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梯關大峽谷

虹梯關大峽谷

虹梯關大峽谷位於平順縣東部。峽谷兩岸懸崖壁立,谷底清泉迸流,四季風景變化分明,氣候溫和宜人,景物奇妙繁多。溝谷兩廂山嶺高兀,河谷深幽,溪水長流,古樹參天,各類畜獸飛躍。加之歷史文物點綴其中,形成了風景優美、氣象獨特、自然絕妙的虹霓勝景。

基本信息

概述

這裡山峰最高、峽谷最深、瀑布連續、水急清澈、洞穴很多、植被茂盛、冬暖夏涼、特產豐富,歷代名人路過這裡都留有佳句詩篇。進入歷史雄關虹梯關即進入關谷,仰視一線天,俯瞰萬丈淵,入關必登梯,切莫回頭看,雄險而壯觀。關梯處於峽縫,台階共143級,每級高25厘米,寬1—2米不等,其餘為盤旋小道,俗稱: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還有九拐十八盤,直到關口。關口為青石拱門,1808年重修,其高4米,寬3米,深4米,門額嵌有楷書“虹梯關”。地勢之險,真乃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出得關來,灘面寬闊,河水長流,莊田依勢築造,錯落有致;兩岸奇松、異柏倒掛崖壁,大鳥盤旋於谷之上空,北國風光,盡收眼底。

通天峽 通天峽

此處溶洞甚多,較大的有梯後溶洞,上有瀑布,下有深潭,洞口常年不見日光,周圍古樹參天,枝繁葉茂。苤蘭岩大葫蘆溝,一塊灘面,四畝大小,泉水上涌,冬暖夏涼。隆冬時節,熱氣騰騰;夏令卻水凍結冰,實屬人間奇蹟。

人文歷史

峽谷內有人文景觀明慧大師塔和虹梯關銘。塔在虹霓村,建於公元932年,塔高七米,呈方形,單檐五迭四柱式,覆缽尖錐頂。塔身是金則像,肌肉豐滿,剛勁有力。四邊鐫刻纏枝花邊,洗鍊大方,莊重美觀。碑灘村中有虹梯關銘,全碑199個字,每字半尺見方。此碑與《玉峽關銘》同時建造,都是敘述關隘之險阻以及陳卿起義之事,是研究歷史和書法的實物資料。站在梯後,虹梯關“石崖攀天”,“盤迴霄漢”的之字梯形古道,依稀可見。往西行便進入碾潭溝,這是虹梯河峽谷最為迷人的地方。這裡青山隱隱,溪水悠悠,峰迴路轉,峽清谷幽。行2.5公里,便見有二十餘米高斷崖瀑布直墜潭底。攀崖而上便顯示出一圓形嶂谷,周圍凌峭險矗,怪石林立,有南、西、北三條窄谷集結。枯水期,只有南面崖上的飛瀑流空,恰似活潑少女飄飄灑灑。瀑水依崖石斜流,幾經曲折,恣意迂迴,忽隱忽現,虛虛實實,又像含情脈脈的少女,牽人情腸。雨季時,三條洪峰衝出二十餘米高的斷崖奔騰匯合,來勢兇猛,滿谷轟鳴,霧氣空濛,如狂徒撒潑。再攀上南崖的峽谷,處處溪潭,怪石嶙峋。那塊谷底巨石形成的石潭,像一個光滑圓潤的天然浴盆,潭碧如染,石光似滑,令人叫絕。越進谷越狹窄,仿佛置身仙境,讓人流連忘返。

巍巍太行山,綿延八百里,猶如一條飛舞的蛟龍,時而直插雲際,時而匍匐逶迤。在其腰脊之間,隆起座座山樑,騰出道道溝壑,對中原形成一道天然屏障。自古以來,上太行入中原惟有“太行八陘”可通。位於山西省平順縣的虹梯關便是其中之一。素有“太行屏障,上黨門戶”之稱謂。

