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黃金台大酒店

衢州市黃金台大酒店:是一家專業從事飲食供應,副食品,糖,酒,捲菸的公司,座落在西安路。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衢州市黃金台大酒店是一家專業從事飲食供應,副食品,糖,酒,捲菸的公司,座落在西安路。

地址: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西安路北側[浙江-衢州-柯城區]
信箱:[email protected]
經營單位:衢州市黃金台大酒店

周邊旅遊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近年來,衢州的賓館酒店等旅遊服務業,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各類賓館,檔次齊全,設施完備,還有許多旅館、招待所,大都價格合理,服務周到,可基本滿足不同層次需要。
每年10月舉辦的衢州旅遊文化節由南孔文化旅遊、江郎山百米絕壁攀岩旅遊、龍游石窟旅遊文化研討會、爛柯山圍棋文化旅遊月等活動組成。衢州古城文化節衢州市古城文化旅遊節是衢州特有的大型旅遊節慶活動,其活動宗旨是:充分利用衢州市豐富的旅遊資源、旅遊線路,發揮衢州的自然優勢,融旅遊觀光、文化交流和經濟活動於一體,藉以提高衢州的知名度,達到發展旅遊、繁榮文藝、振興經濟的目的。

最佳旅遊季節
最佳旅遊時間:春、秋二季皆可

當地民族

衢州龍游境內畲民大多生活在南部山區,沐塵畲族自治鄉是他們聚居之地。“樵唱還”道出畲民愛唱冊歌的風俗特點,在婚姻嫁娶的喜慶揚合,更是徹夜歡唱,進行對歌。所唱有考赤郎、勸酒歌、嫁女歌、姻緣歌等,由主人和來客中不同性別者對唱,用歌聲互相盤詰、調笑、歡快幽默,有依郁生活氣息。聽畲歌聲,體會這清新的韻律和濃郁的民族風味,確實令人陶醉。旅遊者還可觀賞畲家的婚嫁風俗表演,作為來賓受到款待和禮遇,如有興趣的話,也不妨放開歌喉,和畲族姑娘、小伙們對陣賽歌,那么你將受到更為優厚的接持,更真切地體驗到山民們好客和誼爽情懷
畲族自稱"山哈",意為住在山裡的客戶,傳說畲族的祖籍是廣東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寧、廣東等省

畲族有自已的語言但無自已的文字。百分之九十九的畲族使用漢語客家方言,通用漢文。畲族主要以農業為主,畲族居住的山區盛產林木及毛竹,茶葉在國內外市場上享有盛譽。

習俗

有客人到門,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兩道。客人一定要喝,喝了,表示接受主人的熱情好意;不喝,主人會不高興,有話不敢說或不願意說,不會答應客人的請求

還有說法:“一碗苦,兩碗補,三碗洗洗嘴。”客人只要接過主人的茶,就必須喝第二碗。如果客人口很渴,可以事先說明,直至喝滿意為止。若是來者是女客,主人還要擺上瓜子、花生、炒豆等零食

禁忌:正月初一,忌挑糞,忌抬轎、吹喇叭;忌當乞丐;忌食狗肉。

婚俗

畲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畲族婚禮別具情趣,屆期新郎由岳家親迎,岳家款以飯就餐時,餐桌上不陳一物,必俟新郎一一指名歌之,如:要筷子則唱《筷歌》,要酒,則唱《酒歌》,司廚也要以歌相和,其物應聲而出,席畢新郎還需把餐桌上的東西一件件唱回去。

一、婚娶訂親時,先言定聘禮,後擇日行聘,男方帶白銀二元、糖品兩包和聘金若干作聘禮,女方回以閨女平日戴的戒指一枚和手帕一條作為信物。娶親時,日子由男方擇定,須經女方同意。男方於娶親前兩日把原議定的物品裝成五擔或七擔直接挑至女家廳堂,或是挑至約定地點待接(女方來接人數應與男方同)。按時點交數量後,女方即取挑來的(米果)、蛋、餅(各一)請挑送者,雙方隨即道別。迎娶前夕,男方辦“盤擔”派一男一女送到女方去,前頭裝煮熟的公雞一隻放在缽子裡,雞腳扎紅線,腳和頭伸出外面,缽子兩旁備有兩包糖果、一對紅燭、一對酒瓶、三隻酒杯,另有四小包糖果放在旁邊;後頭是一斗米,一罐豬心摻些赤肉和一把雨傘,以及一件新郎平時穿的內衣。挑至女家放在廳堂“土地神”前,將物品一一取出擺好,然後點上紅燭、兩炷香(意取“兩頭紅”),斟滿三杯酒。

