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縣[河南省許昌市下轄縣]

襄城縣[河南省許昌市下轄縣]

河南省許昌市襄城縣位於中原腹地,東倚伏牛山脈之首,西接黃淮平原東緣,轄6鎮10鄉434個行政村,面積897平方公里,耕地82.5萬畝,總人口80.2萬,有漢、回、蒙、滿、瑤、壯、土、侗、彝、藏等10個民族。2014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91.7億元,增長10.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63.8億元,增長14.3%;固定資產投資204.7億元,增長19.6%;消費品零售額59.9億元,增長12.4%;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1.1億元,增長11.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97元,增長10.4%;農民人均純收入11563元,增長12%。主要經濟指標持續保持兩位數增速,整體經濟發展高於全市平均水平。2011年襄城縣的綜合經濟實力全省排名第23位,曾連續兩次被評為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十快縣”。

基本信息

區域概況

襄城縣位於中原腹地,東倚伏牛山脈之首,西接黃淮平原東緣,為許昌市屬縣,轄6鎮10鄉434個行政村,面積897平方公里,耕地82.5萬畝,總人口79萬,有漢、回、蒙、滿、瑤、壯、土、侗、彝10個民族。

襄城縣春秋時期稱“汜邑”、“汜城”。公元前540年,楚靈王在汜之西北築新城,周襄王避難曾居汜,故名“襄城”。秦統一六國後,設襄城縣,屬穎川郡。自唐貞觀元年(627年)改屬許州,後歷代相沿。1949年7月隸屬許昌行政區,1986年改屬平頂山市,1997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又劃歸許昌市管轄。

襄城縣旅遊資源豐富。境內古蹟名勝遍布,《史記》里“黃帝采首山之銅鑄鼎”的記載在今天首山腳下乾明寺內確有印記;奇秀幽古的紫雲山風景區轄“九山十八峰五湖一條河”,其更因明代戶部尚書李敏在此設立紫雲書院而名聲大震;始建於唐武德年間的“中州第一禪林”乾明寺規模龐大,巍巍壯觀;聲名遠播的道教聖地柏寧崗五嶽廟,香客如潮,商賈雲集;“內城外廓”風格的古城建築內矗立著兩千多年前的春秋古城牆和翁城建築,身臨其境,使人仿佛回到了遠古時代;呈帶狀分布的汝河遊覽區風景秀麗,如入畫中。襄城旅遊業已初步形成了“一山、一水、一廟、一寺、一古城”的五大景區格局,其發展前景極為廣闊。

襄城境內,北汝河潁河等16條河流縱橫交錯,貫穿全境,地下水資源極為豐富,煤、石油等礦藏儲量大而品質高。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盛產糧、煙、蔬菜瓜果,種類繁多,尤以菸葉種植歷史久遠,聞名全國,有“金襄”之稱。毛澤東等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曾蒞臨視察,讚譽、勉勵有加,“菸葉王國”之美名譽滿神州。

襄城縣區位、交通優勢明顯。自古扼南北道路要衝,通東西舟楫之便,素有“九省通衢”之稱。南距煤城平項山20公里,北距古都許昌40公里,東距內陸特區城市漯河45公里,境內鐵路縱橫交錯,四通發達。漯寶、平禹鐵路貫穿境內,東接京廣,北通隴海,西連焦枝。G311線、S329線、豫20線、S103線等國道、省道呈米字形交匯縣城,許平南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全縣鄉、村公路全部開通,交通便利,信息通達,投資8.2億元的首山一礦、投資5.6億元的襄城火電廠等一批重點工程相繼開工,全縣出現了熱氣騰騰發展經濟的大好局面,形成了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濃厚氛圍。

行政區劃

襄城縣襄城縣

襄城縣轄6個鎮、10個鄉:城關鎮、潁橋回族鎮麥嶺鎮潁陽鎮王洛鎮紫雲鎮湛北鄉山頭店鄉茨溝鄉丁營鄉姜莊鄉范湖鄉雙廟鄉汾陳鄉十里舖鄉庫莊鄉。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歷史沿革

襄城縣襄城縣

周襄王避叔帶之難居此,後築城,秦置襄城縣。五代時,梁太祖朱溫的父親名朱誠,諱“誠”及其同音字,曾改為襄縣。後復名。

襄城縣轄5個鎮、11個鄉:城關鎮、潁橋回族鎮、潁陽鎮、王洛鎮、麥嶺鎮、十里舖鄉、汾陳鄉、庫莊鄉、雙廟鄉、范湖鄉、姜莊鄉、丁營鄉、茨溝鄉、山頭店鄉、孫祠堂鄉、湛北鄉。

