蝲蛄河

蝲蛄河

甦醒後,爬到河邊喝水,見水中有隻蝲蛄,便捉來充飢。 如今,雖說不能在河中洗澡了,但蝲蛄河卻給了我別樣的享受和快樂。 提起蝲蛄河,不能不提起她的“水之舞”。

蝲蛄河
清朝時稱加爾圖庫河(滿語)。為長白山區渾江河流中的一個主經乾脈。發源於龍崗山脈南麓吉林省通化縣四棚鄉頭棚村的小東岔和窟窿楊樹。源頭高程海拔548米,入渾江口高程海拔341米,高程差207米,覆蓋面積734平方公里。於通化縣快大茂鎮河口村南注入渾江。流程71公里,注入此河的三級河流有24條。
古時,蝲蛄河沿途草木豐茂,萬物崢嶸。糖腚子樹墩墩,稠李子樹片片,芳草茵茵,柳茅叢叢。入春,柳絮揚花,芳香四溢,蝶飛蜂舞;秋來,楓林吐艷,瓜果飄香,沁人心脾。河水中白膘子、柳根子、黑泥鰍、草鰱、花鰱、鯽瓜子、瞎疙瘩……魚種繁多,馳翔淺底。尤其是特有的蝲蛄縷縷行行、漆黑一層,在
蝲蛄河
緩緩地爬行覓食,十分壯觀。
蝲蛄河水質清澈爽口,含有多種微礦物,是下游村鎮及縣城生活用水發源地,是國內不可多得的礦泉飲用水,從古至今當地人有用蝲蛄河水釀酒走人情的習慣。如今的蝲蛄河,伴隨著通化縣的崛起,平湖工程、大型數控音樂噴泉綜合水景等,已經成為一張美麗的名片名揚華夏,譽傳四海。
蝲蛄河的傳說:
傳說明末清初的時候,山東萊陽有個窮漢叫孫良,漂洋過海闖關東,來挖山參。路上遇到一個名叫張祿的人,結拜為兄弟,一同進山挖參,在老白山下搭了個窩棚住下。一天,兄弟二人在山中迷了路,走散了。孫良等了幾天不見張祿回來,便沿山路去尋找。走了7天7夜,乾糧吃光了,也沒找到張祿,從蝲蛄河上遊走到蝲蛄河和渾江匯合處,由於飢餓和勞累而昏倒。甦醒後,爬到河邊喝水,見水中有隻蝲蛄,便捉來充飢。用最後的力氣在一塊大石頭上刻了幾行字:
家住萊陽本姓孫,漂洋過海來挖參,路上丟了親兄弟,沿著蝲蛄河往上尋,三天吃個蝲蝲蛄,不見兄弟不甘心。
孫良剛刻完心字,便口吐鮮血死去。人們為敬佩孫良的為人,就把農曆三月十六日作為“老把頭”孫良的生日來祭奠,並在通化縣河口村修建了老把頭墳和廟,這一習俗流傳至今。
蝲蛄河情懷
靜靜地坐在河畔,清清的河水映著夕陽的色彩,不知疲倦地奔流在歲月之間。她時而嫻靜地宛如江南別致的韻曲,時而滾滾奔騰與石撞擊出浩瀚的樂章。她就是我家鄉的母親河——蝲蛄河。
關於她名字的由來還有一段美好的傳說。傳說第一個放山人(挖參人)是山東萊陽人孫良。他原是個窮苦的長工,聽說長白山有種名叫“棒槌”(人參)的植物,比金子還貴重,便與同鄉張祿跋山涉水到了長白山,翻山越嶺去挖人參。倆人幹了三年,挖了不少人參,商定再分頭乾三天,然後打點行裝回山東老家去。誰知,張祿一去,再也未歸。孫良急了,到處尋找,找了七天七夜也沒找到。乾糧早吃光了,他又累又餓,暈倒在一條河邊。不知過了多久,他醒了過來,捧了幾口河水喝,看見水底有隻蝲蛄,抓來活嚼生吞了。身上有了點力氣,他抓起一塊尖石,在一塊大石頭上刻著:家住萊陽本姓孫,漂洋過海來挖參。路上丟了親兄弟,沿著古河往上尋。三天吃了個蝲蝲蛄,不找到兄弟不甘心!寫完,便昏了過去,再也沒有醒來。從此,這條河就被叫做蝲蛄河。 小時候放學了經常和小夥伴們在蝲蛄河抓蝲蛄,捉累了便跳下河,痛痛快快地洗個澡。與其說是洗澡不如說是戲水。雙手將水潑向空中再看那顆顆晶瑩的水珠如流星般散落,披載著天宇的湛藍、太陽的溫暖。我們笑著、鬧著,忘記了時間,忘記了自我。蝲蛄河水承載著我太多太多的童年歡樂。  如今,雖說不能在河中洗澡了,但蝲蛄河卻給了我別樣的享受和快樂。河堤上方的綠化帶,芳草萋萋、花紅似火。蝲蛄河已成為了人們休閒健身的好去處。提起蝲蛄河,不能不提起她的“水之舞”。晚上七點,隨著悠揚的樂曲,蝲蛄河二期平湖的湖面上,爭相噴射的數控噴泉在不同色彩燈光和雷射的映襯下,似樂符鏇律飛揚,似蛟龍躍水翻騰,似百花爭奇鬥豔,特別是水幕電影的播放,映入眼帘的是人在水中歌舞,水在人旁流淌,“水之舞”名副其實!這奇妙的景觀,這高科技的神奇引發觀賞人無限的感慨。感慨於黨的正確領導,感慨於國家的好政策,感慨於和諧的社會,感慨於幸福的生活……  起身別了蝲蛄河,腦中還是映著她那美妙的身影,耳邊迴響著她悠揚動人的歌聲。她從時間的源頭走來,又流向歲月的彼岸,承載著人們無數的歡樂和希冀。如今她已同我們一起走進了富強的新時代,她的明天也會更加美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