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較量——辛亥沉思錄

第一章英國人的貿易戰爭 第三節美國人的文化戰爭 第三節法國人的宗教戰爭

圖書信息

書 名: 被遺忘的較量——辛亥沉思錄
作 者:馬元之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2年01月
開本: 16開
定價: 32.00 元

內容簡介

中國近代史上,辛亥革命是一個標誌性的分水嶺,是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變革。
基於辛亥年的“辛亥革命”,是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推翻清朝專制統治、建立民主共和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一般的狹義理解認為,辛亥革命是自1911年(中國農曆辛亥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開始,到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建立這一段時間的革命事件;而廣義的辛亥革命,是指自清朝末年(一般是指自1898年慈禧太后發動的“戊戌政變”後)開始,到20世紀初滿清政府被推翻期間發生的所有革命運動。
辛亥革命的歷史真相是什麼?它遵循著怎樣的邏輯?有哪些經驗教訓值得汲取?還有怎樣的新視角、新見解?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是一個沉思的契機。
《辛亥沉思錄》是一本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書,同時也是一本借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來沉思中國百年屈辱歲月的“祭文”。它以廣義辛亥革命概念為立足點和分界點,以中西、新舊、南北人物對比為切入點和基礎,通過比較手法,結合客觀時勢,從“人與人的較量中”分析述論中國的屈辱歷史。
由於影響中國近代史的人物眾多,本書只是選擇近代中國舞台上各種對立勢力的典型代表加以敘述、評析,而不是人人俱到;在述評某個人物時也是詳略結合,突出重點,而不是面面俱到。

作者簡介

馬元之,原名馬澤文,新聞從業者。西安交通大學貿易經濟專業畢業,在財經、歷史、傳媒方面有所涉獵,並有多篇相關文章發表。曾供職於陝西電視台、北京電視台,現供職於新華社,從事過記者、編輯、分析師等工作。近年來在業餘時間一直從事“歷史三部曲”的著記工作。

編輯推薦

英國人的“貿易戰爭”源自何處?
美國人的“文化戰爭”有多恐怖?
法國人的“宗教戰爭”有何實質?
俄國人的“疆土戰爭”有何居心?
日本人的“人性戰爭”有多殘忍?
中國近代史上的抗爭圖存為什麼屢屢失敗?
歷史為什麼會選擇孫中山及其革命?
清政府為何會走向敗亡?
南京臨時政府為什麼會成為名副其實的“臨時”政府?
民國的歷史為何如此紛亂?歷史的歸宿在哪裡?
……
辛亥革命前,外國人打敗了中國人
辛亥革命後,中國人打敗了中國人
只有當一個民族真正站起來的時候,
才能正視和反思她曾經屈辱的歷史。
《被遺忘的較量(辛亥沉思錄)》不是一本歷史教科書,但這是一段每箇中國人不可不讀的歷史。