虹梯關位於山西省平順縣虹梯關鄉臭水峧村東約10公里處,地處太行山脈與華北平原銜接處,扼守著晉豫古道。據清康熙三十二年本《平順縣誌》記載:“虹梯關在張井裡柏木都,縣東北。二關(虹梯關、玉峽關)俱與河南林縣接壤。嘉靖八年夏公建立,有碑銘。”另據乾隆五十五年(1790)重修晉豫古道碑記載:“自古上黨居天之脊,如黑雲之在半天,而虹梯關又如虹霓之在半天,更居上黨之脊……關在萬山之巔,鳥道羊腸綿亘十數里,一夫當路萬夫莫開,險莫其焉。”

晉豫古道開創於何時,已無從考證,但古道遺蹟八里梯級盤旋山道今尚存。是當年晉豫之客商行旅往來的一條主要通道。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重修晉豫古道碑記載:“商旅往來幾經過此者無不惻然動心,是何可以聽其崎嶇而不修葺之乎?因於同志之人相商計議,而四方募化,公捐布施……通共捐布施大錢壹佰肆拾壹仟伍佰文。”涉及彰德府(今安陽市)、潞安府(今長治市)、水治鎮(安陽縣屬)、辛村鎮(壺關縣屬)、黃輾鎮(長治市郊區)、平順縣沿途村鎮等商號,捐資最多者四千文,少者幾百文。據此至少可以看出在清乾隆時期這條古道是彰德府與潞安府之間主要的交通要道。當地年長者仍能回憶起民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過往客商和馱隊熙熙攘攘,沿途店鋪林立的熱鬧景象。1968年由當地民眾新修了一條長12公里繞過虹梯的“掛壁公路”。經虹梯關的晉豫古道只有在臭水峧村東的小梯嶺至虹梯關一帶可尋。由於長期廢棄不用,兩米餘寬的古道被荒草湮滅,只有當年過往商旅捐資修的山神廟、觀音堂、石板上的防滑遺蹟依稀可見。

著名景點

虹梯關

虹梯關建於明嘉靖八年(1529),嘉靖二十九年四月,新設山西平順縣虹梯、玉峽二關巡檢司

現存為民國二年(1913)重修,青石拱券,面東北坐西南,外臨懸崖,內依峭壁,通高4.5米,寬5餘米,券高3.45米,寬2.5米,進深3餘米。原有門開啟,現存仍有攔腰擋門窩眼。虹梯關原名梯頭,現仍有梯根、梯後,均是相對虹梯而言。

虹梯關獨特的地理環境吸引了無數文人雅士登臨覽勝。明戶部郎中徐元祉有詩讚曰:

峨磴懸梯引路長,彩虹高掛臥龍崗。

雲根亘地蟠幽谷,月窟當天照上方。

樵子丁丁聞鳥語,牧兒款款轉羊腸。

一時有儆殊無碑,便是丸泥也不妨。

清路帝簡云:

太行有遂谷,鳥道實摧車。

對月星河近,登顛雁影斜。

清孟奇也曾賦詩云:

誰城此縣化荒村,百雉雄盤傍石根。

頭上奇峰擎柏翠,眼前仙閣動人尊。

東西遠澗通商路,高下清泉浸月痕。

廟議數年勞聖主,欽名千古太行存。

虹梯關,居高臨險。周圍山環水繞,層林疊翠,風光秀美,令遊人嘆為觀止。

虹梯關大峽谷,從虹梯關村至張家岩(包括一些支峽),全長22公里,面積170平方公里,高差約500米。兩岸絕壁對峙,谷底清泉迸流。立於虹梯關上,群山在雲霧氤氳中層巒疊峰,蒼莽蜿蜒,氣勢恢弘,美不勝收。置身谷底,壁立千仞,怪石嶙峋,奇松異柏倒掛崖壁,河谷中水流潺潺,崖畔泉眼點點。虹霓村東的虹霓瀑布,如銀練般飛瀉而下。雨季時,滿谷轟鳴,霧氣空濛,太陽光照下,形成道道彩虹,冬季時,滿掛的冰瀑,晶瑩剔透。虹霓大峽谷為一處集“雄、奇、險、秀、幽”的大自然傑作。著名作家馬烽編劇的電影《我們村裡的年輕人》曾在這裡選取拍攝外景。中科院平順旅遊規劃專家組認為,虹霓大峽谷是太行山十大峽谷中惟一具有競爭世界自然遺產的景觀資源。目前,虹霓大峽谷正在進行各項基礎設施建設,不日,即可對外開放。

