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湘舟

袁湘舟(1892—1967年),名克洞,字湘舟,河南項城水寨鎮人。

基本信息

簡介

袁湘舟(1892—1967年),名克洞,字湘舟,以字行,又稱“袁五少”,今河南項城市水寨鎮千佛閣辦事處袁張營村人。少時好學上進,對國學造詣頗深。及長,繼承父產卻不理業,他父親袁世鈞精於經營,長於理財(詳見《項城歷史名人·先秦至明清卷》),留給袁湘舟的遺產,僅場行店鋪就有七八處,林木幾大片,家產擁有水寨四“門”中的三門,開封還有一處大宅院。豐厚的資產,為袁湘舟發展藝術才能,助人紓難提供了財力保證。他繼承父產卻不理業,把一切交給管家掌柜,自去闖他的世界,人稱“甩手東家”。 1919年赴京參加高級文官考試,一舉得中,被委任為內政部“簡任職”,實為一虛職。難以抒展其救國救民之抱負,遂於1927年辭去公職。

生平

1919年至1929年間,湘舟旅居北京,他對錢財看得很輕,卻有志於仗義疏財,濟困扶危。

1928年,“河南旅平(北京)賑災會”成立。他和張伯駒先生等,奔走呼號,組織義演,為家鄉募捐救災,竭心盡力。

1930年初,袁湘舟攜眷遷回河南開封,仍是我行我素,每天總是看書報、拉二胡、串戲園、與志投者交往。很快便結識了豫劇(河南梆子)界名藝人趙義廷、陳素真、司鳳英、常香玉等,還有一些琴師,得以研討豫劇各流派的唱念做打及樂奏曲牌演操技巧,經過潛心琢磨及演奏實踐,對豫劇的唱奏編導已成行家。以後再去戲園,就不單純是觀賞取樂,而是粉墨登台,或伴奏、或研究劇情曲調、或磋商修改戲文。他曾給豫劇皇后陳素真當過伴奏。
當時,吉鴻昌將軍正為抗日救國,秘密奔走於上海和鄂豫皖蘇區,停留開封其間,袁湘舟不顧個人安危,掩護吉將軍隱蔽於自己家中。抗戰爆發後,他誓不當漢*和亡國奴,舉家遷回水寨,致力於鄉里賑災、抗洪事業。深愛民眾敬重。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袁湘舟更加關心時局,每天看報不輟,日本侵略者侵占東北三省,東北軍一槍不發,接著“一二八”事變,上海軍民浴血抗戰又被出賣。正當他大惑不解之時,一位不速之客來到開封曹門大街56號袁湘舟的家,他就是吉鴻昌將軍。吉鴻昌在1930年化裝成小販去鄂豫皖根據地考察時,就曾在袁家落腳,這一次是去湖北宋埠的。此時吉鴻昌在天津擔任“中國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的主任委員,積極宣傳聯合抗日,去宋埠旨在策動其舊部起義。袁湘舟和他心志相孚,視之為腹心之友,解惑之師。途徑開封,就住在了袁湘舟家。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袁湘舟更加關心時局,每天看報不輟,日本侵略者侵占東北三省,東北軍一槍不發,接著“一二八”事變,上海軍民浴血抗戰又被出賣。正當他大惑不解之時,一位不速之客來到開封曹門大街56號袁湘舟的家,他就是吉鴻昌將軍。吉鴻昌在1930年化裝成小販去鄂豫皖根據地考察時,就曾在袁家落腳,這一次是去湖北宋埠的。此時吉鴻昌在天津擔任“中國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的主任委員,積極宣傳聯合抗日,去宋埠旨在策動其舊部起義。袁湘舟和他心志相孚,視之為腹心之友,解惑之師。途徑開封,就住在了袁湘舟家。
1938年上半年,開封淪陷前夕,袁湘舟全家回歸故鄉水寨,緊接著黃河花園口決堤,豫東多成泛區,泛北國土淪陷,水寨成了泛南的抗日後方前哨。當時淮陽縣政府也搬遷水寨,國民黨的黨政軍和縣境的官紳商民,都擁進小鎮,水寨頓時繁華起來。
至今水寨老年人還在傳說著袁湘舟回鄉後十年,辦的不少好事:
——率眾抗洪。1939年黃水灌入沙河,危及水寨堤防。於是袁湘舟出面,親自帶領街鄰鄉親搶險固堤,且讓家裡為上堤抗洪的人供飯送水。直到險處加固、堤防增高、黃水退落了,他才下堤,這時他的雙腿已腫脹得好粗。
——搭蓬舍粥。1942年大災荒,到來春已是野有餓殍,水寨東門外就能聽到野狗爭奪屍骨的嚎叫聲。袁湘舟為救鄉鄰,在楸樹林內搭棚舍飯,一粥一飯挽救了不少生命。影響所及,連國民黨駐軍騎二師也開始節糧賑災。
——支持文藝。水寨戰時繁華,但沒有劇院,一些豫劇、曲劇、越調、四平調等劇團,只能常在水寨露天演出。於是,袁湘舟慨然出資,在水寨關帝廟的東南角,蓋了一座磚牆木架草頂的大戲園,免費供劇團演出。戲園建成後,又出資養了一個小科班,逢有演出,他準會風雨無阻地登台,悠閒自得地操琴伴奏。這成了他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象於清海、馬銀成等項城知名藝人,都是當年袁家小科班的小演員。
——扶孤濟貧。因戰禍天災,很多少年兒童流離失所,於是士紳共同出資,在水寨建了一處專門收留孤兒的“養子院”。袁湘舟是“養子院”的主要出資人,他自己家裡還收養了兩個孤兒。其中之一,就是今日河南蓮花味素集團創始人之一的黨委副書記王硯耕
——樂於為鄉鄰解憂排難。廚師李某妻子病故,沒有墳地埋葬,求助於他,他當即指給袁家在西寨門外的一塊地(今人民醫院),後來這塊地成了公用墳園。賣饃的王某,父死後無棺安葬,袁湘舟馬上派人買口棺木送去入殮。袁家有兩個池塘,養有魚蝦栽有蓮藕,周邊十幾戶人家,時常偷捕暗撈。管事的想干預,袁湘舟卻說:“算了,別斷了他們的生路。”賣涼粉的吳某家生計難,袁湘舟就派人送去兩布袋豌豆讓他做本。戰亂時期,苛捐雜稅多,水寨商民有拿不出捐款的,拖欠一向都由他包下來。至於為鄉鄰解決壯丁錢、軍麥款等等,也是常有的事。為此,人們都敬重他,尊稱他“五少”或“五爺”,(叔伯排行第五)“袁五少”三個字,比他的名官還要響。
袁湘舟回水寨十年,所做有益鄉里的事,從沒對子女說過,但對鄉親們的好處,卻念念不忘。據其子女們談:建國初困難時期,他去武漢沒盤川,水寨的鄉親們就給他送饃送盤川。這事,他直到彌留時刻還在念叨。
袁湘舟通醫學精醫道,尤對兒科痘疹專長,有妙手回春之術。其三女和孫女出痘疹病危,是他從死亡線上拯救的。對鄰里求醫,他瞧病帶送藥,不取分文,不收謝禮。著有《小兒痘科》一書,該書自序中說:“餘留心此症垂三十年”,“前年冬余得一抄本閱之,知為田秀章先生所著,書中用藥亦主以瀉白散重加麥冬、葦根,清涼降火,滋陰透邪……而不敢盡信,數年來子女鄰右出疹者,雖極險之症,施治無不立奏奇效,……遂匯集王氏(王明堂)、田氏諸法,參以已意編製成書,公諸於世,是或育嬰之一助也”,該書還錄有治口瘡、喉症的諸多驗方和預防之法。該書留世濟民,是中醫學的可貴遺產。
袁湘舟有仁者胸懷。其長子家桐十幾歲的時候,一天正與小傭人小柱等擺槍玩,小柱子拿著小手槍退子彈,以為子彈退完了,便舉著槍對著家桐說:“少爺招槍!”突然“嘣”的一聲槍響了,打中家桐的肚子。家桐當晚死去,全家舉哀,家桐母親悲痛欲絕。對此突發不幸事件,家人主張把小柱子送官償命。袁湘舟痛定思痛,佯將小柱送官,暗地裡卻派人拿盤川放走了小柱子。他說:“也不是有意的,人死不能復生了,何必又多死一人?”