媒體評論

從“甲申三百年祭”到“辛亥一百年祭”
1944年,是中國農曆的甲申年,也是大明王朝滅亡三百周年。由此上溯五個甲子周期,即三百年前的甲申年,是明朝崇禎17年,即1644年。這一年闖王李自成率兵進京,崇禎皇帝自縊身亡,明朝宣告覆滅,而隨後李自成領導的大順政權又被清兵和吳三桂的勢力迅速剿滅。這一段讓人驚心動魄的歷史,成為後世每一個執政者不可忽視的前車之鑑。
在1944年,也正是中國人民為奪取抗日戰爭最後勝利而奮力拚搏的時候,此時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力量空前壯大,而國民黨則竭力強化其反共專制統治。當時,幾乎各黨派、政界、學界,都把紀念甲申三百年的活動,看成是一次借用明朝滅亡抨擊國民黨統治,“使民主運動推進一步”的政治活動。當時被譽為革命文化界領袖的郭沫若撰寫了《甲申三百年祭》一文,在《新華日報》上發表,引起巨大反響。
《甲申三百年祭》全文一萬六千多字,文章首先闡述了在明朝末年,政治腐敗,災荒嚴重,崇禎皇帝昏庸,結果引起農民起義,導致亡國之禍;其次敘述李自成領導的起義隊伍由小到大,終至推翻明朝統治,占領北京的經過;文章最後論述李自成占領北京之後,被勝利沖昏了頭腦,輕視敵人,生活腐化,“紛紛然,昏昏然”,終被清兵和吳三桂的勢力打敗的結果。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在北京僅僅住了40天,其剛建立不久的大順政權就迅速土崩瓦解。
《甲申三百年祭》緊緊抓住甲申年中明王朝、李自成、清兵和吳三桂等各種政治力量的角逐、交替,從明王朝的腐朽統治和李自成農民起義的對比敘述中,揭示了明王朝滅亡的必然性;郭沫若在文章中既歌頌了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同時又沉痛總結了其最後失敗的原因,“在過短的時間之內獲得了過大的成功,這卻是李自成以下的如牛金星劉宗敏之流,似乎都沉淪進了過分的陶醉里去了”。(注釋:《甲申三百年祭》,郭沫若,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縱聲色,奪名利,掠財物,殺功臣,在戰略上、組織上、作風上都犯下了嚴重的錯誤,終於釀成歷史的大悲劇,其敗如風捲殘雲”。(注釋:《郭沫若、毛澤東與〈甲申三百年祭〉》,《黨史信息報》周刊第612期,2004年3月17日。)
明朝滅亡以及李自成大順政權被清軍和吳三桂的力量打敗後,1644年,清順治帝定都北京,建立全國政權,從此中國進入清朝的歷史統治中。
清朝入關後,出現了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幾位開明能幹之君,採取了一系列勵精圖治的舉措,讓中國經濟社會得到迅速發展。至18世紀中葉,中國封建經濟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出現了“康乾盛世”的局面,國力強大,秩序穩定。
在清朝歷史上,其人口數量是歷代封建王朝最高的,清末時達到四億以上;清朝開疆拓土,鼎盛時領土達1300多萬平方公里。
清朝在走向繁榮鼎盛的過程中,也積累了許多弊病。如加強思想鉗制,加大中央集權,尤其是對外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拒絕外國先進思想和技術的傳入,致使晚清的中國大大落後於同時代的西方國家。
大清王朝其實自乾隆末年開始,就逐漸走向了腐化衰落,政府統治保守僵化,執政能力衰退弱化。而自1840年起,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中法戰爭、甲午戰爭、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這些內憂外患的因素接踵而至,中國連遭重創,華夏沸騰,生靈塗炭。晚清歷史一路走向衰亡,到了清朝末年,大清江山處在風雨飄搖之中。
明朝滅亡二百六十餘年後,清朝也走到了燈枯油盡的境地。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城的一聲槍響,打響了武昌起義,一場千古未有之革命噴薄而發,這就是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敲響了清王朝的喪鐘,之後各省紛紛宣布獨立,清朝的統治走向瓦解。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後一位皇帝宣統皇帝溥儀退位,統治中國268年的清王朝退出歷史舞台。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專制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主共和政權,開啟了民主共和的新紀元。然而,在辛亥革命之後,當1912年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接下來發生的事卻是革命黨人始料不及的:袁世凱竊國、二次革命失敗、軍閥開始混戰……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卻只留下一個民主共和的空殼。中國在其後的近40年中,內外戰爭從未停止過。