2000年,襄城縣轄6個鎮、10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679863人,其中:城關鎮41415人、穎橋回族鎮8496人、麥嶺鎮37995人、穎陽鎮46680人、王洛鎮50163人、紫雲鎮38955人、湛北鄉25136人、山頭店鄉46560人、茨溝鄉51075人、丁營鄉39068人、姜莊鄉38614人、范湖鄉64948人、雙廟鄉40802人、汾陳鄉43512人、十里舖鄉58358人、庫莊鄉48086人。

截至2005年12月31日,襄城縣轄6個鎮、10個鄉:城關鎮、潁橋回族鎮、王洛鎮、麥嶺鎮、潁陽鎮、紫雲鎮;庫莊鄉、山頭店鄉、湛北鄉、汾陳鄉、丁營鄉、雙廟鄉、茨溝鄉、范湖鄉、姜莊鄉、十里舖鄉。

自然環境

地勢

襄城縣襄城縣
襄城縣處於伏牛山脈東段,縣境西南部為連綿起伏的淺山區,以馬棚山為最高,海撥462.7米;北部為丘陵地帶,海撥90——128米;中東部為平原,海撥80——90米;東部低洼,海撥64米。全縣地勢呈西高東低,由西北王洛鄉房村至東南姜莊鄉河北五村,坡降為1:1600。

山脈

襄城縣諸山系伏牛山余脈,構造為侵蝕低山區。有大小山頭9座,面積80.4平方公里。分布在縣境西南部的紫雲、湛北、山頭店3個鄉鎮。山脈走向大體有東西、東南——西北及少量的南北3種類型。山體物質主要由長石石英砂岩、粉砂、頁岩及暗紫紅色砂岩、紅黃色黃土狀亞砂亞土夾礫石透明體和古土壤層組成。其中紫雲山,長、高為諸山之最。令武山、首山等一般為北陡南緩。山體多為疏林、草地。山間系“山谷平原”和傾平高地,宜種菸草,其質最優。境內有首山、紫雲山令武山孟良山(原名高陽山)、焦贊山(原名仙翁山)、龜山(原名靈泉山)、尖山、白石山、夜虎山等。

崗丘

襄城縣有海撥81——128米的崗丘7個。包括八士崗、百寧崗、風陽崗、麥嶺崗、胡崗、堯城崗、靈樹崗。面積共44.8平方公里,約占全縣總面積的20%。多呈壟崗,部分平崗。土質為黃土亞砂土及紅褐色亞砧土含礓砂,系全國最適宜植煙區之一。

平原

襄城縣地處伏牛山東麓傾斜平原。全縣總土地面積134.55萬畝,平原面積約101.58萬畝,占總面積的75.5%。

氣候

特徵

襄城縣屬暖溫帶大陸季風氣候,四季分明。一般冬季受大陸性氣團控制,夏季受海洋性氣團控制,春秋為二者交替過渡季節。春節時間短,乾旱多風,氣溫回升較快;夏季時間長,溫度高,雨水集中,時空分布不勻;秋季時間短,晝夜溫差大,降水量逐漸減少;冬季時間長,多風,寒冷少雨雪。

日照輻射量

襄城縣年平均日照總時數為2281.9小時,年平均日照率為52%,全年太陽輻射總量為121.49千卡/平方厘米。農作物生長季節的太陽總輻射、光合有效輻射及日照均比較充裕,可滿足農作物一年兩熟的需要。

氣溫

年平均氣溫14.7℃,年平均積溫5463.8℃。日平均氣溫7月份最高27.6℃,1月份最低0.8℃。極端最低氣溫為零下15.3℃,極端最高氣溫42.3℃。

襄城縣的風向隨季節變化非常明顯,冬季盛行偏北風、夏季多為偏南風,全年以西南風最多。年平均風速2.4米/秒。夏初常出現乾熱風,以5月24日至29日出現頻率最高。

河流

襄城縣屬淮河流域,境內有大小河流16條,遍及全縣16個鄉(鎮),多為西北——東南流向,總長299.5公里,包括北汝河、潁河、馬黃河、葦子河新范河、高陽河、上綱河、柳葉江、南北涅河、馬拉河、運糧河、柳河、湛河、小泥河、文化河。其南部為沙汝河水系,東部屬潁河水系。北汝河、潁河兩條主幹河流,自西部、西北部入境,流經11個鄉(鎮),總長69.9公里,承接境外3個地區12個縣的經流水;境內支流有14條季節性排澇河道,系西北——東南、南北及西南——東北流向,分布在全縣16個鄉(鎮)。

