袍哥會

袍哥會

袍哥會是清末民國時期四川(包括現在的重慶,以下相同)盛行的一種民間幫會組織名稱,在其他地區被稱為哥老會。袍哥會發源於晚清,盛行於民國時期,與青幫、洪門為當時的三大民間幫會組織。袍哥會在清代的四川曾經是少部分人的秘密組織,在辛亥革命之後,它長期成為四川大多數成年男性都直接加入或間接受其控制的公開性組織。袍哥會對四川社會各方面都有極為重要的影響,甚至在今天也能看到它的很多痕跡。這一特點,是中國其他任何地區都從未有過的。

產生

袍哥會袍哥會

袍哥會是清代中期在四川出現的秘密社會組織,是四川本地的遊民團伙“嘓嚕子”與從沿海傳入的天地會結合之後的產物。嘓嚕子是以清初入川移民中的未能安家墾地的遊民為主要成分形成的武裝團伙,至遲到乾隆初年即已有較大影響。乾隆八年(1743年),四川巡撫紀山奏稱:“川省數年來有湖廣、江西、陝西、廣東等省外來無業之人,學習拳棒,並能符水架刑,勾引本省不肖奸棍,三五成群,身佩兇刀,肆行鄉鎮,號曰'嘓嚕子'”(《清高宗實錄》卷二〇三)。第二年,御史柴潮生又上奏:"四川一省,人稀地廣,近年以來,四方遊民多入川覓食。始則力田就佃,無異土居,後則累百盈千,浸成游手。其中有等桀黠強悍者,儼然為流民渠帥,土語號為嘓嚕,其下流民聽其指使,凡為嘓嚕者又各聯聲勢,相互應援"(《軍機處錄副·御史柴潮生乾隆九年十一月初六日奏》)。這種流民集團為何叫嘓嚕子,迄今有多種說法,四川方言中至今仍把快速轉動呼為“guoluoguoluo”,這種武裝遊民集團被人們呼為"嘓嚕子",應是以其飄忽不定、往來迅速的特徵來稱呼的。也正由於最初是民間稱呼,字無定例,故而在四川各種文獻中又寫為"嘓嘍子"(唐樞:《蜀籟》卷二、民國《長壽縣誌》卷四)、"孤露子"(民國《華陽縣誌》卷五)。他們攜帶武器在社會上"結黨成群,流蕩滋事",內部有一定的紀律,有主事的首領,但全省並無統一的組織,各伙分別活動,無論水陸通衢還是深山老林,都有他們的蹤跡,也有的擴展到湖北貴州陝西等地活動。他們強悍好鬥,以搶劫為主要生活來源,但也參與船幫、鹽梟、保鏢等活動。但是他們一開始就具有明顯的反抗清廷的意識,例如他們有不少人"割去辮髮,作為記號",就是明顯的反清舉動。又如川北的嘓嚕子崇敬晚年抗清、死於清軍手下的著名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在梓潼大廟山文昌宮中保護張的塑像,"年年嘓嚕匪類假借神會,聚集謁之,求伊冥佑"(見安洪德《除毀賊像碑記》,碑存大廟山文昌宮)。這是更明顯的反清舉動。也正由於上述原因,嘓嚕子一直被官方稱之為"叛"、"亂"、"匪"、"邪"。嘉慶年間,川楚白蓮教大起義時,大批嘓嚕子加入,有的還成為主力和首領。

隨著白蓮教起義的失敗,嘓嚕子在各地都遭到鎮壓,但仍然在各地活動,還有不少人滲入到清軍與衙役之中。為了加強他們內部的組織聯繫,提高其生存、發展和與官府對抗的能力,他們逐步大量吸收了早已流傳入川的天地會的組織形式與聯絡辦法,或直接與天地會徒融為一家,在道光年間發展成為幫會組織哥老會(當然,也受了一些白蓮教、青蓮教的影響,但主要是天地會)。所以稱為"哥老",一則是"嘓嚕"的音轉異寫,二則也有兄弟之義。

由嘓嚕發展為袍哥,是一個逐漸而長期的過程。川人李榕在《十三峰書屋文集》卷一有這樣的記載:蜀中尚有嘓嚕會,軍興以來,其黨多亡命歸行伍,十餘年勾煽成風,流毒遍湘楚,而變其名曰江湖會(按:江湖會是哥老會初期的另一稱呼)。每起會燒香,立山名堂名,有蓮花山富貴堂、峨眉山順德堂諸名目。每堂有坐堂老帽、行堂行帽。每堂八牌,以一二三五為上四牌,六八九十為下四牌,以四七兩字為避忌,不立此牌。其主持謀議者號為聖賢二爺,收管銀錢者號為當家三爺,內有紅旗五爺專掌傳話派人,黑旗五爺掌刀杖打殺。其聚黨行劫者謂之放飄,又謂之起班子,人數多寡不等。

