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浪中

在浪中,這件作品是高更在布列塔尼南海岸的阿旺橋村創作的,屬於阿旺橋時期一幅具有開創意義的作品,反映了他對原始情感的關注。

世界名畫

【畫作名稱】《在浪中》
【創作者】保羅·高更(法國)
【創作年代】1889年
【類別】畫布油畫
【風格】後印象主義
【題材】人體
【規格】92.50 × 72.40厘米
【材質】 布 油彩
【現存藏處】美國 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

作品賞析

保羅•高更是 “後印象派三傑”之中最具叛逆精神的一個。他對現代文明的厭惡使他最終逃離法國,然而即使是遠離歐陸的海島也並非世外桃源,那裡沒有琴聲悠揚的曼陀林,輕歌曼舞的姑娘,有的只是窮困、熱病,以及到哪裡也躲不掉的歐洲文明。 1888年底,在法國南部與凡•高發生激烈衝突之後,高更一溜煙地逃回了巴黎。此後,在1891年啟程遠赴塔希提島之前的兩年間,高更不停地來往於布列塔尼和巴黎之間。
這件作品便是高更在布列塔尼南海岸的阿旺橋村創作的,屬於阿旺橋時期一幅具有開創意義的作品,反映了他對原始情感的關注。高更堅信,藝術不能僅僅照搬自然,而要通過扭曲、誇大和強化以闡釋其內在意義。他特意使用粗獷的線條、簡約的形式和更加響亮的補色,以闡釋其原始主義風格。而這種風格同這幅畫的象徵意義是緊密結合的:一個裸體女人跳進大海,象徵心靈趨進自然。
1889年,《在浪中》一畫出現在第一屆象徵派畫展上。對於探索夢幻和想像王國的象徵派畫家來說,高更就是領袖。

畫家簡介

保羅·高更於1848年生於巴黎,逝於馬克薩斯群島的法都—伊瓦。與塞尚、梵谷合稱後印象派三傑。
保羅·高更(Paul Gauguin)是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雕塑家、陶藝家及版畫家。1873 年高更開始繪畫,並收藏印象派畫家作品。他擁有畢沙羅(Pissarro)、馬內(Manet)、雷諾瓦(Renoir)、莫奈(Monet)、希斯里(Sisley)及塞尚(Cezanne)等人的作品。1876 年,高更有一幅作品入選巴黎沙龍;次年他作了第一件雕塑作品。漸漸地,高更越來越專注於藝術創作,他參加了最後四屆印象派畫展。
1883年成為職業畫家。曾團結一批未成熟的青年畫家組成蓬塔旺畫派。1895年以後,因健康原因和經濟支持中斷,精神受到刺激,自殺未遂。他的藝術觀點受象徵主義觀念驅使,不滿足印象主義繪畫。1897年創作的《我們來自何方?我們是什麼?我們走向何方?》用夢幻的形式把讀者引入似真非真的時空延續之中,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之作。另一幅作品《兩個塔希提婦女》追求表現的原始性,含有精緻的趣味和藝術魅力。
高更的早期繪畫,帶有實驗性,也很拘謹,令人聯想起在巴比松畫派(Barbizon School)影向下畢沙羅的作品。1880 年代早期,高更將筆觸放鬆、變寬 ,賦予畫面顫動的韻律特質,色彩略見後來發展的跡象,但仍很拘謹。他把顏色做塊面處理,自由地加重色澤的明亮感:例如以鮮亮的藍色畫陰影,以紅色畫屋頂,而使之自背景中突出。
高更在技法上採用色彩平塗,注重和諧而不強調對比,《講道以後的幻景》就是這種藝術處理的代表作。他的繪畫風格與印象主義迥然不同,強烈的輪廓線以及用主觀化色彩表現經過概括和簡化了的形體,都服從於幾何形圖案,從而取得音樂性、節奏感和裝飾效果。其理論和實踐影響了一大批畫家,被譽為繼印象主義之後在法國畫壇上產生重要影響的藝術革新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