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漢字]

虢[漢字]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虢,本義虢,虎所攫畫明文也。也可是姓氏,虢姓,出自姬姓。

基本信息

guóㄍㄨㄛˊ(形聲。從虎,(lǚ)聲。本義:虎所抓畫之跡)同本義[clawedprint]虢,虎所攫畫明文也。――《說文》猛烈;暴烈[violent]設以虢猛絕倫之將,而遇快槍精炮,不能不殞於飛鉛之下。――清·薛福成《槍炮說》鄭碼:PVDI,U:8662,GBK:EBBD筆畫數:15,部首:虍,筆順編號:344312421531535周代國名。有東、西、南、北四虢[Guostate]東虢。周文王弟虢叔所封之地,在今河南省滎陽,公元前767年為鄭所滅西虢,周文王弟虢仲的封地,在今陝西省寶雞縣東,公元前665年為秦所滅南虢,周平王東遷,西虢徙於上陽,稱南虢,春秋時滅於晉北虢。虢仲後代的封地,在今山西省平陸縣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左傳·僖公五年》唐代州名[Guoprefecture]。地在今河南省靈寶縣

姓氏[Guosurname]虢姓的由來。出自姬姓,周成王叔父虢叔,封於西虢,虢仲封於東虢,子孫以國為氏。按,虢,周時的國名;分東虢、西虢、北虢,在今日的河南、陝西、山西境內。周武王封叔叔姬仲在東虢(在河南滎陽縣東北)。周平王東遷時,鄭武公護駕有功,平王就把虢地賞給了他。這時南方的楚國逐漸強盛起來,楚王正想向中原擴張勢力,就以周平王無辜滅虢為名,興師問罪,一直打到洛邑附近。平王大為恐懼,只好找來虢仲的後裔姬序,把他封在北虢(河南陝縣東南李家窯),號稱郭公(郭、虢古代同音通用)。後來北虢被晉國攻滅,子孫便稱為郭氏。源於姬姓。現在湖南長沙尚存虢氏之裔一大支。其遷徙情況是,五代時自山西太原遷江西,明成化年間自贛遷湘之長沙新康都六甲,今屬望城縣靖港鎮大泊湖村。《長沙虢氏族譜》載:“吾族派演天潢,系由二虢勛標王府;三君譽薄遐方。溯博士於春秋,淵源家學;征大夫於晉國,丕丕皇猷。在昔家聲,昭垂後裔。迨以郭更虢之後,仍本姓者,僅吾一支,歷籍本豫章遷茲,自洪武越十餘代,支繁派演……”長沙虢氏一支為古姓“虢”氏南方僅存承嗣,系明成代年間由江西饒州遷湘,姓氏由“郭”復“虢”,至今已歷五百多年,丁口繁衍達萬,後裔再遷者目前遍及北京、安徽、四川、湖北、廣東、台灣等地。長沙虢氏堂號為“新平堂”,至明末清初分為邦、爵、慶、錦、顏、曾、思、唐、隆九大房。除慶、錦二房早年徙常德丹洲外,其餘七房於清乾隆三十八年共建宗祠,譜則各修,各房在清代均數修支譜,於民國七年糾族共修過族譜,譜名《長沙虢氏族譜》,凡虢氏自明至民國丁口繁衍、遷徒等情況詳載備至,共二十二冊,計二千四百多頁。民國三十七年續修過族譜,因社會變更未梓,現稿本散失。說道虢就得說一下虢季子白盤西周宣王時,虢季子白曾率“天師”伐“太原之戎”,得勝以後,在周廟受到周夷王的嘉獎。為了紀念這一盛事,特為鑄造了此盤。據傳,此盤清道光年間出土於陝西寶雞虢川司,為西周著名重器。虢季子白盤內底部有銘文八行字。長篇銘文不僅有史料價值,也是先秦書法代表作經過輾轉流傳,解放後由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虢季子白盤》器形宏大,紋飾精緻,銘文很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也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軍事的重要史料。銘文書法的藝術性十分突出。銘文字形較大,結構嚴謹,筆畫圓潤遒麗,布局和諧,體勢在平正、凝重中流露出優美瀟灑的韻致,已開《石鼓文》、《秦公簋》的先路,是西周金文中具有代表性的書法藝術之精品。附一:長沙虢氏派語有伯庭興承之可榮文光上楚武顯大清代傳名振時昭德成詩書世澤禮義家聲元勛永紹峻業維宏忠孝繼啟道學昌明附二:民國七年長沙虢氏族譜序古者,小史之職民間,以世系達之於官,匯為一帙,此譜之所由昉也。秦滅六國,世祿廢而宗法不行,達官貴人且無以收其族,何論庶民。又自漢高不學,無識項伯,婁敬之徒皆賜姓劉氏。拓跋胡人令國人皆改姓元氏。氏族之亂久矣,而譜則猶修之官也。其後九品中正之法日趨敗壞,官譜歷五季而亦亡,於是民自為譜而莫不群效歐蘇。余謂二公文學,原不以譜見重,永叔之譜,自琮以下凡七世其譜亡,明元之譜,自高祖以上即莫得而紀,歷世既遠,賢子孫亦莫由詳其先代,此固不足為歐蘇病,而又重其譜式,則亦盡人能為之事,此譜學之所以難言也。虢氏為吾鄉右族,其初虢仲、虢叔,王季之穆而封於虢,後為晉滅,子孫散居河洛之間,叔之後為郭,仲之後為虢,其得姓在周之時,世系必達於小史。歷漢唐至宋元,莫得其詳,明成化時,有諱含育者,由豫章遷長沙之新康都,是為虢氏之始遷祖,傳世二十,歷年四百八十,人稱其地為虢家坪。稽其譜牒,各修各支,未能合族,歲丁巳,其裔孫克繼其志者,倡議合修,既成而請序於余,發而觀之,其譜合數百里之子姓,集數十世之宗支,遠近無分,親疏無間,而所以致誠敬篤恩義者,胥於此可見,甚盛事也。譜者,禮教之書也,義明則仁孝之心油然以生,而在今日則尤為急務,觀於洪楊兵起,蹂躪東南數行省,居民轉徙流離,或冒姓以求仕宦,金陵既平,失姓者九百餘族,其禍視秦尤烈,邇歲以來,干戈復起,劫掠不休,豪宗巨姓皆思增續家乘。而此編纂輯群支,創為族譜,不遺不紊,燦然美備,其殆隱合於歐蘇之成式,而欲以大經大法示其後人者,與古人宗法之立,晚近非所能行,而以敬宗收族之道,寓秉禮度義之思,亦將知其門祚之必興,氏族之滋大矣。道有升降,時有隆替,又奚論焉。歲在戊午八月,長沙丁蕃綬謹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