當嘓嚕子發展成為袍哥之後,與原來相較有了若干變化,如模仿天地會制訂了較為完善的組織與活動的成文章程,即所謂的《海底》;其成員擴大到社會各個方面,各個行業,不再以遊民為主;有了各自的"公口",亦稱"碼頭",也就是活動範圍與會務機構;內部形成了組織系統與等級制度;逐步建立了自己的經費來源;在非公開活動中逐步形成了"切口"即內部通用的聯絡隱語。

組織形式

袍哥的組織是從開立山堂開始,開立山堂有隆重的儀式,要拜關公的聖像、歃血拜把。早期歃血是刺破中指滴血入酒,後來多用殺雄雞代替。所謂拜把是由"香長"將香捆束成把,共"三把半",眾人在香堂中叩拜立誓。早期開立山堂多在山林寺廟,以後則在長街鬧市舉行。袍哥內部有各山堂基本一致的紀律(俗稱為必須遵守的"紅十條"與必須懲罰的"黑十條"),有"內八堂"、"外八堂"的組織系列與等級制度,入會者還必須視本人財力大小繳納一定的"山價錢"(又稱"碼頭錢")。全川各山堂逐漸形成五個有高低之分的堂口,即仁、義、禮、智、信五個班輩,參加仁字號者以士紳為多,義字號以商賈為主,禮字號則較多匪盜、地痞和士兵,智字號多為貧苦農民、手工業者、船夫、車夫,信字號人數不多,是下九流者。故有"仁字號一紳二糧,義字號買賣客商,禮字號又偷又搶,智字號儘是扯幫,信字號擦背賣唱"之諺。各個公口之間獨立發展,但同一地區各個公口可以聯合起來,組成"會口"、"合會",相互協調。袍哥原來按天地會的規矩禁止幾種人參加,如降清殘漢者、待詔即理髮匠(因為曾助清剃髮)、裁縫(因為曾改作旗裝)、娼家、藝人、巫婆神漢、小偷等,但清末就已突破了這些禁區,除了旦角演員之外,不再嚴格限制。袍哥原來無女性參加,清末開始有女袍哥,還有女舵把子(舵把子即龍頭大爺,為一個公口中的最高首領)。清末民初,還有少許外籍人士與基督教徒參加,這其中重慶的希臘人巴巴達先在奉節參加袍哥,嗨仁字號三排,後在重慶出山嗨大爺40幾年,從事商貿、餐飲、電影業,是全川著名的洋袍哥。

作為一種幫會組織,袍哥提倡俠義與互助共濟,重視宗法觀念,以"桃園聚義"、"瓦崗威風"、"梁山根本"為榜樣,相互間均稱兄弟,甚至有"有飯大家同吃,有難大家同當"的口號。在某些地方,也的確能做到相互幫助,凡是袍哥,到了別的碼頭,只要拜了碼頭(拜碼頭有一定的規矩與隱語),也會吃住不愁,故而有"千里不要柴和米,萬里不要點燈油"之諺。但是,由於大量的不同成份的人員加入,理論上的平等、共濟,往往實際上是家長制、等級制,各個碼頭內部等級森嚴,甚至形同主僕,各個碼頭之間明爭暗鬥,甚至火併。加上沒有明確的政治目標,其行動方向往往因人因時因事而異,具有較大的盲動性,易為不同的政治勢力所利用。這其中,每個碼頭都有少數本身無正當職業,全憑在碼頭上混飯吃的"職業袍哥",對社會更具有破壞性。此外,袍哥從來又有清水與渾水之別。清水袍哥不參與匪盜活動,渾水袍哥則以搶劫為生(只是不搶本碼頭範圍,即"兔兒不吃窩邊草"),基本上是占山為王的土匪武裝,對社會的危害性就更大。

內部等級

袍哥組織的內部排行分五個等級,分別稱為頭排、三排、五排、六排、十排。

1、頭排:頭排大哥即舵頭,也稱舵把子、社長。另有閒位大哥,亦如一般社會組織的名譽理事,多為有聲望的人,也有紳、商依靠袍哥關係便於在社會上活動的,他們掛個名,贊助若干錢取得“大爺”資格,俗稱紳夾皮。

2、三排:又稱三哥、錢糧。掌管一社經濟及經營的商業(如茶館、賭場、棧房)。

3、五排:又稱五哥、管事、紅旗大管事行交際、執法等職,在袍哥中最有社會力量,不少為職業袍哥,也有紳夾皮五哥、閒五。

4、六排:副六也可稱五哥,是一般成員。綠林則稱藍旗,是負責巡風探事的小頭領。

5、十排:統稱老么,有鳳尾老么、執法老么、跑腿老立之分。鳳尾老么是有家資的年輕後生,可“一步登天海大哥”。執法老么多為流氓凶神,袍哥傳堂把守轅門,制裁叛徒充當殺手就是此輩。跑腿老么如茶堂館、賭場雜務均是。一般老么則是新人組織者。

