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釉剔刻花瓷扁壺

褐釉剔刻花瓷扁壺

褐釉剔刻花瓷扁壺,於1985年徵集於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

藏品簡介

高:33.3厘米
口徑:9厘米
腹徑:32厘米
用途:背水用具
所處時期:西夏
徵集時間:1985年
徵集地點: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

詳細信息

此扁壺小口,卷沿,口沿一側有堆刺紋,短頸,雙系,腹部扁圓,正面飾兩組褐釉剔刻牡丹花紋,背面置圈足。這類瓷扁壺是由皮囊壺發展而來,邊緣附加的堆刺紋則逼真地再現了皮條縫製的痕跡。

歷史淵源

西夏瓷器的燒造受定窯和磁州窯等北方窯系的影響較大,但與同時期的宋、遼瓷器相比,在胎質和釉色方面還有一定差距。西夏瓷器雖然深受中原瓷器的影響,但在造型風格和裝飾方面卻具有著自己獨特的民族特色,創製了一些獨具本民族特色的器型,扁壺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
西夏扁壺的裝飾主要以植物紋為主,也有動物紋。植物紋中有蓮花紋和牡丹紋,以牡丹紋為多,主要有纏枝牡丹、串枝牡丹、折枝牡丹三種。動物紋有魚紋和鹿紋。
西夏扁壺從早期到晚期一直生產,產品數量大,製作精美,主要有兩種類型,較大者為圈足扁壺,由兩個淺腹缽對接粘合而成,其接縫處常以附加堆紋進行彌合,腹側上下分別置兩耳或四耳,腹部中央有圓形圈足。該造型設計合理,口小腹大,用以盛酒、水或奶,不易溢出。圈足置腹中央,只要將口塞住,壺可平放,這樣重心矮,加之有圈足支撐非常穩固。腹側有耳可供穿帶,適宜掛在馬背或駝背上。另有一種小型扁壺,其器形與大型扁壺相似,不置圈足,體態輕盈,腹側置雙耳以便穿帶隨身攜挎,簡便實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