蘿蔔絲核菌病

蘿蔔絲核菌病

常發生於連作的高原栽培夏蘿蔔田,多雨時病害較多。排水不良地塊,亦常有發生。因此,要避免在發病田上的連作,病根要及時拔除,收穫後清理殘渣,保持田間衛生。同時,改善排水條件,也是重要的防治措施之一。

基本信息

中文病名:蘿蔔絲核菌病
病原類別:真菌
病原,拉丁文名稱及分類地位:絲核菌(RhizoctoniasolaniKuhn)半知菌亞門
分布:常發生在高原栽培夏蘿蔔
危害部位:根部
危害對象:蘿蔔、白菜等十字花科的多種作物

形態特徵

菌絲褐色,在分枝處有縊縮,離此不遠處形成隔膜;菌核無定型,以菌絲與基質相聯合,褐色至綜紅色,表面粗糙,內外顏色一致,表層細胞小,但與內部細胞無明顯不同,通常掩埋於與菌絲中,彼此以菌絲相聯。

侵染循環

寄生於多種作物,以茵絲塊、茵核形態在土壤中越冬,在發病期伸出菌絲侵染植株。

發病條件

常發生於連作的高原栽培夏蘿蔔田,以6—7月梅雨期發病最為嚴重。發病部位位於接近地表的根部,在過濕條件下,露山地上的根和葉柄上也出現病症。

危害症狀

根部病斑為茶褐色或黑褐色,略有凹陷,呈圓形、沿根橫向細長形、幾個病斑癒合等。不久後,病斑部出現許多不規則的裂痕。

防治方法

要避免在發病田上的連作,病根要及時拔除,收穫後清理殘渣,保持田間衛生。同時,改善排水條件,也是重要的防治措施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