排行中無二、四、七、八、九。二是不敢僭越關羽(關羽民間稱為關二爺)。四是桃園結義如有趙子龍在當為四弟,故虛此席。七據說是叛徒,瓦崗寨的羅成,行七。八、九忌楊家將八姐九妹之稱。

相關歷史事件

保路運動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接受盛宣懷的建議,收回地方築路權,宣布鐵路國有,將集股商辦的川漢鐵路路權拱手讓給外國列強。由於四川人民對於清政府的股權賠償不滿,反清情緒迅速高漲,四川的保路運動在極短期內如火如荼地迅猛展開。兩個月中,全川大多數州縣建立了保路同志會,其中有同盟會,有立憲派,但最主要的力量是各地的袍哥,同盟軍所依靠的力量,也就是袍哥與新軍,四川同盟會負責人熊克武、尹昌衡、楊庶堪、吳玉章等人也都加入了袍哥。1911年8月4日,川西各地袍哥大爺到資州(今資中)羅泉井召開袍哥攢堂大會,商議保路反清事宜,決定將保路同志會改為保路同志軍,在川西地區舉行反清大起義。9月7日成都血案爆發後,以袍哥會為主保路同志軍開始全省武裝起義。11月22日重慶宣布獨立,成立蜀軍政府,張培爵被推為蜀軍都督,夏之時為副都督。12月8日成都兵變之後,各路同志軍進入成都,尹昌衡改組四川軍政府,由尹昌衡、羅綸分任正副都督,至此,清政府在四川的統治宣告結束。保路同志軍起事成功後,四川各地成立了大量的袍哥組織,此時的四川,已經成了袍哥的世界。

護國戰爭

清政府被推翻後,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稱帝,改中華民國中華帝國。前雲南督軍蔡鍔、雲南將軍唐繼堯於1915年12月25日在昆明宣布雲南獨立,並即組識約二萬人之護國軍討伐袁世凱,分由蔡鍔、李烈鈞、唐繼堯任一、二、三軍總司令;唐繼堯兼任雲南都督府都督。袁世凱調派八萬人進攻雲南,在四川被蔡鍔大敗。在這此護國戰爭中,同盟會方面又再次拉攏、依靠袍哥,袍哥武裝再次集聚,在各地作戰。四川護國軍司令部就設在溫江、崇州、雙流三縣交界的袍哥碼頭劉家濠,司令、副司令、參謀長都是原同志軍首領、袍哥大爺。

歷史地位

國內戰爭末期,國民黨部隊希望藉助四川特殊的地形延續政權,就如抗日戰爭時一樣,把首都從南京遷移到成都,後來又遷到西昌,試圖在四川與共產黨部隊抗爭下去。大多數袍哥大爺都參加了國民黨組織的抗拒解放軍的武裝反抗,五期"游擊幹部訓練班"的學員大多是袍哥,各地成立的反共救國軍、游擊挺進軍之類基本上全是袍哥武裝。人民解放軍解放四川之後不久,1950年2月,國民黨殘餘力量在川西各地組織了一次叛亂,其主要力量也都是袍哥。後來被共產黨作為典型批判的大地主劉文彩的弟弟劉文輝組織策劃執行了這次叛亂,並且拱手交給了共產黨。劉文彩就是當時當地哥老會的主要幹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共政府以土地改革的方式加強對社會基層的控制、取締一切民間幫會組織,並且對反抗解放軍的武裝袍哥會大肆鎮壓,包括給共產黨提供過幫助的紅色袍哥組織也都迅速瓦解了,其一百多年的歷史就此結束。

袍哥在四川存在了一百多年,於四川社會的方方面面都有過重大的影響。今天我們要了解近代四川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不能不了解當年的袍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這是了解四川近代社會的必修課。如果從了解今天四川社會生活來說,雖然袍哥已經消失了40多年,卻不能說對今天的四川已完全沒有影響了。我可以舉一個一般人不太注意的現象,就是四川的方言辭彙。袍哥無論清水渾水,都有一套內部使用的"切口"即隱語,俗稱江湖黑話。渾水袍哥人數不多,他們使用的切口有很少數至今還保留在四川的方言辭彙中,如"點水"(出賣同夥)、"劃盤子"(毀人容貌)等。清水袍哥由於人數太多,他們使用的不少"切口"在當時已不再是隱語而公開使用,逐漸成為通用的語言而保留在四川的方言中,至今還在普遍使用的如"散眼子"(散漫無組織)、"臊皮"(傷了面子)、"乘火"(頂住)、"天棒"(無法無天的人)、"吃通"(到處行得通)、"抽底火"(揭露底細)、"關火"(能起決定作用)、"落教"(按規矩辦事)、"操"(在社會上拉幫結派)、"紮起"(大力相助或袒護)、"放黃"(失約)、"打平伙"(共同分攤一伙食錢)、、"肘起"(幫忙舉薦)、"吃欺頭"(撿便宜)、"扯地皮風"(散布流言)、"提口袋"(掌管錢財)等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