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臂擋車

螳臂擋車

螳臂擋車(拼音:táng bì dāng chē),原文以“一蟲舉足將搏其輪”引發出對蟲的評論“知進而不知卻”、“不量力而輕敵”,進而這種精神感動齊莊公“此為人而必為天下勇武”,“回車而避”。

基本信息

漢語拼音

螳臂擋車螳臂擋車

táng bì dǎng chē

[翻譯]:齊國國王莊公出門打獵,有一隻螳螂舉起腳,準備和他的馬車車輪子搏鬥。(莊公)問他的車夫說:“這是什麼蟲啊?”車夫說:“這是螳螂。作為蟲來說,(它是那種)只知道進不知道退的,不估計一下力量對比就輕率和敵方對陣。”莊公說:“這蟲子要是人,必定是天下勇士啊。”於是讓車繞道避開了它,後來勇士都投奔了莊公。[本文中心]: 螳臂當車,不自量力。卻 :退

【原文】 齊莊公出獵,有一蟲舉足將搏其輪。問其御曰:“此何蟲也?”對曰:“此所謂螳螂者也。其為蟲也,知進而不知卻,不量力而輕敵。”莊公曰:“此為人,而必為天下勇武矣!”回車而避之,而勇士歸之。

【寓意】"螳臂當車"的故事,漢朝韓嬰的《韓詩外傳》和劉安的《淮南子·人間訓》都有記載。但"螳臂當車"作為一句成語,卻不是比喻出色的勇士,而是比喻不自量力。《莊子·人間世》說:"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成語"螳臂當車",正是從《莊子》"不勝任"的原意轉化而來。原話中的"螳臂",並無貶意,後來一般都將其比作不自量力、冒充英雄和妄圖抗拒某種強大力量的人。

舉:托舉

搏 :搏鬥

輪:車輪

御:駕車的人

螳臂:螳螂的前腿。

勇武:勇猛的武士

知:知道

回車:掉過車頭

避:避開

擋:阻擋。意思是螳螂舉起臂膀抵擋車子,就不知道它力不勝任啊。比喻不自量力。註:某些情況下也可指勇氣可嘉。同“螳臂當車”

莊公避開螳螂是因為他尊重勇士。在他看來,“此為人而必為天下勇武”他看到了小螳螂的偉大。

'成語辨析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自不量力,也可指勇氣可嘉。

同義詞:蚍蜉撼樹 不自量力 蜉蝣撼樹 以卵擊石

例句:稍有常識的人即可看出,如果我們的鐵騎繼續前進,這個螳臂當車的歹徒難道阻止的了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