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裝

旗裝

旗裝,是滿族的傳統服飾,並作為所有旗人(男女老幼)統一的一種袍式服裝,所以叫旗裝,滿語稱“衣介”。“旗裝”又叫“旗服”,分為單、夾、皮、棉四種。女子穿長及腳面的旗裝,或外罩坎肩。腳著長筒白絲襪,穿花盆底繡花鞋,褲腿扎青、紅、粉紅等各色腿帶。服裝喜用各種色彩和圖案的絲綢、花緞、羅紗或棉麻衣料製成。有的將旗裝面上繡成一組圖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領口、下擺處鑲上多層精細的花邊。盤頭翅,梳兩把頭或旗髻。喜戴耳環、手鐲、戒指、頭簪、大絨花和鬢花等各種裝飾品。這種“衣皆連裳”(古代上為衣,下為裳)與漢族服飾的上衣下裳的兩截衣裳有明顯區別。

概述

旗裝旗裝

傳統的男式旗人之袍在現代一般稱長袍、馬褂、長衫。女式旗人之袍被稱為旗裝,是中國滿族女性的傳統服飾,旗袍一般認為是女性旗裝的改良,在旗裝的基礎上結合漢族服裝立領、下擺開叉等特點、吸收西方裙裝部分特點而來

。旗裝旗袍主要區別是在與,旗裝是寬大不露肌膚的,旗袍能突顯女性美感。

演變發展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推行八旗制度,滿族被稱為“旗人”,故他們的服裝被稱為“旗裝”。這種袍服男女均有穿著。其一般特徵為:圓口領、窄袖、向右側捻襟、下擺四面開衩、帶扣絆、束腰帶。四片裁製,便於上馬下馬;窄窄的袖子,便於射箭。由於袖子口附有馬蹄狀的護袖,又稱馬蹄袖。面料多為皮革。

旗裝旗裝

1644年滿族入主北京後,原先的遊獵文化與漢族的農耕文化相融合,到了清末旗

裝特徵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圓領變為一寸多高的立領,這種弧形領子即後世俗稱的旗袍領的鼻祖。四面開衩變為兩側開衩或不開衩;窄袖變為喇叭袖;袖頭和掖襟上加上了幾道鮮艷花邊或彩色牙子,俗稱“畫道兒”或“狗牙兒”;做工日趨精巧;面料開始以棉布為主,絲綢也逐步盛行。

旗裝作為八旗婦女的衣袍,不僅僅用來禦寒保暖,同時也是區別身份等級的象徵,當時,旗裝屬於宮裡的禮服,是上等人的專有之物,只有宮裡的皇太后、妃子、格格及貼身丫鬟才能穿旗裝,而宮中普通丫鬟、傭人只能穿戴短襖長褲。民間的普通百姓雖然沒有等級之分,卻有富貴貧賤的區隔,中上等人家款式簡單,但面料上十分考究。

在滿族人逐漸脫離騎射生涯後,馬蹄袖已成裝飾,而放下馬蹄袖仍然是滿族人對長者、尊者致敬的禮儀。按照清代法規,當時漢族女子可以不穿著旗裝。但服飾習俗的變遷往往隨著社會風尚的改變而發生微妙的變化。

滿族男子穿的旗裝,其樣式和結構都比較簡單,原為滿族騎射時穿用的圓領(無領後習慣加一假領),大襟,窄袖,四面開禊,左衽,帶扣絆,束帶,四面開衩是為了騎射自如,箭袖是為射箭方便,又可禦寒保護手背。

旗裝旗裝

滿族婦女穿的旗裝,是直立式的寬襟大袖長袍,下擺及小腿,也外有繡花紋飾。樣式美觀大方,講究裝飾,領口,袖頭,衣襟都繡有不同顏色的花邊,有的多至十幾道,穿起來勻稱苗條,婀娜多姿。

有一種女式旗裝叫“大挽袖”,把花紋繡在袖裡,“挽”出來更顯得美觀.滿族婦女所穿旗裝,從樣式到做工都十分講究.在旗裝領口,衣襟,袖邊等處鑲嵌幾道花條或彩牙兒,有的還要鑲上18道衣邊才算是美。天寒時則外加馬褂或馬甲於袍外,即長到肚臍、四面開衩、對襟的短褂,俗稱馬褂。亦有外套一馬甲(俗稱坎肩)者。

馬蹄袖是滿族男女旗裝之袖式,亦稱箭袖。清初,滿族男子所服旗裝,袖口較窄,袖端多加一長可露指的半圓型獸皮(後改布質),因其狀酷似馬蹄而名之馬蹄袖。優點是征戰、打獵時射箭方便,禦寒保護手背。

清中期以後,該袖式的服裝漸從便服轉為禮服,便服多為平袖,禮服仍為馬蹄袖。平時多捲起,在辦公事、喜慶節日、拜見上司、叩見長輩時,必須先左後右地放下馬蹄袖,才可行拜見禮。亦有將馬蹄袖用鈕扣繫於便服袖口以為禮服之用者。滿族婦女禮服亦多為馬蹄袖式。

旗袍作為旗裝的衍生品,形成於民國時代。後成為能夠代表中國的服裝,並風靡世界。

旗袍源於旗裝,在濃厚的清朝封建禮教氛圍中,想要婦女如現代一般外露曲線是不可能的。旗裝的裁製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旗裝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鬆,下擺不開衩,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在袖口領口有大量盤滾裝飾。自民國後,融合西方裁剪技術和風格元素逐漸改良,無論滿族還是外國人,都十分熱衷。

特徵

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鬆,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在清末女子袖口領口有大量盤滾裝飾。色彩上,黃色是皇家獨尊之色,民眾是忌用。旗裝色彩鮮艷複雜,用料等花色品種就多樣,喜用對比度高的色彩搭配。王宮旗裝用色明朗、強烈、艷麗,平民則以灰暗顏色為習俗。盤滾設計上,在領口、袖頭和掖襟上加上了幾道鮮艷花邊或彩色牙子。由於旗裝是一種平面服飾,盤滾成為旗裝除面料外的唯一設計空間,因而以多盤滾為美。清末曾時興過“十八鑲”(即鑲十八道花邊)。.圖案上,清代旗裝紋樣多以寫生手法為主,龍獅腆麟百獸、鳳凰仙鶴百鳥、梅蘭竹菊百花,以及八寶、八仙、福祿壽喜等都是常用題材。

旗裝的工藝繁複,是歷朝袍服所不及的。盤金滿繡在歷史服裝中可稱之為“最”。為表現顯赫的地位和富貴的身價,一般旗裝繡花圖案面積可占70%,工藝之重超乎尋常。宮廷旗裝按官品等級選擇高檔華貴面料,如緞、綃、綢、紗及剪絨織物。

官用特徵

官用袍服寬肥,上窄下闊呈三角狀,無領,下擺設2~4個開衩,便於端坐和騎射,扣襻和箭袖為實用,也為裝飾。10~17厘米(3~5寸)形似馬蹄的箭袖(又稱護袖),是一種“仿生”設計。平時回挽至肘部增加美觀,外出時放下遮蓋手背禦寒防冷。

當王公大臣入朝廷見皇帝時,將馬蹄袖撣下,雙手扶地,行三拜九叩大禮,以示主僕的尊卑關係。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