明惠大師塔

明慧大師塔 明慧大師塔

位於平順縣虹梯關鄉虹霓村,據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本《平順縣誌》記載:此地原有一座寺院名“海會院”,明惠大師曾是主持該院的高僧。海會院已不存,塔是明惠大師的靈骨舍利塔。該塔通體青石雕造,高6米,平面方形,單檐五迭四注式,覆缽尖錐頂。塔身正面辟門,門左右浮雕金剛像,肌肉豐滿,剛勁有力,身姿活潑,神態逼真。四邊刻纏枝花邊,刀法流暢,莊重美觀。塔身左右雕直欞假窗。背面嵌有後唐長興三年(932)石碣一塊,刻記唐乾符四年(877)他主持海會院時,突然有人報說:“保廣要殺大師。師答曰:“吾久於生死心不怖焉,若被所誅,償宿債矣。”是年正月十八日大師果然被殺。事後由崇昭等奉潞州節度使命,捧舍利為大師建塔。五代原構方形石塔為我國現存石塔所僅有,現保存基本完好,被《中國古代建築史》引為典範之作。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虹梯關銘

位於平順縣虹梯關鄉碑灘村,隔河與虹梯遙遙相望,明嘉靖八年(1529年)雕造,青石質,笏首,總高4.22米,碑身高2.72 米,寬2.25米,厚0.3米,首題“虹梯關銘”,碑文楷書,14行,滿行16字,夏言撰文並丹書。銘文如下:

“玉峽關西來百餘里,近蟻尖寨,千峰壁立,中通峭峽,狀如風門而小,下則無底之壑。石磴齒齒,盤迴霄漢,望之若虹霓然。比歲青羊之寇,憑負以拒汴師者此也。故號虹梯,予易以今名,亦因以關焉,從而銘焉。

石崖攀天,仄磴千回。仰瞻失明,俯監蔽霾。鐵壁勾連,谽砑中開。觀者駭魄。亘如長虹,橫絕天階。彼昏者氓,肆其其喧。爰據培嶁,以撫震雷。卒於大刑,亦也之哀。太行之阿,大灑之隈。關門佛嚴,維帝念哉。北山有石,南山有材。經之營之,突焉崔嵬。侍臣作銘,以詔後來。”

1986年,虹梯關銘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正在申報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晉豫古道碑,碑存虹梯關(梯頭)西約2公里處,清乾隆庚戌年(1790年)子月十六日立,碑高1.89米,寬0.7 米,青石質,笏首,額題“萬古流芳”,無首題,無撰文、無丹書者。銘文如下:

“自古上黨天下脊,如黑雲之在半天,而虹梯之關又如虹霓之在半天,更居上黨之脊。舊屬平順要地。前明嘉靖年間,夏言平陳寇,於玉峽關並建。然後國朝太平日久,裁去平順而屬潞城,關在萬山之巔,鳥道羊腸,綿亘十數里,一夫當路,萬夫莫開,險莫其焉。商旅往來,幾經過此者無不惻然動心。是何可以聽其崎嶇而不修葺之乎?因於同志之人相商計議,而四方莫化,公捐布施,上自小梯嶺起,下至虹底村,仄逕者闊善好施之功,爰敕之石銘,以垂永久云爾。通共捐布施大錢壹佰肆拾壹仟伍佰文,盡數化完。”

蘆芽村千年古松

蘆芽村千年古松,當地人稱第一松,位於山西長治平順縣古村落蘆芽村的後山上,系虹梯關大峽谷旅遊景區一著名景觀。樹種是華北黃土高原貧瘠的山樑上獨有的白皮松,樹幹高達60餘米,胸徑達6米多;樹枝細長,斜展,形成傘形樹冠;樹皮光滑,灰綠白相間,形態成不規則的薄塊片,淡褐灰色或肉白色。皮老後,裂成不規則的鱗狀塊片,一旦脫落,就露出淡黃綠色或白色的新皮,表面光滑,白褐相間,斑駁滄感。可謂天生的迷彩中的迷彩。