如今,辛亥革命已經過去百年,如同明朝滅亡的甲申年一樣,辛亥年也“不失為一個值得紀念的歷史年”,而且其歷史地位和意義遠比“甲申年”重要得多。在這一年,規模宏大的民主革命使清朝專制的王權統治趨於崩潰,而隨後由於種種壓力和錯誤,卻不幸換來了袁世凱的專權,此後中國又進入多年的混亂動盪時期。
歷史不會重演,但總會驚人地相似。清末民初的歷史,即清朝的滅亡和辛亥革命的興起以及南京臨時政府的失敗這個歷史大變革時期,在一定程度上,同明末的歷史情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同明朝的滅亡和李自成農民起義的興起以及大順政權的滅亡這一段歷史頗為相似。而這一切又跟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所述的明王朝、李自成、清兵等各種力量的角逐交替一樣,清末民初的歷史浮沉也與當時活躍在中國政治、社會上的各種力量有關。
在清末民初,即辛亥革命前後,也包括辛亥革命在內,中國大地上的封建守舊勢力、新興革命勢力、外來侵略勢力、立憲保皇勢力等各種力量,相互鬥爭博弈,此消彼長,“你方唱罷我登場”。列強入侵、革命驟起、清帝退位、孫中山讓位、袁世凱接位、軍閥混戰……各種政治力量的角斗從為停止過。當時在中國的政治舞台上,外來勢力的入侵和國人的反抗鬥爭,舊官與新貴的互爭,黨同伐異,朋黨之風等大肆盛行,諸如明朝末年的各種勢力紛爭又再重演,甚至更激烈、更殘酷。
例如,站在舊王朝的滅亡角度上來講,清朝的滅亡同明朝的滅亡具有很強的相似性。在清朝的滅亡過程中,同明末李自成農民起義、滿清入關以及吳三桂叛變等力量及因素一樣,把清政府推向覆滅境地的,也是多種力量及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清政府的滅亡與革命黨人的起義有關,也與新軍的反正,農民民眾的暴動,立憲派與外國列強對清政府的拋棄及袁世凱的背離等這些力量及因素有很大關係。
而且,同明朝滅亡的關鍵性因素在於明朝統治者政治腐敗、昏庸無能等自身原因一樣,導致清政府滅亡的關鍵原因也在於其自身。晚清時期,清政府保守僵化,統治者昏庸腐化,到了清朝末年,腐朽專制的王朝陷入到嚴重的統治危機中,最終在辛亥革命的炮火聲中走向滅亡。
另外,站在新政權的失敗角度來講,孫中山領導的南京臨時政府的失敗,同李自成領導的大順政權失敗一樣,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最後在清兵和吳三桂等勢力的聯合絞殺下歸於失敗;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也始終處在各種壓力之下,來自立憲派、舊官僚和外來列強的壓力,使得臨時政府最終不得不向袁世凱勢力做出妥協。
同時,與李自成大順政權滅亡的關鍵因素在於其自身“紛紛然,昏昏然”一樣,導致南京臨時政府失敗的關鍵原因也在於其自身。南京臨時政府的領導核心同盟會在取得政權之後,進取意志減弱,隊伍變得渙散、保守甚至頹落,內部矛盾日益嚴重,妥協傾向不斷滋長。而立憲派、舊官僚、袁世凱正是利用了這一點,迫使革命派讓權。最終,民國政權落到了北洋軍閥代表袁世凱手裡,孫中山領導的南京臨時政府前後僅存在了短短3個月。
在每一個動盪激變的歷史關頭,其實都是各種力量鬥爭、博弈的關鍵時期。到了20世紀40年代中期,即民國末年,在國共兩黨聯合抗日即將取得勝利之際,國共兩黨各自所領導的勢力是當時中國政治、社會的兩大主要力量,尤其是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力量空前壯大,且雙方的戰爭也有一觸即發之勢。正是在這一背景下,1944年,郭沫若撰寫了《甲申三百年祭》一文。
《甲申三百年祭》發表後在當時引起極大關注,這一史論結合的雄文,不僅引發人們對歷史興亡的感嘆,同時激發人們對當時中國的現實和未來的思考。
國民黨作為當時執政黨,本應從明末歷史沉浮中吸取教訓,革新政治,廣開言路,以免重蹈覆轍。但當時國民黨宣傳部門卻認為這篇文章是在“影射當局”,指責其是“出於一種反常心理,鼓吹敗戰主義和亡國思想”,對其大張撻伐,大扣帽子,甚至對作者本人進行人身攻擊。
