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幐

1、即行縢。 2、行囊。 g:行走。

概況

行幐 :
拼音(xíng téng)
基本解釋
1、即行縢。
2、行囊。幐,盛物的布袋。

詞語分開解釋:

: 行 xíng:行走。步行。旅行。行蹤。行百里者半九十。行雲流水(喻自然不拘泥)。行遠自邇。出外 詳細>>

: 幐 téng 古代人佩帶的香囊。指袋子:“以幐盛糧”。 筆畫數:13;部首:巾;筆順編號:35114311 詳細>>

具體解釋

行幐:也叫邪幅,俗稱裹腿。.
關於行幐的解釋,恐怕顧炎武已經考證得足夠詳細了,見<日知錄>:
行幐
詩,邪幅在下。箋雲,邪幅,如今行膝也。逼束其脛,自足至膝。左傳,帶裳幅舄。注同。亦作逼。禮記,逼屢著綦。釋名,偏所以自逼束,今謂之行幐,言以裹腳,可以跳騰輕便也。戰國策,蘇秦贏幐負書擔囊。吳志,呂蒙為兵作絳衣行幐。舊唐書,德宗入駱谷,值霖雨,道塗險滑,衛士多亡歸朱泚。東川節度使李叔明之子升及郭子儀之子曙、令狐彰之子建等六人,恐有奸人危乘輿,相與齧臂為盟。著行幐釘鞋,更鞚上馬,以至梁州,它人皆不得近。及還京師,上皆以為禁衛將軍,寵遇甚厚。
古人之襪大抵以皮為之。春秋左氏傳注曰,古者臣見君解襪,既解襪,則露其邪幅,而人得見之,采菽之詩所以為詠。今之村民往往行幐而不襪者,古人之遺制也。吳賀邵為人美容止,坐常著襪,【原注】始從衣字。希見其足。則漢魏之世不襪而見足者多矣。

專業解釋

《詩》“邪幅在下”《箋》雲①,幅,如今行縢也。逼束其脛,自足至膝。《左傳》“帶裳幅舃”②,《注》同,亦作“逼”。《禮記》“逼履著綦”③;《釋名》,逼,所以自逼束,今謂之行幐,言以裹腳,可以跳騰輕便也。④《戰國策》,蘇秦贏幐負書擔囊。⑤《吳志》呂蒙為兵,作絳衣行縢。⑥《舊唐書》,德宗入駱谷,遇霖雨,道塗險滑,衛士多亡歸朱泚。東川節度使李叔明之子升,及郭子儀之子曙、令狐彰之子建等六人恐有奸人危乘輿,相與咬臂為盟,著行幐釘鞋,更鞚上馬,以至梁州,他人皆不得近。及還京師,上皆以為禁軍將軍,寵遇甚厚⑦。
註:
①見《詩·小雅·魚藻之什·采菽》篇,詩5章,其第3章開始兩句曰,“赤芾在股,邪幅在下”,意為諸侯見天子,裝束嚴整,不敢怠慢。
②見《左傳》桓公2年,魯大夫臧哀伯之諫,諫的大意是不可違越制度,“帶、裳、幅、舃,”就是人君裝束制度的四個內容。
③見《禮記·內則篇》,首講為子之人如何事奉父母,一清早要洗臉漱口、鞋帶要綁緊之類。
④《釋名》為漢劉熙撰,今本8卷,此見“釋衣服”節。
⑤見《戰國策·秦策(一)》,記蘇秦不納於秦,去秦而歸,“贏縢履躋,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黎黑”。
⑥見《三國志》卷54《呂蒙傳》(中華本頁1273)。
⑦此條不見於《舊唐書》而見於《資治通鑑》。
講:
“行幐”亦作“行縢”,就是近世所謂的綁腿。部隊戰士多打綁腿,取其行走和跳越的便捷。顧氏寫這一條的意思,是想把文獻中有關打綁腿這件事的資料累積在一起,看取其傳統由來。在我們讀者方面,則應由此看出顧氏讀書之細密,處處留心,連打綁腿這么一件事也不放過,用一條札記說出它的由來。故凡治學為史之入,必師顧氏之精心讀書,細密看取,處處留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