至此禮節完畢。當晚男方的來人參加女方“出傘”筵席(“出門酒”)。

迎娶當天早上,新娘“上頭”。未“上頭”時,新娘將新郎的內衣穿在最裡層,再穿上自己的新衣;新娘的母親將男方送去的雨傘張開蓋住一雙新娘鞋(鞋頭向外,鞋底糊上一層紙),放在屋外雨滴水處,到“上頭”時,才取回讓新娘穿上,意為不給女兒將家裡土帶到男方去。“上頭”時,新娘由長者(女)梳頭3下,蓋上烏巾,說吉祥話後,新娘就要出門辭別,先跪拜父母,次向至親和親戚一一告辭,諸親各備“膝蓋錢”贈送新娘作回禮;告辭完上轎,拆去鞋底紙。轎行一小段路停下,新娘的兄弟或妹妹1人給新娘換扇(舊換新);轎至男家,橫向停住。不久鳴炮,新郎用左腳踢轎門三下,再由牽引新娘者掀起轎門。新娘剛要出轎門時,新郎取去新娘頭上的烏巾,放入袖裡;牽新娘者將備好的米斗一端(斗內有油燈1盞,白銀或鈔票2元,種子7種,鑰匙1串,谷印1顆),給新娘挽著走出轎門;至廳堂,先拜“土地”和祖宗神位以及天地,次夫妻互拜,然後牽引入洞房,坐在擇定方位的交椅上,牽新娘者將米斗放在床上正校井將谷印、鑰匙、種子交付新娘,意為全家財產從此交給她掌管。對挑燈、挑嫁妝的,男方均付“紅包”;同來陪嫁的人,也按親疏分別贈予“紅色”。臨睡,新娘先上床,將當天早晨穿上貼身的新郎內衣脫下,換上自己的;後新郎進房,新娘從帳內拋出內衣給新郎,新郎接內衣後,亦將烏巾和定親時的手巾給新娘。次日晨,新娘跟牽新娘者至廳堂請甜茶,禮俗與漢族相類似。

二、喪朝凡遇父母死,孝男必須披麻帶孝與赤足。長壽或多子孫的人死,要“做功德”,分半場、三場、五場(這要有3個兒子以上,媳婦齊全者)。親人遇喪事須辦“助桌”,助桌依親疏而定先後。最後一餐由喪主自理。近年來,喪葬習俗漸趨漢化,與葛坑、楊梅一帶相似。三、生辰(一)生子畲族不為嬰孩慶賀彌月、周歲,只有外孫抱到外祖家時,外祖父母才給嬰兒衣服一套和壓歲錢,用黑、白線纏住送給嬰孩,表示對孩子的祝願。(二)祝壽凡到虛齡50歲生日便要慶壽。同房派親族及其友好分別宴請他。是年正月內,先由至親擇一吉日設宴慶祝,席上必備糍、蛋、線面和豬肉。後依親疏輪流宴請。至秋收後,主人回請,以豬肉一大塊(3~5兩)、糯米豆飯一大碗以及(米果)、蛋(每人一個)等,送到各戶,以示答謝。50歲以上逢“十”生日同此習俗。

食俗

日常主食以米為主,除米飯外,還有以稻米製作成的各種糕點,畲家常食的米飯有秈、粳、糯三種。從黏性上分,糯米最黏,粳米次之,秈米基本無什麼黏性,但秈米出飯最多,畲家食用的米飯以秈米最為普遍。番薯也是畲族農家主食之一。冬粉是畲家招待客人製作點心和菜餚的重要原料。

畲族大都喜食熱菜,一般家家都備有火鍋,以便邊煮邊吃。除常見蔬菜外,豆腐也經常食用,農家招待客人最常見的佳肴是“豆腐釀”。肉食最多的是豬肉,一般多用來炒菜。竹筍差不多是畲家四季不斷的蔬菜。有這樣的說法:一年十二月中只有八月無筍,用茭白替代。竹筍除鮮吃外,還可製作乾筍長期保存。飲茶是畲家日常必不可少的,大部分以自產的烘青茶為主。畲族主人還招待客人吃點心,一般是煮米粉,略高於碗面,上有“品”字形三塊小方肉,肉皮向上,露出碗面;再煎兩隻蛋成兩圓塊蓋在三塊肉上,上加些米粉;再加兩條染紅的米粉拉開成“十”字形,東西北三頭垂下碗外半寸,南向一頭只有至碗面的三分之二。客人吃時,首先用筷子輕輕地把兩條紅米粉移至碗中,蛋只可吃一塊,肉可吃一或二塊,米粉不可吃過半。吃過後,將肉、蛋蓋好,再把紅米粉照原樣安放,筷子也應放得整齊主人才歡喜。

畲族的酒多以白酒和自家釀製的糯米酒為主。景寧山區還有一種綠麯酒。白酒有明燒和暗燒兩種。

典型食品有:鹵姜;鹹菜,畲族風味菜,常用辣椒、姜、蘿蔔等醃製而成,稱為糟辣椒、糟姜等;端午粽子,民間稱牯角;烏飯,三月三的節令食品,是烏飯樹(畲語稱烏枝)的嫩葉搗細,用汁浸糯米,煮熟後即成烏黑髮亮的烏飯,據說吃了烏飯即不怕螞蟻咬。
畲家很重視傳統節日,重視祖先崇拜,房派祠堂點燭燃炮燒香紙(只要4兩)。

一、除夕“過年”此日家家舂(米果),每一臼(米果)搓做許多“饅頭(米果)”,用“饅頭印”印製,其中一塊(米果)只能裝人一個“饅頭孩兒”,有的饅頭(米果)中裝上“饅頭只”一粒(由(米果)搓一小圓粒),做成後留著次日晨吃。晚餐吃“過年飯”、肉和萊。

二、春節早,全家人各吃煎蛋2個,粉仔1碗,然後吃“饅頭(米果)”和“過年飯”,配“長命萊”、肉類、早飯後、每戶都備香、炮、炮和紙(半斤),由1人帶往全族祠堂祀祖先,以表敬意和求保佑。其他人自由出門遊玩,但不作客。次日始可探訪戚友。畲族有“化桃”習俗,每戶容許1箇中年婦女從正月初三日至十五日到漢族各家去“化桃”1次。當畲婦到漢人家,每戶都應拿兩塊白(米果)給她。無宵一過便停止。

三、元宵每戶到本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為祭祖日,信奉鬼神。在節日期間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個節日吃什麼都有一定的傳統習慣。但不論過什麼節日都要做糍粑。成年人過生日除殺雞、宰鴨外,也要做糍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