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色加工業

褪色加工業

褪色加工業,指的是把廢布角料褪色加工的粗放型經營。江南廢布角料褪色加工點發展最早可追溯到清代。原來加工點僅分布在宜山鎮範圍內,主要用小容量的瓷缸進行少量加工。

概述

褪色加工業指的是把廢布角料褪色加工的粗放型經營。
江南廢布角料褪色加工點發展最早可追溯到清代。原來加工點僅分布在宜山鎮範圍內,主要用小容量的瓷缸進行少量加工。隨著江南一帶再生紡織業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後興起大批家庭作坊小工業,根據市場需要從事再生紡織加工製造,對經漂白的廢布角料的需求大量增加,使褪色加工點數量逐步增多,並向周邊地區擴散。1991年,從外地引進褪色劑新配方後,大大提高了褪色加工量和褪色效率,各加工業主紛紛改用容積較大的磚混結構褪色池,由於這一行業占地少投資省,收益快,工藝簡單,容易效仿,各地農戶紛紛上馬,到99年,江南一帶褪色加工達到了高峰。
“小褪色”加工,是把各種雜色廢布料用次氯酸鈉(鈣)溶液浸泡從而使纖維褪色變白的加工過程,工藝比較落後,屬於典型的粗放型經營範疇。其產生的褪色廢水成分複雜,治理難度大,對水源地特別是地下水源污染危害嚴重。

溫州整治褪色加工業

平陽

平陽局開展對褪色加工業進行專項整治
發布日期:2005-10-20
為加強環境保護,打擊無證無照褪色加工業,目前,平陽縣工商局決定對褪色加工業進行專項整治。
隨著周邊縣對褪色加工業整治力度的加大,相當一部分的褪色加工業戶紛紛搬遷到平陽縣,從事非法經營活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平陽縣已有11個鄉鎮,共76戶無證無照褪色加工點,這些非法經營點的存在,給該縣的水域造成了嚴重的污染。根據縣委、縣政府的要求,為加強環境的保護,打擊無證無照褪色加工業,縣局決定開展對褪色加工業進行專項整治。
據悉,此次專項整治共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10月13—15日)為調查摸底階段,第二階段(10月16—21日)為打擊取締階段,第三階段(10月22—31日)為檢查整改階段。同時要求各所(分局)要積極配合當地政府開展工作,嚴格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堅決打擊無證無照褪色加工業。

蒼南

2004年09月01日17:02 溫州新聞網
溫州新聞網9月1日訊息:蒼南縣今天召開再生紡織行業褪色污染整治動員大會,打響了全面整治褪業污染攻堅戰的第一槍。溫州市副市長張苗根、市環保局局長葉鋼煉、市工商局局長何包葉及蒼南縣四套班子主要領導參加會議。
褪色加工是蒼南縣再生紡織業初始加工環節,近幾年發展迅速,目前全縣褪色池總數已超過4500個,主要分莢詬孟匾松健⒘?鄣?個鄉鎮120多個村居。年加工廢布角料總量25
萬噸以上。由於沒有任何污染防治措施,大量褪色廢水全部直接排放入當地河道,對水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其中化學需氧量和氯離子等主要污染因子均超過“污水綜合排放標準”的幾十倍甚至百倍以上,成為蒼南縣水環境污染的一大公害。一些褪色無效的廢布角料還直接倒入河道或就地焚燒,造成河道淤積、大氣污染,直接影響到民眾的身體健康和正常生活,對一些交通幹道環境和當地村容村貌也造成極大損害。
4月份以來,溫州市委、市政府對“五小”排污企業和區域性、行業性重點污染整治工作作為當前溫州生態市建設的主要任務,並將蒼南再生紡織行業褪色污染列為重點整治項目。
據了解,本次專項整治將結合安全生產“鐵網行動”,結合違法占地、違章建築大拆違行動,調動各方力量,狠抓落實規範,保持嚴打高壓態勢,力保整治工作全面推進,取得成效。

瑞安

瑞安堅決打擊非法褪色加工業
2006年初,蒼南小褪色加工業在經全面整治後,部分加工點向瑞安市陶山、湖嶺片區各鄉鎮轉移,這些褪色加工點在生產過程中大量排放有毒有害物質,嚴重破壞耕地和農村生態環境,污染飛雲江流域水體,已嚴重威脅當地生態環境安全。瑞安市陶山環管所在陶山、湖嶺片區當地政府和該市環保局的領導下,聯合各職能部門進行聯合執法,依法對小褪色加工點進行統一打擊取締,現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到2006年7月底,該所共打擊取締陶山、湖嶺片區非法褪色加工點22家,搗毀褪色池76個,對非法褪色布角料進行了焚燒和清運。特別是針對那些經打擊後死灰復燃,偷偷摸摸再次進行褪色加工的加工點,該所加大打擊力度,用分割機將用鐵架搭建的違章建築進行分割,對用以褪色的鍋爐、離心機也進行分割,徹底斷絕其恢復生產的能力。在當地政府及有關職能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全所同志辛苦努力下,陶山、湖嶺片區小褪色加工點蔓延的趨勢已得到有效的遏制,小褪色加工點都已停止生產,下一步,該所仍將加大監管巡查力度,發現一家,取締一家,堅決杜絕小褪色加工污染,保護好西部山區人民的藍天碧水。

膠州整治褪色加工業

膠州開展“小褪色”加工業專項整治
為進一步加強生活飲用水源環境保護,保障全市人民飲用水安全,膠州市水利局、環保局、公安局、監察局等七部門聯合,對全市“小褪色”加工業開展專項整治,並於8月21日正式啟動。
“小褪色”加工,是把各種雜色廢布料用次氯酸鈉(鈣)溶液浸泡從而使纖維褪色變白的加工過程,工藝比較落後,屬於典型的粗放型經營範疇。其產生的褪色廢水成分複雜,治理難度大,對水源地特別是地下水源污染危害嚴重。根據前期初步調查,膠州市“小褪色”加工業戶約有50家,大多集中在膠萊鎮。
膠州市七部門首先召集膠萊鎮政府、膠東鎮政府及有關村支部書記和加工業戶,召開了動員會,並於8月23日至25日逐家下達了限期拆除通知,要求在9月8日前自行拆除所有“小褪色”加工設施,同時利用各種媒體宣傳“小褪色”加工對水源地的危害。對發布通告後不能自行停止“小褪色”加工的業戶,七部門將聯合進行強制拆除,堅決取締,並沒收加工原料、機械,集中銷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