼年畫的雕板製作。直到清末民初,許多襄汾剪紙人物與木板年畫人物,相互媲美,取長補短,相互摹擬,形成襄汾剪紙人物的另一特色,構成襄汾剪紙的又一源流。

皮影人物和民間刺繡

皮影人物和民間刺繡也是襄汾剪紙人物的又一源流之一。襄汾是戲劇之鄉,皮影是戲劇的另一種藝術形式,襄汾又是刺繡的勝地。長期以來,皮影戲受到戲劇的影響,成為襄汾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品種,幾乎老幼鹹宜、家喻戶曉,最受民眾喜愛。而刺繡又是襄汾人喜愛、擅長的工藝美術作品。在長期的相互影響、薰陶,彼此取捨借鑑中,剪紙更多吸取了皮影人物面部刻畫的特點,借鑑了民間刺繡人物的技巧,為剪紙注入了更生動、豐滿的藝術魅力,增添了藝術色彩,使襄汾剪紙人物藝術形象超俗脫凡,凌駕於襄汾諸種藝術之上,成為襄汾剪紙的佼佼者。幾年來,我們從幾位老藝人那裡獲得的情況來看,從民間工藝美術發掘、搶救所掌握的情況推斷,襄汾剪紙的重點產地有:古城鎮西街、襄陵鎮小城曲、大鄧鄉范村以及陶寺鄉的南梁村等地。而古城鎮的剪紙世家鄧森林的祖父鄧朝君自幼喜愛書畫,常為友人揮豪作畫,清光緒三年 (1877)遭年景,朝君攜子到江南賣畫度日。逃荒期間,奔走於江南大、小城市,承受江南民間工藝美術柔美細膩的風格,又加上家鄉皮影、刺繡的薰陶,立志回鄉之後,從事剪紙創作、刻制的藝術生涯。因此,他在剪紙創作方面,既受江南工藝美術的影響,又大膽吸取家鄉皮影戲人物、刺繡人物刻畫的長處與技巧,創作出獨具風格的剪紙人物藝術,形成刻工細微生動,眉目傳神,構圖別致完美,面部刻畫生動逼真,栩栩如生,突出了人物的喜、怒、哀、樂形象。形成襄汾剪紙的又一源流。

成就

總之,襄汾人物剪紙以其源遠流長的源流,獨特的藝術風格,精湛的藝術特色躋身於世界剪紙藝術之林,並且放射著獨特的藝術光彩,成為中華民族長期積澱的傳統文化瑰寶。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為裝點、美化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滿足人們的精神文明,豐富祖國和世界文化寶庫,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許多專家指出:“襄汾人物剪紙是‘戲劇剪紙’、‘皮影剪紙”’,又說:“在所有人物剪紙資料中查對,沒有與襄汾人物剪紙風格相雷同的剪紙作品。”

賈福葵與襄汾剪紙

賈福葵先生積數十年的心血和汗水,經過辛勤發掘,整理創作,並經多次篩選、編撰出版的《襄汾百出戲曲剪紙集綿》一書,是集襄汾戲劇人物剪紙藝術珍品的集大成之作。幾乎囊括了夏、商、周、秦、漢以來迄於明、清所有朝代的代表戲劇故事。該書集剪紙作品與配詩及文字簡介相映成輝,受到海內外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與評價。此外,還有《版畫精品》、《百科花卉剪紙集錦》、《民間窗格》、《中秋月餅模》等書正在編撰中。
為了弘揚民族文化,參加國際交流,他的千餘件作品被紹到港台、日本、美國、羅馬尼亞等地區和國家。 1987年一1988年間,香港藝術代表團和日本東京藝術團先後來訪,存集襄汾剪紙六集。1989年11月在日本東京民話之會舉辦的學術交流座談會上與會代表收存《襄汾民間剪紙》三十集,並將簡介譯成日文介紹。1991年日本高知市博物館收藏花卉、戲曲人物、風俗剪紙二百餘幅,展出九幅,同年五月,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民間工藝美術家蓋爾·羅西博土夫人專程來訪,表示要在美國給他出書,將他的藝術作品介紹到西方各地。
傳統藝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