1946年被聘為淮陽縣副參議長。

1947年再次辭職,舉家遷往武漢,他常與子女們聊天,講歷史故事,感嘆人生,其中談論得最多的是舊社會的種種弊端和對新中國的嚮往,認為共產主義世界大同是人類最理想的社會。當時有些從武漢去台灣的親友,邀他也一道去台灣,都被他婉言謝絕。在送別這些親友時,他還作了一首題為《題枇杷》的詩:“既耐天寒又耐霜,清明依舊上新妝。不和春色爭桃李,何似秋風落海棠。”他以枇杷自喻,抒發了對個人得失的超然態度,對國家前途的憧憬,何對潔身自好的自負及對未來政府政策的信賴。戰亂中,他的詩集都在水寨丟失,這首詩恐怕是他留下的唯一一首完整的詩作。
1967年1月21日,袁湘舟逝世於湖北京山“五三農場”,享年75歲。著有詩詞、醫道、戲劇,今僅存《如姬盜符》手稿。

評價

袁湘舟一生多才多藝,古詩文功底深厚,尤鍾愛戲曲和弦樂,對醫學醫道也頗有造詣。在北京期間,參加了張伯駒創辦的詩社、詞社、國劇社、平劇社,著有《袁湘舟詩草》三卷、附卷一,民國二十五年線裝鉛印本,作者自序於風月山房,河南建華印刷所印,板存“開封曹門大街五十七號周家口水寨集永康糧行”。1934年,為喚起國人團結抗日,他創作了一部大型豫劇《如姬竊符》,於1936年完成,並在開封公演,轟動一時,後來劇本佚失,他竟然在一目失明,臥病在床的情況下,將戲文一字一句口述出來,由兒子筆記,終使該劇本重新面世。50年代,又著劇本《河伯娶婦》,因故未能上演,劇本在“文革”中丟失。袁湘舟還通於醫學,尤見長於兒科,著有《溫疹症治》和《白喉忌表三方》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