與國民黨相比,當時共產黨的態度則截然不同,該文得到了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視。毛澤東多次指出要從李自成起義的歷史中吸取教訓,並把《甲申三百年祭》作為中共整風的檔案之一。毛澤東在《學習與時局》的報告中曾強調:“我黨歷史上曾經有過幾次表現了大的驕傲,都是吃了虧的……近日我們印了郭沫若論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們引為鑑戒,不要重犯勝利時驕傲的錯誤。”(注釋:《重溫人亡政息的歷史教訓》,王戎笙,《求是》,2004年09期。)
1949年3月,在中共離開西柏坡向北平進發前,毛澤東又提起《甲申三百年祭》中李自成的教訓,他形象地比喻說:今天是進京趕考的日子,退回去就算失敗,我們絕不當李自成,李自成進京後就變了,我們一定要考個好成績。
儘管郭沫若撰寫《甲申三百年祭》的本意是借明末政治腐敗導致民怨沸騰而終於傾覆的歷史事實,進而揭露國民黨政治腐敗,喪失民心,希望國民黨引以為戒,警惕重蹈明亡的覆轍,但反而卻遭到國民黨的抨擊和仇視;而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卻以博大的胸懷,把《甲申三百年祭》作為黨的整風文獻,號召共產黨員把它當作警鐘和歷史的鏡子,從中吸取經驗教訓。這正是中共和毛澤東偉大的地方,也是共產黨能夠戰勝國民黨並取得最後勝利的一個重要原因。
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既寫了明王朝“其亡也忽焉”的史實,也寫了李自成大順政權“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悲劇,這實際上指出的是國家生命周期和歷史周期率的問題。
古今中外,每一個朝代的歷史演進幾乎都呈現出一定的周期現象,尤其是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每一個王朝都走不出興衰浮沉的周期規律。到了清末民初時期,即辛亥革命那一段天翻地覆的歷史,也恰應驗了清王朝“其亡也忽焉”,辛亥革命及南京臨時政府“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率。
對於清朝的滅亡,如果再按照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提出的文明“生命周期”理論來對照分析,在辛亥革命前後它也走到了生命周期的死亡階段。——該理論指出,一個國家在強大的過程中,“統治者”往往會發生蛻變,這會致使文明(國力)衰落,最後導致國內革命的爆發;在“下層階級”革命與“外來勢力”的共同衝擊下,內外危機並發,最後導致文明解體、滅亡。
清朝自嘉靖皇帝開始,最高統治者就發生蛻變墮落,如道光、鹹豐、同治、光緒等皇帝,幾乎是一代不如一代,他們失去了當初開國者的那種奮力開拓進取的精神,這也導致了國力的衰落;緊接著,各種矛盾的積累引發了國內革命的爆發;然後在內部革命與外來侵略的衝擊下,內外危機迸發,最終導致清朝解體、滅亡。
清朝滅亡後,經過民國那一段紛亂歷史建立起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關於中國將如何跳出歷史興衰的周期率,走出國家生命周期的緊箍,走上一條持續發展之路,1945年7月,在毛澤東與黃炎培的一次談話中,似乎給出了其中的一個答案。黃炎培說:“我生六十多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不少單位都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歷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總之,沒有能跳出這個周期率。中共諸君從過去到現在,我略略了解了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條新路,來跳出這個周期率的支配。”
毛澤東答道:“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個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注釋:《重溫人亡政息的歷史教訓》,王戎笙,《求是》,2004年09期。)
辛亥革命正是一場推翻封建專制統治、建立民主共和的民主革命,它喚醒了國民的民主意識,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社會民心,由此也開闢了一條跳出歷史興衰周期率的新路。而如何讓“讓人民來監督政府,人人起來負責”,讓“政府不敢鬆懈”,不使“政怠宦成”與“人亡政息”,這個革命似乎“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這也正是我們今天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最大要義之一所在。

