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丁村舊石器遺址

襄汾丁村舊石器遺址是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中期遺址。1953年發現,1954年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進行了調查發掘。遺址以丁村為中心,北起襄汾縣城,南至柴莊火車站,全長11公里。遺址中出土有人類化石、文化遺物和伴生的動物化石。

基本信息

簡介

襄汾丁村舊石器遺址襄汾丁村舊石器遺址
丁村遺址是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中期的遺址,是我國最重要的舊石器文化遺址之一。位於山西省襄汾縣丁村附近的汾河兩岸。1953年發現,1954年作重點發掘,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和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由賈蘭坡主持進行發掘,材料由裴文中等編寫成《山西襄汾縣丁村舊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出土有屬早期智人階段的丁村人牙齒化石三枚(發現於54:100地點),舊石器二千零五件,哺乳動物化石──梅氏犀、披毛犀、野馬、納瑪象、斑鹿、方氏鼢鼠、原始牛等二十八種。1961年,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6年在54:100地點又發現一塊小孩的右頂骨化石。因發曹於丁村,故名丁村人。丁村人形態介於現代人和猿人之間,其門齒具鏟形特徵,與現代蒙古人種相近而與白種人相差較遠。石器原料主要為角頁岩,屬石片石器系統。石器較粗壯,以直接丁擊支打制。石器類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石球等。三棱大尖狀器有顯著特點,故命名為丁村文化。丁村人及主休的地質時代居晚更新世早期,文化時代為舊石器時代中期。我國舊石時代中期的文化,主要以丁村文化為代表。

地層與年代

丁村地處汾河中游臨汾寬谷的南端。在以丁村為中心,南北長達11公里的汾河東岸第三階地上,發現舊石器地點11處,動物化石地點3處。這裡第四紀地層出露良好
丁村遺址
丁村遺址
,人類化石、文化遺物和伴生的動物化石埋藏在晚更新世黃土的“底礫層”之中。動物化石中含較多的華北黃土期種屬,如野驢、普氏野馬、加拿大馬鹿(又稱赤鹿)、河套大角鹿和原始牛等,同時也含有幾種中更新世北京人時代的動物,如梅氏犀和葛氏梅花鹿。因此,該砂礫層的時代應為晚更新世的早期。

人類化石

丁村人化石包括3枚牙齒,一為上內側門齒,一為上外側門齒,另一為下第二臼齒,全是右側的。其大小、形狀、顏色和石化程度相似,並且出土部位相近,應屬同一個體。從磨損程度估計,為一個十二、三歲的少年。兩枚門齒舌面呈鏟形,有明顯的舌面突隆和指狀突,與北京人的門齒有相近的性質。但無論齒冠和齒根都遠比北京人的細小,舌面隆突和指狀突亦不如北京人的複雜。這兩枚門齒與現代蒙古人種的沒有明顯差別,其中上外側門齒與內蒙古薩拉烏蘇遺址的河套人的十分相似。下第二臼齒的齒冠和齒根都遠比北京人的細小,齒冠的相對高度(與長度和寬度相比)遠比北京人為大,咬合面的紋理不如北京人的複雜。這些性質表明丁村人的臼齒比北京人的進步;但仍比現代人臼原始。從3枚牙齒的形態可以明顯看出,丁村人是介於北京人與現代人之間的人類。它雖與晚期智人階段的河套人接近,但出土層位較早,所以將它歸入早期智人階段。

文化遺物

在丁村各地點發現石製品2000多件,石製品的表面常包有一層純淨的碳酸鈣外殼,證明曾被河水浸泡過。但很多石製品的稜角仍很明顯,說明它們並未經過搬運或只是經過近距離搬運。石製品的原料約95%為角頁岩,余為燧石、石灰岩。以石片和石核為多,具有加工痕跡的石器只占6.6%。這說明丁村附近密集的石器地點可能是當時的石器製作場。
丁村的石片多半用碰砧法和投擊法(又稱摔砸法)產生,具有寬大於長、石片角大(多在111°~130°之間)、打擊點不集中、半錐體大且常常雙生等特點;石核也比較大,但也有一定數量的石片是用石錘直接打制的。在一些石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修理台面的痕跡,這是一種比較進步的技術。石器分石核石器和石片石器兩類,以後者為主。石核石器有砍斫器、手斧和石球3類。砍斫器是用互動打擊法加工的,與北京人的砍斫器不同,後者單面打擊的多,互動打擊的少。手斧只有一件採集品。石球用石錘打擊而成,尚未發現象許家窯人那種用兩個打制石球對敲而成的正球體石球。石片石器有砍斫器、厚尖狀器、小尖狀器和刮削器。石片砍斫器與石核砍斫器不同,絕大部分是一面打擊的,並且刃部較薄。厚尖狀器用大石片製成,又分成較厚的三棱大尖狀器和較薄的鶴嘴形尖狀器兩種。三棱大尖狀器是丁村文化中最富有特色的器物,由於是在丁村首次發現的,所以又稱為“丁村尖狀器”。小尖狀器都是用較薄的石片製成的,有的刃緣打製得相當平齊,反映了較高的工藝水平。
丁村的文化遺物既具有其他中國舊石器時代文化的共同特點,如以石片石器為主等,又具有獨特的打制技術和石器類型。丁村文化是華北地區舊石器文化兩大傳統之一,既“匼河-丁村系”的代表,與西侯度文化、藍田文化和匼河文化等存在著密切的源流關係。

生活環境

在丁村各地點共發現哺乳動物化石28種,大部分為生活在森林和山林之中的種類,代表溫暖濕潤的氣候。從砂礫層中還採集到鯉、青魚、鯇、鱨、鮎等魚類化石,皆屬於在能經常保持一定大流量的水中生活的種類。在砂礫層中還有大量軟體動物介殼化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種大型麗蚌殼,這種動物現在只分布在氣候溫暖濕潤的長江以南地區和漢水流域。這些情況表明,丁村人時期的丁村一帶氣候相當溫暖,汾河的水勢相當大。附近的山上覆蓋著茂密的森林,河旁平地上草木茂盛,各種動物成群地出沒於森林、草地和河邊。丁村人生活在汾河兩岸,在河灘上就地取材製作石器,在樹林裡採集可供食用的植物,利用石球等工具進行狩獵。

相關遺存

丁村遺址是一處重要的舊石器時代中期的遺址。從1976年以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又多次進行了調查和發掘,擴大了對丁村文化分布範圍和內容的了解,還發現了不同於丁村文化的兩種新的舊石器遺存。一種比丁村文化稍早,大約屬於中更新世後期,石器類型和技術風格與丁村文化相近,是丁村文化的先驅。另一種比丁村文化要晚,相當於晚更新世後期,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為距今26400±800年,石製品中既有用角頁岩製作的粗大石器,也有類似於下川文化的細石器。這些新的發現擴大了人們對汾河流域舊石器文化的認識,同時也為探索華北古文化的來龍去脈和建立文化序列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