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頭魚

虎頭魚

虎頭魚(西公格),學名,褐菖鮋主要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我國產於南海、東海和渤海,為我國自雷州半島以東沿海一帶習見魚類。虎頭魚屬暖溫性底層小型魚類,常棲息於近岸岩礁海區。常見體長約100毫米左右,體重約50克~150克,大者可達300毫米,屬卵胎生,魚身80%呈桔紅色,猶如身披晚霞,體側有多條不規則暗色橫紋,色彩相當艷麗,背鰭棘,胸鰭鰭條寬大。虎頭魚肉質鮮嫩,潔白,含脂肪少,味美,無小刺,營養豐富,故也稱“假石斑魚”。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外形

虎頭魚虎頭魚

虎頭魚的頭部背面具棱棘。眼間隔凹深,較窄,為眼徑的一半。眼眶骨下緣無棘;眶前骨下緣有一鈍棘。上下頜、犁骨及齶骨均有細齒帶。背鰭鰭棘12根;胸鰭鰭條常為18根。體側有5條

暗色不規則橫紋。

虎頭魚屬蛋種魚。它體短而肥似鴨蛋。背部光滑無鰭,其餘諸鰭短小。這種魚的主要特徵是頭部有比高頭更發達的肉瘤,除包著頭部以外,還包向兩頰顎,連眼和嘴巴陷到肉瘤內。在頭頂部的肉瘤上“王”字凹紋隱約可見,十分威武,故稱虎頭。虎頭因尾鰭很短,頭又大,遊動時從容安詳,很像金魚中年高望重,行動蹣跚的長老,因此有些地方又稱它為壽星頭。

分類

虎頭多為紅色的,稱為紐虎頭。此外,還有紅白花虎頭、紅頭虎頭、玉頂虎頭、五花虎頭、銀虎頭、黃虎頭等品種。其中以紅眼黃虎頭最為難得。

習性

虎頭魚屬暖溫性底層魚類。棲息於近岸岩礁海區。大者可達300多毫米。卵胎生。

分布

為我國自雷州半島以東沿海一帶習見魚類。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中國產於南海、東海、黃海和渤海。

種群相關

紅眼黃虎頭:通體銀白色,頭和尾鰭呈米黃色,似檸檬,由一圈鮮紅色彩膜圍繞的墨眼睛嵌在米黃色肉瘤之內,特別清逸悅目,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紅龍睛虎頭:又稱鼓眼虎頭。全身通紅,魚體型與紅虎頭相似,惟眼睛由一般虎頭魚的正常眼變異為龍睛眼,更顯雄壯華麗。

虎頭球:是絨球和虎頭魚的變異種,體短而圓,無背鰭,頭部長有特別發達的肉瘤,豐滿突起的肉瘤將頭、鰓蓋及嘴均包圍,以至眼睛也陷於肉瘤之內,鼻孔處之鼻隔膜變異形成的肉質球,突出於草莓狀的肉瘤之外,姿態逗人,風韻獨特。

相關菜譜

基本信息

虎頭魚魚肉嫩味鮮,蛋白質豐富,常以紅燒、清蒸、蔥油、椒鹽等法制之。

製作虎頭魚初加工需要注意的方法是:先將背部毒刺剪去,然後將魚宰殺(方式同普通的魚類品種一樣)即可。在此過程中,一定要謹防背上的毒刺刺傷,如果被刺中,應立即到醫院處理。

紅燒虎頭魚

紅燒虎頭魚紅燒虎頭魚

菜品名稱:紅燒虎頭魚

主料:虎頭魚

製法:

1、將虎頭魚去鱗,去內臟洗淨,待用。

2、鍋燒熱,放色拉油、蒜、乾辣椒煽香。倒入虎頭魚,加黃酒、醬油、糖、味素、鹽少許。

3、待旺火燒乾,轉小火燜至熟,撒入蔥花,裝盆即可。

特點:肉質滑嫩,色澤鮮亮。

虎頭魚豆腐湯

菜品名稱:虎頭魚豆腐湯

原料:

活虎頭魚2條約250克,豆腐250克,生薑5克,酒5克,蔥5克,鹽6克,味素5克,蔥花3克,蔥段5克,胡椒粉2克

製法:

1、將虎頭魚2條 初加工洗淨,生薑切片,豆腐大丁。

2、取鍋一隻置火口上將鍋底燒紅,加入冷色拉油刷鍋底,隨加入生薑片,蔥段變煸一下揀出,然後將虎頭魚兩面煎一下,烹酒,加湯汁沒過虎頭魚,加胡椒粉,用旺火燒開,持續半小時,待湯汁呈乳白色濃湯時,隨即加豆腐丁,待開時加鹽、味素、胡椒粉,撒蔥花即成。

風味特點:儻汁濃白,魚肉鮮嫩,豆腐滑嫩。

鐵板虎頭魚

虎頭魚虎頭魚

菜品名稱:鐵板虎頭魚

原料:虎頭魚4條(重約1500克)

調料:洋蔥絲50克,色拉油100克,蔥段20克,薑片、蒜片各10克,料酒、味素各8克,醬油12克,蚝油15克,糖5克,清湯500克

製作:

1、先將虎頭魚背部毒刺剪掉,然後將魚鰓挖掉,從腹部開膛取出內臟,洗淨後在魚身兩側打長4厘米、深1厘米、間距為4厘米的一字花刀備用;鍋內放入40克色拉油,燒至六成熱時入洋蔥絲小火煸炒2分鐘,取出備用。

2、鍋入色拉油60克,燒至五成熱時放入虎頭魚小火煎3分鐘,將魚身翻過來再用小火煎3分鐘,煎好後將魚取出留油。待鍋內油溫升至七成熱,放蔥段10克、薑片、蒜片小火煸香,烹入料酒後放虎頭魚、醬油、蚝油、糖、清湯、味素小火燒6分鐘。

3、在燒制虎頭魚的同時,將鐵板放在火上大火燒10分鐘,底部鋪上煸炒出香的洋蔥絲,將燒好的魚出鍋裝入鐵板內,撒剩餘的蔥段即可。

特點:口味香濃,肉質鮮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