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仲賢

袁仲賢

袁仲賢(1904—1957),曾用名袁策夷,湖南長沙人,原外交部副部長、黃埔軍校一期生。 1956年國慶後,袁仲賢的病情迅速惡化,於1957年2月16日與世長辭,終年53歲。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陳士榘、袁仲賢(中)、江渭清在揚州 陳士榘、袁仲賢(中)、江渭清在揚州

袁仲賢(1904—1957),曾用名袁策夷。

人物生平

1922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年底入湘軍講武學堂學習,1924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1月入黃埔軍官學校第一期,後曾在黃埔軍校政治部、國民革命軍第四團、補充第五團和二十二師工作。

1927年南昌起義時在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第二十軍三師任參謀處處長;不久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30年回國。

1931年起任廣東東江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中共湖南湘江特委書記。

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八路軍一二九師築先抗日游擊縱隊政委,一一五師司令部教育科科長,山東軍區教導團團長,膠東軍區參謀長、副司令員。

解放戰爭時期,1946年1月起,歷任新四軍兼山東軍區副參謀長,華東軍區副參謀長,1949年3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八兵團政治委員,第三野戰軍暨華東軍區代理參謀長等職,參加淮海、渡江等戰役。

南京解放後,曾任南京警備區司令員兼政委,1950年轉做外交工作,任中國駐印度大使;

1956年初,袁仲賢奉調回國,回國後,袁仲賢就任外交部副部長,成為繼張聞天和姬鵬飛之後第三位調任此職的駐外使節,但此時袁仲賢已絕症纏身,早在1954年回國陪尼赫魯訪華之前,醫生就發現他的右肺上葉有一小塊陰影。為了工作,袁仲賢未加重視,照常工作和活動。

直到1956年5月,袁仲賢赴莫斯科就醫,複查胸腔疾病,才發現肺癌細胞已大面積擴散,無法切除。

1956年國慶後,袁仲賢的病情迅速惡化,於1957年2月16日與世長辭,終年53歲。

歷史評價

袁仲賢(右1)陪同尼赫魯參觀展覽 袁仲賢(右1)陪同尼赫魯參觀展覽

周恩來在得到袁仲賢病逝的訊息後,立即趕到北京醫院病房瞻仰了他的遺容,並主持由26人組成的治喪委員會,親視含殮。

周恩來、李富春、譚震林、蕭勁光、陳賡、羅瑞卿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外交部的張聞天、李克農、章漢夫等200餘人參加了追悼會。三野老首長陳毅、粟裕也發來唁電。

印度副總統拉達克里希南特發電悼唁,印度駐華大使拉庫·尼赫魯悼唁說:“袁將軍擔任中國第一任駐印度大使職務,在印度所做的促進我們兩國之間緊密關係和合作的可貴工作,將永遠受到懷念。”

追悼會後,周恩來親自為袁仲賢執紼起靈,送到八寶山革命公墓,外交部特地為袁仲賢樹碑,在墓志銘中高度概括了他光輝的一生,稱讚他“是共產主義的忠誠戰士,是優秀的共產黨員,立場堅定,作風樸素,聯繫民眾,為黨的事業艱苦奮鬥。三十年如一日,畢生為革命軍隊的軍事工作和政治工作以及國家的外交工作做了許多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