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虎魚科

蝦虎魚科

蝦虎魚是蝦虎魚科各蝦虎魚種類的統稱。它們每一種都有符合各自特徵的名字,如“侏儒蝦虎魚”、“尋常蝦虎魚”等。儘管它們看上去無一例外地傻頭傻腦,而且多數身材短小,僅有幾厘米長,但卻是魚類中最大的家族,已知的種類達到2100多種。蝦虎魚分布在除南極、北極外的世界各沿岸水域,特別是在熱帶和亞熱帶水域,數量最多,一些種還能適應淡水生活。

簡介

紫鰻蝦虎魚紫鰻蝦虎魚

蝦虎魚科(Gobiidae),又作鰕虎魚科,蝦虎魚即指魚類分類學鱸形目中的,它是魚類中最大的科之一,已知品種超過2000種。絕大多數體型細小,一般短於10厘米。世界上最短小的脊椎動物要數侏儒蝦虎魚(Trimmatomnanus)和矮蝦虎魚屬(Pandaka)也屬蝦虎魚科,它們成大後也短於1厘米。體型較大的蝦虎魚有擬蝦虎魚(Gobioides)的種類,體長可達30厘米,但這是少有的例外。儘管蝦虎魚本身不是人們的重要食物來源,但它們卻是許多經濟魚類(如鱈魚、黑線鱈、黑鱸和比目魚等)的重要食糧。有些蝦虎魚還是很受水族館歡迎的種類,如短蝦虎魚屬(Brachygobius)的種類等。
蝦虎魚類最突出的形態特徵就是其腹鰭癒合成一吸盤狀。該吸盤的功能與的背鰭吸盤和圓鰭魚科的腹鰭吸盤類似,但在解剖上是十分不同的結構,因此只是趨同進化的結果。經常可以看到野生的蝦虎魚以吸盤吸附在岩石或珊瑚上,在水族箱中它們也很樂意吸在魚缸的玻璃上。
蝦虎魚基本上生存於淺海環境,包括潮間帶水坑、珊瑚礁和海草牧場,也大量存在於海水和河口棲息地,包括河流下游、紅樹林濕地和鹽沼地。只有少數種類可完全適應於淡水環境,當中包括亞洲河流中的吻蝦虎魚屬(Rhinogobius)、澳洲沙漠的雷蝦虎魚(Redigobius)及歐洲的淡水蝦虎魚(Padagobiusmartensii)。

科屬分類

本科下分5個亞科242屬:
1、近盲蝦虎魚亞科(Amblyopinae):如鰻蝦虎類(Taenioides)、狼牙蝦虎魚類(Odontamblyopus)。俗稱“奶魚”。背鰭和臀鰭與尾鰭相連,前後背鰭有鰭膜相連;穴居,體長呈鰻形,體色粉紅至紫色,眼退化或消失。
2、蝦虎魚亞科(Gobiinae)
3、擬蝦虎魚亞科(Gobionellinae)
4、背眼蝦虎魚亞科(Oxudercinae):如彈塗魚類。中國過去稱此亞科為“彈塗魚科(Periophthalmidae)”,與蝦虎魚科並列歸入蝦虎魚亞目當中。現已併入蝦虎魚科作為一亞科。胸鰭基底發達成臂狀,在陸上充當行動器官。眼背位,靠近,突出,下眼瞼發達。下頜牙僅一排。
雙盤蝦虎魚亞科(Sicydiinae)
蝦虎魚類由於非主流經濟魚類,因此受人們關注不及其它的大型魚類。也由於其多樣性極為豐富、某些種屬間形態相近,鑑別難度大,因此對於其分類,尤其是屬內及屬間分類尚存在一些爭議。本科魚類估計尚有不少未被描述和定名的物種有待人們發現。

共生現象

一些蝦虎魚種類與掘穴的蝦類共生。負責打理兩者共同居住的洞穴。小蝦的視力不及蝦虎魚,但如果它看見或感覺到蝦虎突然游回洞穴,它便能跟著縮回。蝦虎魚和小蝦總是保持著聯繫,蝦通過其觸角觸碰蝦虎,當有危險時,蝦虎輕拍尾鰭以示警告。這類蝦虎因此有時又叫'看門蝦虎'。代表屬有絲蝦虎魚屬Cryptocentrus,Amblyeleostris等。
另一種共生現象可以在鮈蝦虎魚(Gobiosomaspp.)看到。它們都扮演了清潔工的角色,為各種大魚清除皮膚、鰭、口和鰓中的寄生蟲。這種共生關係最令人驚訝的就是許多來到"清潔廠"的魚類在其它情況下會將這樣的小魚當作美味。(如groupers和snappers)。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