圖書目錄

序一 從“甲申三百年祭”到“辛亥—百年祭”
序二 祭辱不是為了積恨
上篇 外國人打敗了中國人
第一章 英國人的貿易戰爭
第一節 亞當·斯密的智慧與原罪
亞當·斯密打敗了拿破崙
貿易建造的帝國
第二節 維多利亞女王的“為”與“不為”
鐵腕女王“赤膊上陣”
女王打敗了皇帝和太后
君主立憲戰勝了君主專制
第三節 英國人的貿易戰爭
虧本的買賣
不願下跪的英國人
可恥的鴉片貿易
“為自由貿易而戰”
“貿易戰爭”的擴大化
第二章 美國人的文化戰爭
第一節 華盛頓的美德與啟示
華盛頓的“政治神話”
“神話”背後的制度支撐
民主共和戰勝了君主專制
第二節 從“趁火打劫”到“門戶開放”
“中國皇后”號的到來
茶葉催生的“蝴蝶效應”
第三節 美國人的文化戰爭
“庚款興學”的根本意圖
題後:令人恐怖的《十條誡令
精神支配比軍事控制更可靠
第三章 法國人的宗教戰爭
第一節 拿破崙的狂野及預言
“荒野雄獅”的誕生
擴張與失敗之痛
中國睡獅論”的由來
第二節 打劫“沉睡雄獅”
法國人的算盤
《黃埔條約》簽得很順利
第三節 法國人的宗教戰爭
對宗教事業的“執著追求”
“為保護聖教而戰”
宗教戰爭的實質
第四章 俄國人的疆土戰爭
第一節 彼得大帝的才智與強權
宮廷鬥爭的勝利者
從“小學生”到“俄國之父”
殘酷野蠻的崛起之路
第二節 康熙大帝的仁儒及短板
盛世之下的隱憂
截然不同的改革選擇
歷史的分道揚鑣
第三節 俄國人的疆土戰爭
“雙頭鷹”的疆土渴望
轉向東方
狂妄的“黃俄羅斯計畫”
最大獲益者
第五章 日本人的滅絕人性戰爭
第一節 明治天皇的維新及擴張
美國“黑船”的到來
從“以中國為師”到“脫亞入歐
軍國主義的種子
第二節 光緒皇帝的變法及妥協
光緒皇帝的奮力一搏
苦悶的皇帝生涯
差距在哪裡
第三節 日本人的滅絕人性戰爭
初露鋒芒
鋒芒畢露
兩強相鬥中國遭殃
瘋狂的“新大陸政策”
滅絕人性的戰爭
第六章 國家危機與救亡圖存
第一節 瓜分豆剖接踵來
從“瓜分豆剖”到“聯合行動”
全方位的侵略戰爭
“差異化”路徑選擇
第二節 天涯何處是神州
抗爭與圖存
晚清政府的最後一搏
屢屢失敗的抗爭與探索
下篇 新人打敗了舊人
第七章 革命派與保皇派的交鋒
第一節 孫中山的信念與奮鬥
愈挫愈奮的革命之路
為再造共和的努力
效法美國執共和主義
偉大的中國革命先行者
第二節 康有為的理想與蛻變
先進的中國人
頑固的保皇黨
人生的蛻變
被注定的悲劇
第三節 革命派與保皇派的交鋒
殊途不同歸
世紀初的大論戰
歷史的選擇
第八章 革命進行時
第一節 黃興的實行及前赴後繼的
武裝起義
投筆從戎做丈夫
屢敗屢戰的革命
有史必有斯人
甘當歷史的配角
第二節 新軍的反正與清政府的掘墓人
清政府培養了自己的掘墓人
山雨欲來風滿樓
1911年lO月10日這一夜
新軍為什麼革了清政府的命
第九章 新政府的建立與舊政府的滅亡
第一節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建立及潛在的危機
開國前的紛爭
新國家的誕生4及權力布局
新舉措與新氣象
新政府的危機
名副其實的“臨時”政府
第二節 清政府的滅亡及歷史的迴響
清政府的最後救命稻草
袁世凱的策略與籌碼
最後的“討價還價”
1912年2月12日這一天
推翻清王朝的六大主要力量
清政府滅亡的自身邏輯
歷史的迴響
第十章 北方的陰謀
第一節 袁世凱的權謀及皇帝夢
一路走向權力頂峰
扼殺民主共和
曇花一現的皇帝夢
三大功績與三大背叛
準害了誰
第二節 黎元洪的“柔暗”與誤國
寒微少年軍界新秀
被刀槍逼著當都督
民國初年的“同床異夢”
苦澀的總統生涯
第十一章 南方的抗爭
第一節 宋教仁的英氣與晦氣
立志於政法的“狂生”
民國藍圖的設計師
致力於政黨政治
血染民主共和
憲政試驗的犧牲品
第二節 蔡鍔的國格與人格
反省馴良懦弱的民族性格
袁世凱的恩怨糾葛
為國民爭人格
奉行“三大主義”
第十二章 軍閥混戰與國民革命
第一節 軍閥大混戰
武夫當國的亂局
混戰割據的年代
破壞力量造成的亂象
斷裂時代的反動代表
第二節 國民大革命
開闢新的道路
高歌猛進的北伐戰爭
“清黨分共”與新軍閥混戰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歷史的歸宿
各章節 進一步閱讀、參考與摘引資料
跋一 辛亥沉思錄
跋二 復興不是為了復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