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元蒿

衛元蒿

衛元嵩,是一名易學大師,在佛教流行的梁末(公元五五五年前後)出家為僧,為亡名法師弟子,曾住成都野安寺。衛元嵩身在佛門,但他又和道士張賓交朋友,研究道教的經書。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北朝(北魏)統治階級崇奉道教(魏太武帝就曾酋道士寇謙之為“國師”)。公元五五七年,宇文覺建立了北周,國勢日盛。北周初期也很重視道教,衛元嵩就脫去袈裟,換上道袍。北周天和二年(五六七年)他“以黃老之微言”,向宇文邕獻策,受到寵信,“賜爵持節為蜀郡公,武帝尊禮,不敢臣之”。可是好景不長,北周建德三年,武帝因政治上的需要,“求兵於僧眾之間,取地於塔廟之下”,斷然禁止佛道二教,勒令僧道還俗。衛元嵩於是失寵,晚年由成都來什邡定居。

研究著作

衛元嵩的《元包經》,是他研究《易經》學的重要著作。《易經》產生於殷周之際,是一本用於占卜吉凶禍福的算卦書。它在唯心主義神學體系內,也包含了一些樸素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思想的因素。衛元蒿《元包經》闡述了《周易的》的義理。唐代李江說:”包之為書也,廣大含宏,三才悉備,言乎天道,有日月焉,有雷雨焉;言乎地道,有山澤焉,有水火焉;言乎之人道,有君臣焉,有父子焉。理國理家為政之尤者”。宋代政和元年,知漢州什邡縣事楊楫讀《元包經》後,驚嘆道:“包之為書,其學《易》之至者歟!辭簡義奧,殆未可以象數盡也”,並為之作序。此書不僅筮占吉凶,且“帝王之道,昭然著見”。這部《元包經》歷經唐、宋、明、清幾個封建王朝都有刻本流行,甚至被秘閣收藏。而衛元嵩蓍的《三易同論》、《易論》、《齊三教論》以及《千言詩》等,則均已亡失無遺了。

元包經》共分五卷。因它“文字奇詭,音義譎怪”,一些人看不懂,唐代蘇源明為之修傳,“解紛以釋之,索隱以明之”。唐代李江又給《元包經傳》作注,以便利學者。

死於什邡

衛元嵩在北周靜帝時死於什邡後,墓葬在縣衙東側(今人民政府旁)。解放前,墓前一碑,正中刻“惠應希微真人之墓”,右刊“南宋理宗端平三年縣令吳中孚立”,左刊“民國十五年駐軍旅長鍾光輔修葺”。據民中國十八年《重修什邡縣誌》說:希微真人之號是唐代賜與的。現墓葬尚在,墓碑已亡。縣令楊楫說他在北宋微宋大觀四年(一一一O年)到什邡作官時,曾恭謁過衛先生祠:“顧瞻廟貌,覽古石刻”。《夷堅丙志》一書還記有:“什邡風俗,每以正月五日作衛真人生日,道眾皆會”。該祠建於何地,毀於何時,均無可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