螲蟷

螲蟷

螲蟷是蜘蛛目螲蟷科的通稱。體長1~3厘米。螯肢發達,前端有幾排刺組成的螯耙。多數種類僅有4個紡器。全球約500餘種。穴居地下,洞內襯以絲膜。絕大多數穴口有可以開啟的活蓋,蓋上有偽裝。除捕食外,雌蛛很少離洞。但雄蛛徘徊尋找雌蛛。該科常見的為垃土蛛屬的種類。分布在中國福建的里氏盤腹蛛形狀奇特,腹部後端平截如磨盤狀。①《本草拾遺》:有毒。 ②《陸川本草》:鹹,寒,有毒。 【功能主治】《本草拾遺》:主一切丁腫,附骨疽蝕等瘡,宿肉贅瘤,燒為束和臘月豬脂敷之。亦可同諸藥為膏,主丁腫出根。

基本信息

中藥材

版本一

螲蟷螲蟷

【出處】《本草拾遺》

【拼音名】diédāng

【別名】土蜘蛛、蛈蝪(《爾雅》),顛蟷蟲(《本草拾遺》),蛈母(《綱目》)。

【來源】為螲蟷科動物螲蟷的全蟲。

【原形態】

體長橢圓形,長約1厘米餘。全身黑褐色。頭胸部比腹部較大,口小,位於頭端,適於吮吸;頭胸部上面前端有單眼4對;下面有附肢6對,第1對螯狀,第2對為腳須,似觸角,雄者末節膨大成交配器。餘4對為步足。胸部背面中央有U狀溝。腹部卵圓形,有7對白色帶紋,前腹面中央有生殖孔,並有生殖板覆蓋。尾端有疣狀紡錘突2對,尖端有小孔,內通紡績腺,能分泌粘液,而抽絲。

穴居土中,抽絲作圓筒形的巢,上面有橢圓形的蓋,可以啟閉;常仰開其蓋,俟其他小蟲誤入而捕食之。

性味

①《本草拾遺》:有毒。

②《陸川本草》:鹹,寒,有毒。

本草拾遺》:主一切丁腫,附骨疽蝕等瘡,宿肉贅瘤,燒為束和臘月豬脂敷之。亦可同諸藥為膏,主丁腫出根。

版本二

【出處】

螲蟷螲蟷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1.《爾雅》郭摸註:螲蟷似蜘蛛,在穴中,有蓋,今河北人呼DIEYANG。

2.《酉陽雜俎》:顛蟷,案深如蝴穴,網絲其中,士蓋與地平,大如榆莢,常仰扞其益,伺蠅匪過,飄翻蓋捅之,才人復閉,與地一色,無隙可尋也。

【拼音名】ZhìDānɡ

【英文名】Trapspider

【別名】土蜘蛛、顛蟷蟲

【來源】

藥材基源:為螲蟷科動物螲蟷的全蟲。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atouchiapavloviSchenkel

採收和儲藏:夏季捕捉,曬乾。用時焙乾研末。

【原形態】螲蟷,體長橢圓形,長10mm,頭胸部大於腹部。口小,位於頭端,頭胸部上面前端有單眼4對。下面有附肢6對,第1對螯肢,第2對為腳須,似觸角。雄者末端節膨大成交配器。其餘4對為步足。胸部背面中央有U狀溝。腹部卵圓形,前腹面中央有生殖孔,並有生殖板覆蓋。尾端有疣狀紡綞突2對,尖端有小孔內通紡績腺,能分泌粘液而抽絲。全體呈黑褐色,腹部有白色帶紋7對。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穴居土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湖北、湖南、四川、西藏等地。

【性味】味鹹;性寒;有毒

【歸經】心經

【功能主治】解毒蝕瘡。主疔瘡腫痛;附骨疽;贅疣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注意】《中國藥用動物志》:本品有毒,用之宜慎。

【各家論述】《本草拾遺》:主一切丁腫,附骨疽蝕籌瘡,宿肉鼓癌,燒為末和臘月豬脂效之。

【摘錄】《中華本草》

發現

螲蟷螲蟷
2017年3月16日,雲南昭通鹽津廟壩村民在玉米地里發現了一隻類似蜘蛛的生物,外形奇特,屁股圓圓的上面還有花紋。經查詢,這是一種學名為里氏盤腹蛛的罕見蜘蛛,在中國一共只發現過6隻。

里氏盤腹蛛,為螲蟷(註:音同迭當)科盤腹蛛屬的動物,俗名截腹蛛,從其形態特徵來說,是最符合我國文字記載最早的蜘蛛之一。我國最早的辭書《爾雅》中就有相關記載,謂之蛈蜴,而里氏盤腹蛛則是根據最早發現該類蜘蛛的國外命名翻譯而來。

學術刊物《動物學雜誌》2005年的一篇學術文章《螲蟷及里氏盤腹蛛(Cyclocosmiafricketti)在四川的新發現》中,也曾提及,螲蟷是我國文字記載最早的蜘蛛之一。記者注意到,這篇文章的作者之一,是來自湖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昆蟲專家劉鳳想,劉鳳想也正是2000年四川蘆山里氏盤腹蛛的發現者。

在這篇文章中還明確寫到,除了《爾雅》的記載,作為藥用動物,古代文獻中也多次涉及螲蟷,比如唐陳藏器所撰《本草拾遺》記載:“螲蟷是處有之,形似蜘蛛,穴土為窩,穴上有蓋覆穴口”。李時珍認為螲蟷“主一切疔腫,附骨疽蝕等瘡,宿肉贅瘤,燒為末,和臘月豬脂敷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