自然資源

土地

土地資源

全縣總土地面積1345500畝,其中耕地82萬畝,占全縣總土地面積的61.56%。

土壤

襄城縣地處黃淮平原西緣,土壤為黃洪沖積形成。據1982年土址普查,全縣共有3大土類、6個亞類、24個土種,淨土地總面積為111.58畝,三大土類包括褐土類、潮土類、砂礓黑土類。其中褐土類面積最大,為全縣地帶性土壤。

地表水
襄城縣地表水相當豐富,但時空分布不均,可利用量不大。地表經流與自然降水相一致,多雨季節強度大而集中,形成經流流失。山崗平原和自流區常年經流量合計為1.42億立方米,水庫僅能控制359萬立方米。所產生的經流,多隨河道排出境外。

過境水量年均達11億立方米以上。以北汝河流量最大,年達9.47億立方米。白龜山水庫常年可供水(北汝河南岸)0.226萬立方米,設計澆地4.3萬畝。

地下水

地下水系全縣灌溉用水的主要來源,由於自然降水時空分布,地貌、土質岩性、埋深等條件不同,形成了差異明顯的不同淺層水富水區:埋深15——30米、富水性0.1——2噸/時米的山丘弱富水區占全縣面積的25%;埋深1——5米、富水性為10——30噸/時米的中原中等富水區占全縣面積的48.4%;兩者過渡地帶埋深5——10米,富水性為5——10噸/時米的中原中等富水區占全縣面積的26.6%。

水質

全縣所有井、河、坑水均可用於灌溉,尚符合生活飲用。縣域西南部山區,有兩處天然優質礦泉水,一在紫雲鎮紫雲山蔣溝村;二在湛北鄉仙翁山侯樓村,均屬低鈉重碳酸型水,富含游離二氧化碳、硒等十幾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

礦藏

煤炭
縣境煤炭主要分布在南部和西南部山區。遠景儲量約為20億噸左右,保有儲量為14.1億噸,約占平項山煤田總儲量的17.2%。煤炭儲量大,質量好,分布集中。

石油

據河南省地質隊勘探,豫東低凹地帶含油層面積達1000平方公里。襄城縣麥嶺鎮處該地區西部,含油層較厚。

礓石

襄城縣礓石資源豐富,總儲量約1.17億立方米,多分布在崗丘地區,礓石是一種生產水泥的主要原料。

紅石

襄城縣紅石質優量大,總儲量約37億立方米,以色紅、無毒、細膩、堅韌而久負盛名。

經濟發展

襄城縣襄城縣

2015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03億元,增長8.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17.3億元,增長8.2%;固定資產投資241.8億元,增長18.2%;社會消費品零售額67.6億元,增長12.9%;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2.63億元,增長13.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07元,增長9.5%;農民人均純收入12599元,增長10.5%。
在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中,襄城縣在全國的位次由2001年的700位躍到2007年的305位,前移了395個位次;2008年,第九屆全國縣域經濟綜合排名位次中,襄城縣排247位,比2007年前移了58個位次。在第九屆中國中部六省百強縣基本競爭力評價中,居第51位,比2007年的第61位前移了10個位次。在全省2011年綜合實力排序中,由2008年的27位上升到23位,曾連續兩次進入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十快縣”序列。
全縣三次產業結構由2001年的34.5:31.5:34最佳化為2013年的13.2:66.9:19.9。2013年全縣二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86.8%,比2001年提高21.3個百分點。

農業

襄城縣大力發展優質糧食、名優蔬菜、優質菸葉等產業,逐步形成了東部優質糧、北部優質煙、中部綠色菜、西部規模養殖的塊狀農業產業帶。糧食生產連續六年保持增產,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縣蔬菜種植總面積達37萬畝,是許昌市“花菜藥”三大特色農業之一,2009年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蔬菜重點區域規劃基地縣”。菸草現代化生產水平大幅提升,建成了國家級現代菸草農業示範鄉、示範村。畜牧養殖業快速發展,被確定為全國生豬調出大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積極推進,培育各類農業產業化企業150家。2007年以來,全縣累計投入林業專項資金6000多萬元,林木覆蓋率達到28.5%,被評為河南省林業生態縣。

