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堂書解

〖融堂書解〗二十卷。
錢時撰。時字子是,人稱融堂先生,浙江淳安人,自幼即絕意科舉,精研理學,尤通《易經》,為江東提刑袁甫延聘為象山書院主講;丞相喬行簡又薦於朝廷,授秘閣校勘、史館檢閱,助修國史,以國史宏綱未畢求去其職,一生著述頗多,有《兩漢筆記》、《四書管見》、《春秋大旨》、《學詩管見》、《周易釋傳》等,除前兩種及此書尚存外,余則全佚。此書為錢氏專解《尚書》之作,體例一仍《尚書》其舊,在每篇的前面,都要闡釋融貫其大旨,凡遇逸書之序,則參考《史記》,核其肘事以論篇題。錢氏主張,說解《尚書》,首先要“表章”書序,只有將書序闡釋清楚,才可涉及其他問題,故此書特點,就在於其說解書序較詳。之後,再引征《經典釋文》、《史記集解》、《史記正義》、《史記索引》中所引馬融鄭玄等漢儒舊說,用以引申其義。如解說“羲和曠厥職”,則從蘇軾之說;康叔封衛在成王時,仍本孔安國《傳》,“康王之誥”,則兼采張九成之說,不專主一家之言。認為,《泰誓》是告西歧之師旅,《牧誓》則是告遠方諸候,都不依傍前說,自主一言。又認為《武成》一篇並無脫簡,其前半部分為武王告師之辭,後半部分則為史臣紀事之體,《康誥》首節,以“周公初基定為東都營洛邑,封康叔以撫頑民”,不應當移置於《洛誥》中。尤可見其不惑於舊說,是宋人經解中的特出一家。其說解對研究《尚書》的篇題、書序、內容等有著很高的參考價值。此書《永樂大典》作今名,《四庫全書總目》仍之,朱彝尊《經義考》則作《尚書演義》,題為八卷。清修《四庫全書》時,館臣自《永樂大典》中輯出,書名仍襲其舊,厘作二十卷,但缺《伊訓》、《梓材》、《秦誓》三篇,《說命》、《呂刑》也不完備,時有缺文,其他則全在。傳本為《四庫全書》本。 “崇德辨惑”章,謂“誠不以富”及“亦只以異”二句乃是證明“愛欲其生,惡欲其死者之為異”;“齊景公有馬乾駟”節,錢氏合上文為一章,謂“其斯之謂與”句乃指夷齊便是求志達道而言;又大學“此謂之本”、“此謂知之至也”二句,仍將其附於第一章之末,謂此是聖人承上厚本薄末,反覆曉人之意。此類說解,俱根據舊文而盲,不取所謂“錯簡”之說。按陸九淵以自己所持的“心學”,也即主觀唯心主義理學與朱子的“程朱理學”,也即客觀唯心主義理學相論爭,故九淵與朱子之書所謂各尊其所聞,各行其所知。但金期之學,惟憑心悟,有時便難免陷入“恍惚窈冥”之中。錢氏雖出於金□學派,為學卻以篤實為宗,其詮發義理,類多平正簡樸,不為離析支蔓之言。所以,此書之說獨成一家,為後人進一步研究《論語》、《孝經》、《大學》、《中庸》等經典,開闢了許多新的思路。書前有紹定二年(1229)自序,未有景定二年(1261)天台錢可則刊書跋。《宋史·藝文志》、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均失載,惟有張董《內閣書目》著錄。雖以《四書》為名,所解卻不及《孟子》,亦可見其學派與程朱不同。
以《四庫全書》本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