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豆霜霉病

蠶豆霜霉病

病原物為鞭毛菌亞門的真菌蠶豆霜霉。孢囊梗從寄主葉片氣孔伸出,單生或束生,分枝4~8次;孢子囊橢圓形至短橢圓形,淺黃色,卵孢子球形,膜黃色,具網狀突起。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殘體上或種子上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產生遊動孢子,從子葉下的胚莖侵入,菌絲隨生長點向上蔓延,進入芽或真葉,形成系統侵染,後產生大量孢子囊及孢子,借風雨傳播蔓延,進行再侵染,經多次再侵染形成該病流行。一般雨季氣溫20~24℃發病重。

基本信息

中文名:蠶豆霜霉病
..

英文名:Broadbeandownymildew
病原中文名:蠶豆霜霉
病原拉丁學名:Peronosporaviciae(Berk.)deBary異名Peronosporaviciae(Berk.)Caspary
病原分類地位:鞭毛菌亞門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豆類
主要為害部位:全株

為害症狀

初期葉斑輪廓不明顯,淺黃色,同時雜有赤色或赤褐色小斑點或不規則小斑痕,後葉片變色部分不斷擴大至整個葉面,葉背密生淺紫色霉層,病葉由黃色變成青褐色,由下向上擴展,致全株乾枯死亡

病原形態特徵

Peronosporaviciae(Berk.)deBary異名Peronosporaviciae(Berk.)Caspary稱蠶豆霜霉,屬鞭毛菌亞門真菌。孢囊梗從寄主葉片氣孔伸出,單生或束生,大小250~500×6~9微米,分枝4~8次,頂枝大小4~20×2~3微米;孢子囊橢圓形至短橢圓形,淺黃色,大小14~24×12~21微米,卵孢子球形,膜黃色,具網狀突起,直徑26~40微米。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殘體上或種子上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產生遊動孢子,從子葉下的胚莖侵入,菌絲隨生長點向上蔓延,進入芽或真葉,形成系統侵染,後產生大量孢子囊及孢子,借風雨傳播蔓延,進行再侵染,經多次再侵染形成該病流行。一般雨季氣溫20~24℃發病重。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從無病地留種。
(2)實行2年以上的輪作。
(3)清潔田園,病殘體集中燒毀,及時耕翻土地
(4)按配方施肥,合理密植。
(5)藥劑防治。用35%甲霜靈拌種劑,以種子量的0.3%進行拌種;發病初期開始噴灑1:1:200倍式波爾多液或90%三乙膦酸鋁可濕性粉劑500倍液、60%琥·乙膦鋁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2%克露或72%霜脲錳鋅(克抗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對上述殺菌劑產生抗藥性的地區可改用69%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或水分散粒劑1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