虹梯關大峽谷 虹梯關大峽谷

樹幹更像是一條巨龍,昂首向天,那鱗狀極像是龍鱗,那深入地下的樹根就像一隻只巨大的龍爪。

細細品位,從它的生境來做思考,便可以尋覓到地質年代,人文環境變遷的滄桑。

第一松占據了蘆芽村後的一座山頭,可謂占山為王。

山崗的土質為風化的砂岩土。樹大,根大,根也深。由於長時間的雨水風霜侵蝕,地表的土慢慢流失,地下的根便裸露出來,裸露出的根見到陽光,便和樹的顏色渾然一體了。

樹旁,村民建立了一個小廟,或許是祈禱樹神的護佑吧。千年老樹化成神,護佑一方百姓眾生。

或許正是由於神樹的護佑吧,蘆芽村每年皆有學子考入省城或其他地方讀大學,蘆芽村也風調雨順,年年豐收。第一松的樹齡,無人知曉,現也無人去做考就。

古樹在蘆芽村長了多久,是先有村還是先有樹,道理跟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也就誰也不知了。據說建村前就有,村人把它當做神樹,樹旁供奉著樹神。

傳說,戰爭年代,有部隊駐紮在這裡,做飯沒了柴燒,便要拿斧頭砍樹。村人得知,堅決制止,共同請求,你要什麼柴,你要多少柴,給我們說,我們捐,千萬別砍這棵樹。

後來一個將軍途徑太行,路過此地,看到這么多一顆松樹,回想多年抗戰,實屬不易,悻然感嘆,脫口而出:高原第一松。當地人從此就把這顆松樹稱為第一鬆了。

虹霓峽

虹霓大峽谷 虹霓大峽谷

虹梯古道,太行山脊,放眼東望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古關道已被現代盤山公路取代。古道中部,有一小廟坐落坐落在巨大石台之上。碑文清晰可見,小廟東面密洞,房屋錯落,石牆,石碾,石磨,條石砌壩的田地,昭示著曾經的民俗鄉景,似在向人講述著歷史。往前,當地民謠講的“三里橋、五里廟、二十里大 街道”就在眼前,右邊是蜿蜒的絕壁峽谷,左邊是亦陡亦緩的連綿山峰,往遠望去,山峰壁立姿態萬方,石獅石猴,人面景觀連綿不絕,煞是壯觀。

山上有一開闊地,高台上聳立乾隆庚戌年的石碑載,“自古上黨居天下脊,如黑雲之在半天,而虹梯之關又如虹霓之在半天,更居上黨之脊。嘉慶年間夏言平陳寇於玉峽關,並建……關在萬山之巔,鳥道羊腸,綿亘十數里,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險莫甚蔫。往來商旅,無不側然心動。

虹霓村-絕壁上的古村 虹霓村-絕壁上的古村

再東行,白色的山壁就像舞台上列隊亮相的玉女模特定格凹凸出美麗的線條,纖巧挺拔,山峰碧綠的柏樹火紅的黃櫨更將她裝飾的婀娜多姿,饒行不遠的對岸峽谷東南方向是一寬20餘米的豁口,視線所及是寬闊的湖池,湖的右側是太行山的“腳跟”——梯後村,民風淳樸,怡然自得。古道由東往西不遠是虹梯關的關門,上方石匾“虹梯關”北側石壁“萬古虹梯”映入眼瞼。關門向北約20米便是左轉右回千仞絕壁的之字道,關門一側是幾百米高的石壁,一側是無底深淵,走過曲折狹小山口,貼山崖平行百米險道逼入俗稱“緊十八盤,慢十八盤,不緊不慢又十八盤”的梯道,石塊砌成寬約3米呈“鄉”形通至谷底,上關民謠“七里梯,五里站,小梯溝二里半”的便是直插雲霄的古關道,蔚為壯觀,此景列為中國十大古關之一。

其他景點

著名景點還有:通天大峽谷、虹霓大峽谷、虹霓古村落、仙人峰、 碑灘村明清水磨坊、梯後國小堂、蘆芽村第一松等。

評 價

遊人對虹梯關風景的評價:南路張家界,北錄虹梯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