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慶雲

袁慶雲

袁慶雲,抗戰老兵,祖籍杭州市蕭山臨浦鎮。袁慶雲無法回到祖國,但他始終把母親給他繡的有“中國龍”圖案的鞋墊貼身帶著,每當夜晚,他就拿出來,以解思鄉之情。

明朝人物

袁慶雲,字德之,明南康府星子草坪坂(今江西星子澤泉鄉觀音橋村)人,明初白鹿洞書院山長袁端之子。以歲貢任上杭謝導.扁都御韓邦問陳民間莉弊六事。韓稱疆躉國之傑出人物。

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創始人之一

袁慶雲,男,漢族,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革命家,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創始人之一,留法勤工儉學生,加侖將軍的翻譯,中國少年共產黨於一九二二年六月下旬,在法國巴黎郊區布倫森林中的一個小廣場上開會成立。出席這次代表大會的共有十八人,代表三十八個成員。袁慶雲是十八名代表十八名代表之一。一九二六年九月在韶關被霍亂奪去了生命。

國民黨將領

袁慶雲,男,漢族,中國國民黨黨員。第一零五軍軍長。

抗戰老兵

袁慶雲祖籍杭州市蕭山臨浦鎮。1937年,19歲的他參軍,和眾多血氣方剛的愛國青年一起抗擊日本人的侵略。那年8月,滬淞戰役爆發,袁慶雲和戰友們一起浴血殺敵。在之後的抗戰期間,袁慶 雲先後輾轉於上海戰場、皖南戰場、九江戰場、崑崙關戰場、湘北戰場等。隨著戰事擴大,袁慶雲被編入遠征軍,出戰緬甸等地,繼續抗戰。其間,袁慶雲所在的部隊因戰事失利,他和一些戰友淪落至印度孟買,輾轉於英國、加拿大等地。最終,漂泊的袁慶雲在美國暫時安頓下來。在美國謀生期間,袁慶雲歷經坎坷,當過機械工、廚師、服務員等。顛沛流離的歲月里,因種種原因,袁慶雲無法回到祖國,但他始終把母親給他繡的有“中國龍”圖案的鞋墊貼身帶著,每當夜晚,他就拿出來,以解思鄉之情。

1954年7月13日,36歲的袁慶雲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不久,經人介紹,他和蕭山姑娘朱茶姑結婚。1958年,他進入紹興鋼鐵廠工作,後多次被評為“先進生產者”。1977年,袁慶雲退休。

退休後,袁慶雲時常懷念年輕時光,六七年前,在老伴的鼓勵下,他決定用筆記錄下自己富有傳奇色彩的戎馬生涯。

“他每天埋頭苦寫,有時半夜裡,突然想到了什麼,一下子從床上爬起來,開燈就寫。”因心疼丈夫身體,朱茶姑難免有所“抱怨”,但她內心十分理解和支持丈夫,操持一切家務,讓他能夠安心寫作。在妻子的關懷下,近日,袁慶雲終於寫好了13餘萬字、名為《一個老兵》的自傳,包括“滿腔熱血,奔向抗日戰場”、“驚險之旅,海洋上參戰”和“身在異國心在家鄉,樹高萬丈落葉歸根”等50多個章節。

“寫好後,我給兒孫們看,他們特別喜歡看,不清楚的地方,還會來問我,我就給他們講當年我們英勇的戰士們是怎么抗擊日本鬼子,怎么保家衛國的。”袁慶雲說,“沒想到,我寫出來後,不僅完成了自己的心愿,還能幫助後代們學習歷史知識,鼓勵他們珍惜現在的好時光,實在是一舉多得啊。”

老紅軍

袁慶雲,江西於都人,抗美援朝時任二十三兵團副參謀長。

原義烏縣人民法院院長

1958年5月22日,義烏縣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選舉產生袁慶云為縣人民法院院長(1958年5月-1962年3月)。

抗美援朝老兵

袁慶雲,河南濮陽市(原濮陽縣)人,1923年生。1949年2月參加革命工作,1952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解放後曾任襄樊市原教育局黨委書記(正縣級),因病於2008年10月25日在襄樊逝世,享年85歲。

