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民社

“裕民社”前身是蒲城縣上王鎮一個財東家私建的“三義社”班底。由於常受國民黨軍、政、警、憲以及地方反動勢力的欺凌,後交給傷兵醫院,改名“裕民社”。因醫院勢小,又到臨潼縣櫟陽鎮投靠曾被蔣介石,胡宗南器重,在軍隊中任過要職的霍景生等,改名"景存社"。

秦腔班社。民國三十二年(1943)春,在邊區旬邑縣馬欄鎮成立。供給制。“裕民社”前身是蒲城縣上王鎮一個財東家私建的“三義社”班底。由於常受國民黨軍、政、警、憲以及地方反動勢力的欺凌,後交給傷兵醫院,改名“裕民社”。因醫院勢小,又到臨潼縣櫟陽鎮投靠曾被蔣介石,胡宗南器重,在軍隊中任過要職的霍景生等,改名"景存社"。
民國三十一年十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在延安召開高級幹部會,關中分區“八一劇團”為會議演出秦腔戲,深受民眾歡迎。西北局與各地委都紛紛向中共陝西工委和關中分區地委要人才,省工委汪鋒書記,給當時蔣管區臨潼櫟陽鎮學校校長楊宜漢(地下黨員、中共關中心縣委書記、當時兼任櫟陽鎮國民兵團政訓員)和人稱二鎮長的王知德(地下黨員)寫信,讓其設法在蔣管區搞個劇社拉到邊區。在我黨渭北工委很多地下工作者的努力下,克服重重艱難險阻,於民國三十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終於將活動於關中渭南一帶的“景存社”全體人員安全的送到了邊區。省工委把進邊區到馬欄的“景存社”改名“裕民社”。
在馬欄的“裕民社”成員有指導員王知德,隊長劉化林,學生班長王志學,教練楊安民,旦腳陳新民、代彥芳(跳蚤紅)、辛化勤(後門紅),文小生呂川傑(天才),貧生吳均尚,武生陳秦祥、雷秦秀,鬚生王鋒章(東娃)、陳昌(昌娃子)、梁文義(福娃),大淨張明勛,毛淨張明信,文丑李嘉華(四撮毛),武丑孫秉娃等七十餘人。演出劇目有《三滴血》、《精忠報國》、《玉鏡台》、《濟南案》、《青梅傳》、《玉龍簪》、《雙明珠》(前後本)、《軟玉屏》(前後本)、《彩樓配》 (前後本)和《殺四門》等。
在馬欄三個月的學習和演出,使這些在蔣管區嘗盡艱難辛酸的“戲子”深深感到了邊區人民與幹部兄弟般的關懷,決心在革命隊伍里以文藝服務於人民大眾。已調任邊區文協主席的趙伯平書記,隨後又親自到馬欄接“裕民社”到了延安,合併入“民眾劇團”。為邊區民眾劇團增添了新生力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