工業

襄城縣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發展園區經濟為載體,努力實現工業經濟的集聚集約規模化發展。建有2個省級產業園區。城南煤焦化循環經濟產業園已成為目前國內產業鏈條最長的循環經濟產業園區,被命名為河南省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上海寶鋼、中國電力投資總公司、中國石化、平煤集團等大型企業先後入駐園區;其中年產3600噸高純矽烷氣項目,技術世界領先,產品填補國內空白。城北產業集聚區培育了新能源、裝備製造、服裝製鞋及衛生用品等主導特色產業,被確定為第一批省級產業集聚區;全球最大的太陽能薄膜發電企業--漢能控股集團投資50億元,在產業集聚區開工建設河南襄城600兆瓦建築一體化薄膜太陽能幕牆製造基地項目,產業發展勢頭強勁。2014年,兩個產業園區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60億元,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03.3億元,利稅67.6億元。襄城縣產業集聚區榮獲“2014年度河南省十快產業集聚區”稱號,並晉升為一星級產業集聚區。襄城煤焦化循環經濟產業園以較強的綜合實力被省政府相關部門批准晉升省級產業集聚區,成為襄城縣第二個省級重點產業集聚區。

社會

教育

襄城縣在“321工程”紮實推進,襄城高中順利進入河南省首批示範性高中行列;襄城實驗高中易地新建工程進展順利,並通過市級示範性高中驗收;縣三高成為國家級骨幹縣級職教中心;國小的布局調整及建設工程已全面啟動。2005年,國小適齡人口入學率達100%,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達98%。全縣高中在校生總數突破1萬人,比2000年翻一番,中、高招成績連年保持全市領先位置。

交通

襄城縣自古扼南北道路要衝,通東西舟楫之便,素有“九省通衢”之稱。南距煤城平項山20公里,北距古都許昌40公里,東距內陸特區城市漯河45公里,境內鐵路縱橫交錯。漯寶、平禹鐵路貫穿境內,東接京廣,北通隴海,西連焦枝。G311線、S329線、豫20線、S103線等國道、省道呈米字形交匯縣城,許平南高速公路穿境而過。

城市建設

2014年,襄城縣科學推進新型城鎮化,國家發改委專家組成功在該縣舉辦城鄉一體化座談會,高標準編制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並被確定為全國城鎮化建設聯繫點。中心城區實施城建項目20個,完成投資24.6億元;10條城區道路加快建設,完成老城區自來水管網改造3200米,更新節能路燈1900盞,新增果皮箱300個,新建公交站點10個,路網、管網、供排水等市政設施更趨完善。棚戶區(城中村)改造有序推進,開工建設安置房2232套,面積31.3萬平方米。修繕“汝水虹橋”,新修河堤觀光道路21公里。5箇中心鎮區實施項目19個,完成投資5.08億元。嚴厲打擊私搭亂建,清潔家園和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成效明顯,城鄉面貌煥然一新,順利通過省級衛生縣城複審驗收。

經濟社會公平度

2015年6月,人民論壇評測中心對河南省108個縣市的經濟社會公平度進行了測評、排名、比較和進一步分析,並在《國家治理》周刊上公布。指標1底線公平度排名中,襄城縣位居河南省108縣市第5位,綜合排名全省108個縣市中位列第4位。

旅遊景點

白塔寺
白塔寺在河南省襄城縣的西北方,坐落在郭村。
百寧崗五嶽廟
百寧崗五嶽廟為許昌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河南省襄城縣東南20公里,329省道轉縣道溝丁路可直達,南距平頂山市區30公里,北離許昌市區45公里,東距漯河市區40公里。
百寧崗五嶽廟是以道教文化為主、以農業觀光相輔之的旅遊景區。百寧崗五嶽廟初建於漢,規模於晉,歷代修葺,大小殿堂25座,占地50餘畝,常住道眾70餘人。五嶽殿為五嶽廟的主殿堂,供奉有五嶽大帝神像,是百寧崗譽為“中州神仙皇京城”的重要標誌之一。
紫雲山風景區
紫雲山風景區地處河南省襄城縣境內,311國道,鄭南、許南公路穿境而過,距鄭、汴、洛、宛均百餘公里,平、許、漯15-60公里,與石人山飛少林寺、乾明寺聯為一體。景區由九山十八峰,五湖一條河和眾多文物古蹟組成,面積40多平方公里。
乾明寺
乾明寺位於河南省襄城縣城南三里許,坐首山而向汝水,西臨國道。乾明寺始建於隋初,全盛於唐宋,元初曾遭兵焚,明代恢復重建。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隋朝國師天台宗智者大師是本寺之開山祖師。
大陳閘
大陳閘是潁汝灌區南水北調系列工程之骨幹工程。閘身總寬140米,東西排列12孔,閘高8米。
毛主席視察襄城紀念館
毛澤東主席視察襄城紀念館始建於1968年,1993年重修擴建,2008年進行了改造整修。紀念館現占地2000平方米,展廳220平方米,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許昌市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毛澤東主席視察襄城紀念館”門額由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耿飈題寫。毛澤東主席全身銅像高5.8米,大理石基座上鐫刻原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德生題寫的“毛澤東主席視察襄城紀念像”。展廳以毛澤東主席及黨和國家其他領導人的視察情景為中心,展現了襄城菸草生產源遠流長的歷史和對全國菸草生產的貢獻。後院由百塊古今名人書畫石刻組成的環形碑廊,與展廳、古亭、兩廂配房相互輝映,呈現出清幽、典雅、肅穆的氛圍。
龍王廟
龍王廟位於姜莊鄉廟坡村,歷史悠久。
文廟
文廟位於縣城老城區偏西北(原城關一小),座北朝南,為河南省1963年公布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廟為紀念教育家孔子和弘揚儒學而建。廟始建於唐貞觀二年(628年),金初戰亂遭毀,元至大、至治年間曾兩次修葺,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改、擴建。擴建後規模宏大,形成南北長192米,東西寬118米,占地22656平方米的建築群。

