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新生

] 。 ] ] 。

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從已有血管發芽生成新血管的過程。這一過程與血管內皮細胞遷移和增殖相關。胚胎髮育過程伴隨著血管生成(angiogenesis)。但除了傷口癒合、女性經期及一些病理過程(如癌症)外,成人很少出現血管生成(angiogenesis)。
血管生成對惡性實體腫瘤的生長、轉移乃至預後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目前國內在研究腫瘤中新生血管時,常用的血管內皮細胞標記物包括CD34 、CD31、CD105、CD146和vWF等。
血管生成是惡性實體腫瘤突破上皮基底膜後進一步生長所必須的。腫瘤中新形成的血管具有其自身獨特的結構特點,表現為管壁不完整,無平滑肌成分,僅由有孔的內皮細胞和片狀的基膜構成。多數學者認為,新生血管的結構特點使惡性腫瘤組織發生遠處轉移成為可能。因此,惡性實體腫瘤中新生血管的定量被認為是一種重要的獨立的預後標誌[3 ]
大多數研究者在進行腫瘤新生血管計數時,選用了包括vWF、CD34 和CD31 在內的多種正常內皮細胞標記物[ 6~8 ] 。許多研究表明,血管內皮細胞具有高度異質性,例如大量存在於W2P 小體中的vWF 曾被認為是血管內皮細胞的“金標記”, 而Schlingemann 等[9 ] 卻發現vWF 在腫瘤性微血管內皮細胞上表達減弱甚或完全消失; Kuza 等[ 10 ] 發現在6 例血管肉瘤中,僅有1 例分化較成熟的肉瘤vWF 表達弱陽性,其餘5 例vWF 不表達。因此,內皮細胞的異質性表現在腫瘤中新生內皮細胞與正常內皮細胞表面表達的蛋白質分子有很大的差異。
CD34 是表達在正常內皮細胞表面的跨膜糖蛋白。Ewoto 等[11 ] 在用抗CD34 的Mab 檢測良、惡性組織中的血管時,很難將腫瘤中“新生的”血管與那些“早已存在的”血管區分開來,特別是在一些良性腫瘤中,這一問題更為突出。Bo sari 等[12 ] 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在其實驗中,含有平滑肌的厚壁血管和大腔血管在計數時都被人為忽略了。
抗人CD105 Mab E9 是20 世紀90 年代初由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實驗病理研究室以胎兒臍靜脈內皮提取物免疫BALB/ c 系小鼠所得到的一類純化抗體,為IgG 類球蛋白。Mab E9 不與大血管內皮細胞反應,而與腫瘤組織新生血管反應強烈[13 ] 。本研究用Mab E9 對胃癌組織進行了新生血管內皮細胞染色,發現著色血管多為條索狀,或是壁極薄的有腔血管;而厚壁大腔的非新生血管內皮細胞不著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