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牧之(1909~1978)

袁牧之(1909~1978)

正文

袁牧之(1909~1978)中國話劇、電影演員、編劇、導演,中國電影事業早期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1909年3月3日生於浙江寧波。13歲到上海讀中學,即開始業餘演劇活動,成為洪深主持的戲劇協社的一名小演員。通過洪深的正規排演和演出實踐,為他的表演藝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27年,正在上海上大學的袁牧之,開始參加戲劇的革新運動,成為辛酉劇社的主要演員。他主演了俄國安特列夫的《狗的跳舞》、А.П.契訶夫的《文舅舅》(即《萬尼亞舅舅》)和日本武者小路實篤的《桃花源》。袁牧之對人物精密的設計和構思以及造型的逼真,都是表現派藝術中的精華。在他創造的眾多角色中,對人物的神態刻畫尤為突出,故有“千面人”的稱譽。
1930年,袁牧之放棄大學學習,投身於左翼戲劇事業,曾主演洪深編劇的《五奎橋》、蘇聯劇作家С.М.特列季亞科夫編劇的《怒吼吧,中國!》、田漢編劇的《回春之曲》等劇目。他在實踐中重視藝術總結,著有《牧之隨筆》、《戲劇化裝術》、《兩個角色的戲》和《演劇漫談》等書。1934年8月至1935年4月,曾編輯過《中華日報》的《戲》周刊36期。他主張演員表演時應“脫了自己而變成劇中的角色”。他提倡通過外形技術來摹擬角色精神生活,並嘗試過許多鑽研角色和體現角色的方法,為當時的表演藝術開闢了一條新路。
袁牧之1934年在上海加入電通影片公司。後編寫、主演了《桃李劫》,主演了《風雲兒女》、《生死同心》,編導了《馬路天使》、《都市風光》等影片,都獲得了成功。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袁牧之任話劇《保衛蘆溝橋》導演委員會成員。1938年,在漢口中國電影製片廠主演《八百壯士》。同年8月奔赴延安,在八路軍總政治部直屬的延安電影團負責創作領導工作,編導有大型歷史記錄片《延安與八路軍》。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赴蘇考察、學習。1946年回國,繼續從事電影工作,1978年1月30日在北京逝世。
袁牧之曾任東北電影製片廠第一任廠長,文化部電影局第一任局長,並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二屆中國文聯委員,第一屆中國電影工作者協會副主席等。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