人文典故

襄城之野,河南省襄城縣遠郊。語出《莊子·徐無鬼》:“黃帝將見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為御,昌寓驂乘,張若、謵朋前馬,昆閽、滑稽後車;至於襄城之野,七聖皆迷,無所問塗。
典故原文
黃帝將(1)見(2)大隗【weǐ】(3)乎具茨(4)之山,方明為御,昌寓驂【cān】乘,張若、謵【xí】朋前馬,昆閽【hūn】、滑稽【gǔjī】後車;至於襄城之野(5),七聖皆迷,無所問塗。適(6)遇牧馬童子,問塗(7)焉,曰:“若(8)知具茨之山乎?”曰:“然(9)。”“若知大隗之所存(10)乎?”曰:“然。”黃帝曰:“異哉小童(11)!非徒(12)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請問為天下(13)。”小童曰:“夫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矣,又奚事焉!予少而自游於六合之內,予適有瞀【mào】病,有長者教予曰:‘若乘日之車而游於襄城之野。’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復游於六合之外。夫為天下亦若此而已。予又奚事焉!”黃帝曰:“夫為天下者,則誠非吾子之事。雖然,請問為天下。”小童辭(14)。黃帝又問。小童曰:“夫(15)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16)!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17)!”黃帝再拜稽首(18),稱天師而退。
注釋(1)將:打算。(2)見:拜訪。(3)大隗:傳說中的神名。(4)具茨:山名,在滎陽密縣(今河南省密縣)(5)襄城:今河南襄城縣。野:遠郊為野。(6)適:恰巧。(7)塗:通“途”,即路。(8)若:你。(9)然:是的,表應答。(10)所存:所在的地方。(11)異哉:了不起啊。異:不尋常的。(12)非徒:不但,不只。徒:僅僅(13)為天下:治理天下。(14)辭:謝絕。(15)夫:發語詞(16)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這與牧馬有什麼兩樣。奚:何,什麼。以:有。異:不同。乎:相當於“於”、“與”、“跟”。(17)而已:罷了。(18)稽首:叩頭。
譯文
黃帝到具茨山去拜見大隗,方明趕車,昌寓做陪乘,張若、謵朋在馬前導引,昆閽、滑稽在車後跟隨;來到襄城的曠野,七位聖人都迷失了方向,而且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問路。正巧遇上一位牧馬的少年,便向牧馬少年問路,說:“你知道具茨山嗎?”少年回答:“是的。”又問:“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麼地方嗎?”少年回答:“是的。”黃帝說:“這位少年真是特別啊!不只是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請問怎樣治理天下。”少年說:“治理天下,也就像牧馬一樣罷了,又何須多事呢!我幼小時獨自在宇宙範圍內遊玩,碰巧生了頭眼眩暈的病,有位長者教導我說:‘你還是乘坐太陽車去襄城的曠野里遊玩。’如今我的病已經有了好轉,我又將到宇宙之外去遊玩。至於治理天下恐怕也就像牧馬一樣罷了,我又何須去多事啊!”黃帝說:“治理天下,固然不是你操心的事。雖然如此,我還是要向你請教怎樣治理天下。”少年聽了拒絕回答。黃帝又問。少年說:“治理天下,跟牧馬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呢?也就是去除其中危害馬群的劣馬罷了。”黃帝聽了叩頭至地行了大禮,口稱“天師”而退去。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