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虛證

血虛證

血虛證是體內血液虧虛不足,臟腑組織失於濡養所引起,臨床以面色蒼白或萎黃、唇甲色淡、頭暈眼花、手足發麻為主要表現的證候。常見於心悸、虛勞、眩暈、長期發熱、月經不調、崩漏、閉經、不孕,以及西醫的營養不良、造血功能障礙、慢性消耗性疾病、神經衰弱或出血性疾病等。

基本信息

簡介

血虛證主要表現為面色無華頭暈眼花、心悸怔忡、失眠健忘月經量少、舌淡苔白、脈沉細弱。
貧血是指單位容積的血液內血紅蛋白量和紅細胞數以及紅細胞壓積低於正常值的一種病證,中醫稱之為血虛證
婦人以血為本;血者,在下為經水,在上化乳汁,它是女性維持生命活動和生育功能的重要物質基礎。女性的貧血比例遠大於男性,這主要是由於女性特殊的生理特點決定的。如生產、引產、流產、刮產、放環、月經過多及崩漏等,皆可使女性時時處於血虛狀態,從而出現面色蒼白萎黃、頭昏眼花、心慌少寐、四肢麻木、大便乾燥、唇甲蒼白、脫髮白髮、耳鳴耳聾、足後跟痛、皺紋過多、面部色斑、月經後期量少色淡以及不孕流產、乳汁不足等等一系列症狀。

症狀

因此,一旦患了貧血,女性不能任之不治,否則後患無窮。對於血的治療,首選療法就是飲食療法,通過合理的、針對性強的食療,一般3個月左右便會得到明顯的好轉,乃至痊癒。
體內血液虧虛不足,臟腑組織失於濡養所引起,臨床以面色蒼白或萎黃、唇甲色淡、頭暈眼花、手足發麻為主要表現的證候。常見於心悸、虛勞、眩暈、長期發熱、月經不調、崩漏、閉經、不孕,以及西醫的營養不良、造血功能障礙、慢性消耗性疾病、神經衰弱或出血性疾病等。
血化生於脾胃腐熟運化的水谷精微和腎精,在氣的推動和固攝下,運行不息,營養和滋潤全身。若脾胃虛弱,納食減少,水谷精微不足以生血,或腎氣衰弱,陰精不足以化血,或熱病傷陰耗血,或久吐久瀉損傷陰津,或勞倦內傷,思慮過度暗耗陰血,或失血過多等,形成血虛證。
血虛證的臨床表現為面色蒼白或萎黃,爪甲淡白,頭暈眼花,手足發麻,心悸失眠,舌淡或紅,脈細等。因血虛不足,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皆失於濡養,故出現上述情況。
心主血,肝藏血,心肝兩髒與血的關係最為密切。若心血虛,可見心悸,失眠,多夢;肝血虛則眩暈,耳鳴,視物模糊,手足震顫。若體內瘀血停滯不去,有礙於新血的生成,亦可成為血虛的病因。倘若祛除了瘀血,新血得生,血虛症狀即可得到緩解,故有“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之說;相反,血液不足,無力運行,則瘀血難去。另外,氣虛無力化血,也是血虛的原因;相反,氣虛也可是血虛無以生氣的結果。因此血虛與血瘀,血虛與氣虛可互為因果。
血虛證的治療法為補血。常以四物湯為基本方,結合病因病位靈活加減。若療效不顯,可結合補益脾胃或滋補腎精法治療。

診斷學

▪診法 ▪四診 ▪症狀 ▪內證 ▪外證
▪四診合參 ▪司外揣內 ▪審症求因 ▪平人 ▪望診
▪望神 ▪得神 ▪失神 ▪假神 ▪煩躁
▪但欲寐 ▪昏厥 ▪神昏 ▪望色 ▪五色
▪色澤 ▪常色 ▪主色 ▪客色 ▪病色
▪善色 ▪惡色 ▪五色主病 ▪面色 ▪面色萎黃
▪身目俱黃 ▪顴紅 ▪面色紅 ▪泛紅如妝 ▪面色青
▪面色白 ▪面色蒼白 ▪面色淡白 ▪面色黧黑 ▪面色晦暗
▪面垢 ▪口唇青紫 ▪口唇紅腫 ▪口唇淡白 ▪真髒色
▪病色相剋 ▪鬚髮早白 ▪望形態 ▪肥胖
其他科技名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