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粉虱

螺旋粉虱

螺旋粉虱(Aleurodicus disperses Russell)是新入侵海南省的一種外來有害生物,對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具有較大危害性。

基本信息

生物學特徵

形態特徵

螺旋粉虱(右雄成蟲、左粉介殼蟲)螺旋粉虱(右雄成蟲、左粉介殼蟲)
:大小約0.29*0.11mm,長橢圓形,表面光滑,卵之一端有一柄狀物。卵呈半透明無色。

若蟲:共有四齡。各齡大小為0.28*0.12、0.48*0.26、0.67*0.49及1.06*0.88mm。各齡初蛻皮時均透明無色、扁平狀,但隨著發育逐漸變為半透明且背面隆起。各齡體形相似,但隨發育程度由細長轉為橢圓形。第一齡若蟲具分節明顯之觸角與具功能性之足,而其他齡期若蟲之觸角與足則均退化。前一至三齡若蟲分泌之臘粉量較少且短,至第四齡若蟲時分泌之臘粉量才大增且其絮毛可長達8mm。
成蟲:雌、雄蟲體長各為1.97與2.10mm。初羽化時翅透明,幾小時後翅面覆有白粉。雄蟲腹部末端有鋏狀交尾握器。

發生消長規律

雄蟲較雌蟲早羽化,羽化盛期在早上6~8點。雌雄性比為1.5:1。交尾發生於下午,雄蟲先開展雙翅並快速上下拍動以吸引雌蟲接近,繼而交尾。成蟲遷飛盛期於清晨5~7點,但氣溫低或陰天其活動時刻延後。一般而言雄蟲遷飛力較雌蟲弱,多停留在原寄主植物葉上。雌蟲卵巢內卵之成熟度與日齡有關,至第三日齡後雌蟲才開始陸續由原寄主植物處向上盤旋遷飛,以尋找新寄主植物之嫩葉產卵。雌蟲產卵於葉背,卵粒散列呈特殊螺旋狀,且有白色臘粉。每一個卵圈內之卵數11~53粒不等。卵有一小柄,直立插入葉之氣孔內。25度時雌、雄壽命各為15與12天,單產雄性孤雌生殖,終生產卵量65.2粒。若蟲共有四齡,僅第一齡若蟲能行動。若蟲初孵化後集體爬行至附近之葉脈處即固著取食。一世代發育期與存活率視溫度而定,在菜豆上25度時完成一世代需時26.5天,存活率為91.9%。其中卵及第一齡至第四齡若蟲期各需7.0及5.1、3.4、4.4、5.5天;存活率各為100及98.2、100、97.3、96.2%。成蟲活動之適溫帶為12.3~32.3度。螺旋粉虱之發生與危害寄主植物種類之多寡均有季節性,在台灣螺旋粉虱盛發生於秋季(10~12月),春、冬季次之,夏季很少;而螺旋粉虱危害寄主植物之種類亦以秋季最多,春、冬季次之,夏季最少。由於雌蟲喜產卵於新葉,因而施用氮肥與修剪枝條後常可促進螺旋粉虱族群密度之增長。但大雨、低溫則會減少該蟲之族群密度。

危害範圍及特點

寄主:取食多種植物,如蔬菜、果樹、觀賞植物、行道樹及森林等。
傳播途徑:螺旋粉虱之分散方式除藉成蟲本身遷移外,尚可藉受害植株,其他動物、或交通工具(車、船)等之攜帶傳播,如在夏威夷主要道路兩旁、車站及停車場等地之植物受害嚴重。但仍未證實該蟲可藉上層氣流做遠距離之擴散。

為害特點:螺旋粉虱對人與植物之危害方式有五,分述如下:

1.若蟲與成蟲直接以口針於葉背吸食寄主植物汁液,在該蟲嚴重發生時雖可使寄主葉片提前落葉,但尚不會致死寄主植物。
2.若蟲分泌之大量白色臘粉、絮毛不僅影響寄主植物之外觀,且其分泌物隨風吹散引人厭惡。
甚至在夏威夷該成蟲或其分泌物或兩者,雖並未證實可導致過敏與皮膚炎,但人們對其驚恐、抱怨不已。
3.若蟲分泌之蜜露誘發煤病,除影響寄主植物之光合作用,亦影響植株外觀並引來螞蟻等昆蟲。
4.曾懷疑可媒介可可椰子病毒(lethalyellowdisease),但現今已證實該蟲無此媒介能力。
5.不僅影響糧食作物、經濟果樹等之產量,且導致觀賞植物出口檢疫之潛在威脅。在台灣不論1~2或4~5年生之番石榴,若經螺旋粉虱危害4個月,其果實產量損失高達73~80%,但若經90%納乃得可濕性粉劑(methomylWP)1,800倍每7與14天施用一次,其果實產量損失則銳減至0與6~7%。

控制方法

由於該蟲之寄主廣泛且零星分布,不易施藥,致使生物防治成為螺旋粉虱最適行之防治方法。其天敵共有91種,“Delphastuscatalinae(Horn)、NephaspisoculatusBlatchley及NephaspisbicolorGordon”與三種寄生蜂“海地恩蚜小蜂(EncarsiahaitiensisDozier)、哥德恩蚜小蜂(EncarsiaguadelopupaeViggiani)及EuderomphalevittataDozier”,其中尤以寄生蜂對螺旋粉虱之抑制力受人重視。台灣於1995年自夏威夷引海地恩蚜小蜂與哥德恩蚜小蜂,進行螺旋粉虱之生物防治,結果僅哥德恩蚜小蜂可以立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