生平

一、16歲投身抗日戰爭

袁慶雲今年84歲,居住在樊城區神州運業家屬院。

27日,記者在居委會工作人員的陪同下,來到袁慶雲家中。不巧的是,保姆告訴記者,袁老出去活動了。

記者在家屬院內一路打聽,終於在小區門口找到了這位老革命。袁老雖然步履有些蹣跚,但精神矍鑠,聲音洪亮。

袁老介紹,自己是河南濮陽市(原濮陽縣)人,1942年投身革命,加入河南省濮陽縣16團,參加抗日游擊戰。

在河南安陽一場戰役結束後,這支298人的部隊僅剩下5人,袁慶雲是倖存者之一。5人隨後被編入劉伯承率領的16軍48師,袁慶雲擔任後勤保障工作。

隨後,袁慶雲參加了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並隨軍解放大西南,一直打到雲南、貴州。

二、在飛機轟炸中穿行

1951年2月,袁慶雲隨軍抵達安東,加入抗美援朝戰爭。

在朝鮮戰場,袁慶雲擔任五大站14分站的站長,負責管理糧食、油庫、加油站。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雖然遠離火線,但後勤部隊為前方部隊提供物質保障,責任同樣重大,且危險重重。“抗美援朝,小命難逃,吃的是高粱米,受的是飛機氣。”袁慶雲說,對於後勤部隊來說,唯一的威脅就是飛機轟炸,當時裝備落後,除了躲沒別的辦法。

袁慶雲說,在抗美援朝戰爭前,美軍的偵察機已將朝鮮的地形地貌拍攝下來,並製成地圖發給飛行員,只要發現地圖上有變動,就進行轟炸。

白天,天上飛機不斷,發現任何可疑目標,不是掃機槍,就是扔炸彈。晚上也不安全,一出動就是4架飛機,前面2架扔照明彈,後面2架尋找目標扔炸彈。

除了負責前線送給養,志願軍還要保證當地民眾的生活。袁慶雲說,美軍飛機天天轟炸,根本不能種地,平時,戰士們還要出去走訪,發現哪家沒糧食了,就給他們提供救濟。

三、“英雄連”成員

1952年底,袁慶雲被調至汽車運輸隊,負責給前線配送給養。袁慶雲說,“只要電話一來,天塌下來也要把物資送到前線。”

當時,運輸給養全靠汽車,袁慶雲所在的給養站,雖距上甘嶺僅25里路,但也是危險重重。“汽車跟飛機賽跑,不僅要快,還要靈活。”袁慶雲說,當時的幾條主要公路,都是敵機的重點封鎖目標。為了擺脫敵機,他們修了許多便道,遠遠的看到敵機,就分散到各個便道,跟敵機兜圈子,等敵機彈藥耗盡後再原路返回。

許多戰士因此練就了一手躲避飛機的本領,袁慶雲所在的連隊曾被授予“英雄連”稱號,但代價是慘痛的。當初,汽車隊有400輛汽車,半年後剩下的不到150輛。

在運送給養的過程中,也發生了很多趣事。有一次,連隊2個戰士拉著一車高粱米到前線,途經一個村莊時,發現裡面停了幾輛美軍的汽車,車廂里有好多美軍在睡覺。2人把滿載美軍的汽車開回了營,輕鬆俘虜了一車美軍。

還有一個更神奇的故事。有一個戰士在半山腰休息,突然2架敵機從山下的峽谷掠過,情急之下,他向一架飛機扔了顆手榴彈,躲避過程中,2架敵機相撞爆炸。

四、轉業落戶到襄樊

抗美援朝戰爭中,雖沒有上過前線,但慘烈的戰鬥讓袁慶雲畢生難忘。“晚上睡覺床都在抖。”袁慶雲說,當時,他所在的給養站離前線最近,炮彈一天到晚炸個不停,地面不停地震動。

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後,袁慶雲撤離了朝鮮,調至16軍47師141團後勤處工作。“除了香港、澳門、台灣外,中國大陸所有省都去過。”袁慶雲說,回國後,他隨運輸隊踏遍了祖國大地多個省市,在貴州他還立過一個三等功。

1976年,袁慶雲轉業到襄樊,在神州運業公司擔任副經理一職,直至1984年退休。“之所以選擇襄樊,是因為離家近。”袁慶雲說,當時,他可以選擇去湖南或四川,但嫌離家遠,他最後選擇了襄樊。

如今,退休在家的袁慶雲和多數老人一樣,每天飯後散散步,和鄰居在一起聊聊天,很難想像他曾經歷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的洗禮。

襄樊市原教育局黨委書記

袁慶雲同志是河南省舞鋼市人,1949年2月參加革命工作,1952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襄樊市原教育局黨委書記袁慶雲同志(正縣級),因病於2008年10月25日在襄樊逝世,享年85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